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作者:北方農村網

為什麼這樣說呢?

咱們說事實說話,更要站在科學的角度講話,特别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說話。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證據一: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已經大面積實作了“節水節肥”一畝增産200斤至300斤。

咱們種植戶“同樣的肥水投入”,至少應該一畝增産200斤吧?!如果不能,可見品種多麼“落後”了。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證據二:“畝穗數”和“千粒重”決定了小麥産量的“天花闆”。

下圖,來自研究小麥最權威的科學期刊《麥類作物學報》:

(1)高産型小麥品種“畝穗數多”,低産型小麥品種“畝穗數少”。這是因為,至少100個以上的麥穗所産的籽粒=1個玉米果穗所産的籽粒,大家思考1分鐘,想想你家的玉米多大密度就行了。

(2)和“畝成穗多”同樣重要的是“千粒重高”(籽粒大)。

(3)小麥“畝産構成三要素”中,最沒有價值的就是“穗子大”——如果僅僅“穗子大”,但是“畝成穗少”和“千粒重低”(籽粒小或籽粒又黑有小),又怎麼可能高産呢?!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而且,中國農業大學王志敏教授指出, 大穗型小麥品種之是以很多是“廢品”,根本因素是:畝穗數上不去,千粒重低,不抗旱,不耐熱(見下圖)。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大穗型小麥品種要想“打破容易減産”的魔咒,需要在審定的穗粒數40粒左右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畝成穗40萬左右、千粒重45克以上”(以審定公告為準)——也就是說,審定的單穗籽粒重1.8克以上(審定的穗粒數×千粒重),審定的畝成穗40萬左右,才利于農民實際畝産1400斤以上。

證據三:品種不能早熟也不能晚熟

小麥品種的成熟期要和當地大多數品種基本一緻為好,因為,這是幾十年來“物競天擇”而形成的——過于早熟或過于晚熟的品種,都在過于被淘汰掉了。例如,上圖王志敏老師的科研資料證明,晚熟小麥品種容易被“高溫逼熟”,灌漿不好,弱勢粒多=千粒重低。

證據四:稭稈不宜過矮,也不宜過高

除了上圖指出的稭稈過矮,不利于産量的形成之外,下圖的科研資料,更是強調了“矮稈不抗倒的執行個體比比皆是”(因為根莖腐爛、“枯白穗”比例大而誘發倒伏)。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是以,審定的株高75厘米至80厘米屬于【黃金株高】——既利于産量的形成,又利于綜合抗性的提升。

另外,小麥育種人張立東、李奎亮、王中興、田香偉、王黎明等,都認為小麥容易高産以75厘米至80厘米為好。同時,小麥育種人廖平安認為,較高的株高利于抗病(植物細胞壁厚利于抗病)。

如果小麥品種稭稈過矮,需要非常非常多的“畝成穗”才能避免減産(至少審定的畝成穗40萬以上為“底線”)。因為,據河南科技學院喬紅研究員對3個小麥品種的對比,每生産500克小麥籽粒=需要800克以上的小麥稭稈。這就像1斤小麥籽粒産不出1斤面粉一樣。

證據五:審定的“畝産構成三要素”在667公斤至800斤為好。

稍微具備一定的科技常識的人都知道,小麥的産量來自“三要素”——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 3者關系屬于【此消彼長,此長彼消】,是以,以審定公告中“畝産構成三要素”667公斤至800公斤的品種為好。

你總不能指望“畝産構成600公斤左右”的品種,強過“畝産構成700公斤以上”或“畝産構成800公斤以上”的品種吧?!

證據六:同樣的“畝成穗”和“穗粒數”,千粒重越高越好

下圖來自小麥科技書籍,大籽粒的小麥(審定的千粒重高)根系發達,小籽粒的小麥根系少而欠發達。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根系發達的小麥片,不僅僅利于小麥高産和增産顯著,也利于抗旱++抗凍+抗倒+抗幹熱風+抗耐“枯白穗”(抗耐根莖腐爛)等而“五抗合一”——發達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深層吸收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的養分,利于植株健壯。同時,遺留在土壤深層的根系會産生大量的養分、有機物質和有益微生物,利于下茬玉米“少用肥,更高産”甚至一畝增産幾百斤玉米。

就是一位“大成功且持續成功”的高手,一定是“利人利己”(自己有利也讓别人有利,自己高興也讓别人高興)。

但是,社會中也有不少“小精人”或“小人”而熱衷于“損人利己”(更多的結果是“損失不利己”或“損人又損己”)。例如,某個 “籽粒又黑又小”的小麥品種,主要是“枯白穗”比例大(根腐病、全蝕病、莖基腐病和紋枯病4種根莖腐爛的病害嚴重造成的),不僅小麥容易減産,也會誘發下茬玉米“青枯”和“黃枯”(引發下茬玉米紋枯病、玉米全蝕病、玉米苗枯病、玉米根腐病、玉米莖腐病等)。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總結:

根據@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30多年的農業實踐以及每一年都保持“更新認知”,建議如下:

(1)品種一定要“畝成穗多”(以審定公告為準)——黃淮南片品種不低于40萬左右,黃淮北片品種不低于46萬以上。每少1萬穗,應該千粒重高1克以上。

(2)品種一定要“千粒重高”(籽粒大)——黃淮南片品種45克為“底線”,黃淮北片品種44.5克為“底線”。每少1克千粒重,應該畝成穗多1萬以上。

(3)審定的“畝産構成三要素”在667公斤至800公斤,越多越好。

(4)審定的【抗病鑒定】注意“高感病”越少越好,而且同時“抗雙鏽”(既抗條鏽病又抗葉鏽病為好)。據許為剛院士介紹,抗2種病害以上的小麥品種占比13.3%。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5)田間對比,一定要“枯白穗”比例少于其它品種。特别是一定不要盲目追求“抗赤黴病”——原因有三:一是赤黴病屬于“偶發型病害”,隻在養護期高溫高濕才發生;二是抗赤黴病品種容易莖基腐病嚴重(據河南農業大學鄭宏遠老師的科研結果);三是“揚花前”都需要噴藥預防吸漿蟲和蚜蟲,可以加配幾元錢的殺菌劑預防即可。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6)品種一定要抗旱。

因為黃淮麥區基本上處于幹旱或半幹旱區域,一旦遇旱或澆水不及時,不抗旱的小麥品種減産嚴重。而“籽粒大、千粒重高”(同時審定的容重在820克/升以上)且“畝成穗不少”的小麥品種,相對抗旱。

重磅大實話:小麥一畝增産200斤,才是真正好品種

(6)要具備“三位一體”的抗倒伏能力:根系發達+抗耐“枯白穗”(抗耐根莖腐爛)+莖稈韌性好(稭稈不軟也不硬,像竹子一樣有彈性為好)。

(7)要抗幹熱風——以不早熟、不晚熟的正常成熟期,且籽粒大、色澤好、千粒重高、容重高于820克/升以上,可以證明“灌漿能力好”=抗幹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