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晶片戰",“你不賣我不買”的博弈。

作者:小沖聊科技

晶片,這種體積微小卻功能強大的電子元件,已經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核心。無論是人工智能、5G通信、電動汽車,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電子産品,都離不開晶片的支援。然而,在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領域,中美兩國卻上演了一場劇烈的較量和角力。

一、中美"晶片戰"的緣起

回顧中美"晶片戰"的起因,要從2019年說起。當年,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開始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實施一系列嚴厲的制裁措施。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晶片及相關技術,試圖切斷華為擷取先進晶片的管道。此後幾年,美國不斷更新對華為的制裁力度,甚至擴大到其他中國科技企業。

面對來自美國的遏制和打壓,中國政府和企業并未就此退縮。相反,中國加大了本土晶片産業的投資和建設力度,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晶片技術。在"被迫"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中國晶片産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自給率不斷提高。

中美"晶片戰",“你不賣我不買”的博弈。

二、雙方博弈更新

進入2023年,中美"晶片戰"愈演愈烈。一方面,美國繼續收緊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晶片出口管制;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晶片産品不斷推出,挑戰美國在晶片領域的壟斷地位。

以華為為例,在遭受美國政府長期封鎖的情況下,華為自研的麒麟9000S晶片終于面世,徹底粉碎了美國全面切斷其晶片供應的企圖。然而,美國并未就此停止打壓,反而對包括高通、英特爾在内的晶片巨頭,取消了向華為出口的許可證。

此舉無疑是為了阻礙華為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發展,防止中國科技企業在關鍵領域超越美國。英偉達多次被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人工智能晶片,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

中美"晶片戰",“你不賣我不買”的博弈。

三、中國加快"國産替代"

面對來自美國的重重壓力,中國加快了本土晶片産業的建設步伐。中國政府在财政、人才、研發等多方面為國内晶片企業提供支援,鼓勵創新突破。

這幾年,中國晶片行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資料顯示,在中美"晶片戰"爆發前,中國對進口晶片的依賴度很高,每年向美國進口晶片額度超過4000億美元。但随着國産替代步伐加快,中國晶片進口量逐年下降。2023年,中國晶片進口額已降至3494億美元,比兩年前下降近1000億美元。2024年前4個月,進口額僅為480億美元,同比繼續下滑11.4%。

不難看出,在美國制裁的壓力下,中國正在加快實作晶片自給自足。這既是被迫的結果,也是主動選擇的政策。中國政府和企業終于認識到,過度依賴進口晶片存在嚴重風險,必須自主可控,才能確定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中美"晶片戰",“你不賣我不買”的博弈。

四、雙方"共識":互不依賴

綜合來看,中美"晶片戰"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的"共識":美國不再向中國出售關鍵晶片技術,而中國也在盡力減少對美國晶片的進口依賴。雙方都在為未來可能爆發的全面科技對抗做準備。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通過晶片"卡脖"的手段,它希望延緩中國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5G通信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步伐,為美國企業赢得更多時間,鞏固領先地位。

而中國方面則下定決心要實作晶片自主可控,打破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過去幾年的進展已經證明,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援下,中國晶片産業正在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飛躍。

中美"晶片戰",“你不賣我不買”的博弈。

五、共赢之路:開放合作

中美"晶片戰"雖然暫時無法停止,但雙方從長遠來看,都應該尋求開放、合作的出路。科技發展需要全球化視野,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隻有開放、包容,才能實作共赢。

對美國而言,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容忽視。長期"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可能會令美國企業失去難得的商機。相比封鎖,開放合作無疑是一條更加務實、雙赢的道路。

對中國來說,雖然正在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但短期内難以完全自給自足。合理進口仍然需要。此外,保持開放有利于中國企業和人才的發展,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自身水準。

總的來說,中美"晶片戰"折射出兩個大國在科技領域的激烈競争态勢。但無論是互相制裁還是"你不賣我不買",都不利于雙方乃至全球科技發展的長遠利益。開放合作才是通向共赢的正道,我們有理由對此抱有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