天天看點

肝癌治療新篇章:肝癌最新診療指南確定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作者:臨床肝膽病雜志
肝癌治療新篇章:肝癌最新診療指南確定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手機點選右上方“...”

可以選擇朗讀收聽喔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大陸最常見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惡性良性腫瘤的第4位,病死率居第5位;每年新發病例超40萬例,死亡近40萬例,給大陸人民帶來極大的健康威脅和沉重的經濟負擔。

國家及衛生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肝癌的規範診治,從2017起先後多次釋出相關診治(療)規範(指南),不斷提升肝癌的診治水準,進一步推動肝癌診治的規範化,讓肝癌從不治之症轉變為可治之症。

但因種種原因,大陸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還是很低(14%),與國際上先進國家存在不少差距,更讓部分患者對肝癌産生恐懼并失去治療信心。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版的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4年版)(以下簡稱新指南)近期适時釋出,為大陸肝癌診治向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全新診治政策、技術措施和工作要求。

作為一名從事肝病的老專家,通過認真學習新指南,并多次聆聽學術界大咖專家對新指南解讀的報告,受益匪淺,深感我們必須遵循新指南,在落實肝癌的診治規範化、精準化和均質化上狠下功夫,以患者的最大獲益作為唯一目标,對每一例患者進行最佳的個體化治療,争取最佳的療效。

這部新時代的新指南,無疑是全國肝癌主流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全面反映了國内外肝癌臨床診療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前幾版比較,從治療理念到診療方法均有重要強調和廣泛更新。

一、肝癌防治,早篩為先

新指南首先強調重視肝癌篩查是早發現早診治的關鍵,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篩查應針對肝癌高危人群。在大陸,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過度飲酒、肝脂肪變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肝病、飲食中黃曲黴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齡>40歲的男性。

目前,抗HBV和抗HCV治療雖顯著降低了肝癌的發生風險,但仍無法完全避免肝癌的發生。篩查與監測其實非常簡單,即在基層醫療機構都能開展的“超聲顯像聯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便可發現絕大多數肝癌或可疑肝癌病例(可經進一步動态增強CT、MRI掃描确診)。

經過作者治療的所有肝癌患者都是B肝等慢性肝病診治過程中,通過定期利用B超檢查+AFP檢測,從動态變化中及時發現早期肝癌,均獲得早期根治性治療,預後效果很好。

二、精準診斷,治療有據

新指南的重點是對肝癌的精準診斷與規範治療作出全面精确論述。在診斷部分,分别介紹了多種醫學影像學檢查(超聲顯像、CT、MRI、PET/CT等)、肝癌的血液學分子标志物[傳統的血清AFP及較新的異常凝血酶原(DCP)、血漿遊離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和血清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等肝癌早期診斷标志物]以及病理學檢查的臨床意義與評價。使肝癌的早期診斷、精确診斷和正确分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靈敏度。

例如應用肝細胞特異性MRI對比劑(钆塞酸二鈉,Gd-[EOB-DTPA)動态增強四期掃描,可快速發現并确診直徑≤1.0cm的微小肝癌,定義為亞厘米肝癌(scHCC)。根據文獻報道,scHCC局部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為98.5%。在高危人群中,排除确定的良性病變後,推薦使用Gd-EOB-DTPA增強MRI來診斷scHCC,尤其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同時有助于與高度異型增生結節等癌前病變互相鑒别。

在肝癌治療方面,新指南詳細介紹了當今常用的多種治療方法,包括肝切除術、肝移植術、消融治療、血管内介入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性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中醫藥治療等。肝切除術是肝癌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療,基于近年來手術技術的進步(包括腹腔鏡肝切除術和機器人輔助肝切除術)和以手術為基礎的綜合治療政策,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術後複發轉移和改善預後提供更多可能。手術适應證的适度擴大成為共識。

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療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償、不适合手術切除及消融治療的小肝癌患者。現階段本指南推薦采用UCSF标準,即:單個惡性良性腫瘤直徑≤6.5cm;惡性良性腫瘤數目≤3個,其中最大惡性良性腫瘤直徑≤4.5cm,且惡性良性腫瘤直徑總和≤8.0cm;無大血管侵犯。惡性良性腫瘤複發轉移是肝癌肝移植術後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消融治療已經被認為是手術切除之外治療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療方式,消融治療具有對肝功能影響少、創傷小、療效确切的特點,在一些早期肝癌患者中可以獲得與手術切除相類似的療效。肝癌消融治療是借助醫學影像技術的引導,對惡性良性腫瘤病竈靶向定位,局部采用實體或化學的方法直接殺滅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的一類治療手段。

消融治療主要包括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無水乙醇注射治療(PEI)、冷凍消融(cryoablation,CRA)、高強度超聲聚焦消融(HIFU)、雷射消融(LA)、不可逆電穿孔(IRE)等。主要适用于早期肝癌(即單個惡性良性腫瘤、直徑≤5cm;或2~3個惡性良性腫瘤、最大直徑≤3cm),可以獲得根治性的治療效果。

經動脈介入治療,通常最常用的方法簡稱為“TACE”,是指将帶有化療藥物的碘化油乳劑或載藥微球,輔以顆粒型栓塞劑(如明膠海綿顆粒、空白微球、聚乙烯醇顆粒)等經惡性良性腫瘤供血動脈支的栓塞治療。提倡TACE聯合消融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和抗病毒治療等綜合治療,以進一步提高TACE療效。

放射治療分為外放射治療和内放射治療。外放射治療是利用放療裝置産生的射線(光子或粒子)從體外進入體内對惡性良性腫瘤照射。内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經機體管道或通過針道植入惡性良性腫瘤内。肝癌對放射敏感,中等劑量的放療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惡性良性腫瘤緩解率。

系統治療或稱之為全身性治療,主要指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包括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化學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等;另外還包括針對肝癌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抗病毒治療、保肝利膽和支援對症治療等。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首次診斷時隻有不到30%的肝癌患者适合接受根治性治療,系統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系統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可以控制疾病的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部分患者可獲得惡性良性腫瘤部分或完全緩解。

一線系統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優先選擇阿替利珠單克隆抗體聯合貝伐珠單克隆抗體、信迪利單克隆抗體聯合貝伐珠單克隆抗體類似物和甲磺酸阿帕替尼聯合卡瑞利珠單克隆抗體,近期及遠期療效均優于索拉非尼單藥治療。

中醫傳統方藥治療是大陸肝癌治療的特色和優勢。新指南提供了對早期肝癌、中晚期肝癌、終末期肝癌分階段治療方案以及現代中藥制劑(阿可拉定、槐耳顆粒等)治療。

在病證辨治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體系指導下,針對肝癌早期、中晚期、終末期等不同階段,采取病證結合臨床診療模式,以肝癌的核心病機“癌毒盛衰”為着眼點,綜合運用中國醫藥學方藥、現代中藥制劑以及中醫藥特色診療技術,與現代醫學技術互補協作,形成系統規範方案,以期達到協同抗癌、提高治療耐受性、減少術後并發症、預防複發轉移、減輕不良反應及延長生存期的作用。

肝癌治療的特點是多學科參與、多種治療方法共存,各種治療手段均存在其特有的優勢和局限性,且适應證互有重疊。是以,肝癌診療須重視多學科診療團隊(MDT)的溝通與合作,以確定為患者選擇最适合的治療決策,推動肝癌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三、重視MDT,合力攻堅

目前肝癌MDT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成為業界廣泛共識,然而受實際條件的影響,不同地區和不同機關之間肝癌MDT的實施方式和治療水準仍存在較大差異。建議開展肝癌診療工作的各級醫院将MDT管理納入醫療品質管理體系,由醫療行政主管部門和指定的MDT負責人共同管理,以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的多學科會診模式開展,基層醫院如因條件所限難以自行組織MDT,可通過“醫聯體”或者“遠端醫療”等方式實施。

四、權威指南,健康同行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肝癌規範診療品質控制名額(2022版)》的公布和實施,将進一步推進全國肝癌診療的規範性與同質化。作者看到,新指南編委會專家們不僅為編寫好高水準指南付出了大量心血,而且在釋出後又分别到各地舉行多場大型進階别巡講活動,繼續為推廣和落實新指南發力,實在是難能可貴,功不可沒!

我相信在這部權威新指南指引下,大陸肝癌診療水準必上一個新台階,為提前實作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作出貢獻,讓所有肝癌患者在最大程度上獲益。

作為從事肝癌診療的醫務人員要珍惜這部來之不易的指南,認真學好并踐行指南,掌握好新的診療技術,提高為患者服務的本領。

對于肝癌高危人群則要預防在先,按指南要求,主動篩查,防患于未然;萬一不幸患上肝癌,都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全新的規範治療中擷取最理想的療效!

來源:肝癌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