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作者:魔法孔雀u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這個問題牽扯到了蒙古帝國的興衰和蒙古族的分裂曆程。自從成吉思汗開創了一個輝煌的蒙古王朝,他的後裔便被尊為"黃金家族"。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家族也經曆了分崩離析的過程。有些人認為,黃金家族的根基在内蒙古,但也有人堅持他們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外蒙古。這個問題背後隐藏着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段曆史的來龍去脈,揭開黃金家族在内外蒙古的神秘面紗。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黃金家族的崛起和輝煌

十二世紀末期,一個名叫鐵木真的男孩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蒙古遊牧家庭。他注定不平凡,經曆了艱難的成長曆程後,最終憑借過人的智謀和無畏的勇氣,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大蒙古國。

鐵木真的父親耶苻吉思,是孛兒隻斤氏部落的一名普通牧民。在鐵木真年幼時,他的家族便遭受了來自其他部落的攻擊,家破人亡。經曆了流離失所、挨餓受凍的童年,鐵木真以頑強不屈的毅力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和林地區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忽裡勒會議,最終獲得了諸多部落的擁戴,被尊為"成吉思汗",意為"世界之主"。

成吉思汗率領精銳騎兵,以閃電般的速度征服了周邊各族。經過二十多年的連年征戰,大蒙古國的版圖最終擴充到了東起北韓半島,西至裡海,南抵印度河流域,北至西伯利亞,前所未有的浩瀚疆土盡歸于蒙古族的統治。作為開國之主,成吉思汗及其後裔被尊為"黃金家族",他們掌控着大蒙古國的核心權力。

然而,即便是在輝煌的巅峰時期,成吉思汗也從未忘記自己曾經的貧窮出身。相傳有一次,他目睹手下大臣奢侈揮霍,當即憤然焚燒了屬于自己的禦用珍寶,并下令從此每年在家族内舉行一次"忽裡勒會議",回憶貧困的往日,以免沉淪于奢靡之中。這種淳樸質樸的作風,使得黃金家族在蒙古族中備受愛戴。

黃金家族并非一個封閉的血緣家族。成吉思汗曾多次表彰有功于國家的将士,将他們和親朋好友納入家族,共享榮耀。他的弟弟哈薩爾和哈剌罕等人,以及親信穆克裡、博爾诘等人,都成為了黃金家族的重要成員,被授予了極高的封号爵位。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成吉思汗倡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宗教包容理念。他不僅尊重伊斯蘭教、景教、佛教等宗教信仰,還吸納了這些宗教中的先進文化成就,并加以融合創新。在蒙古軍隊中,景教僧侶負責占蔔吉兇,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則負責制定軍旅生活的一些規矩。佛教更是成為大蒙古國的主導宗教信仰,并在後來的元朝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如此開明的治國理念,加之征服了廣闊疆土後蒙古人獲得的巨大财富,使得成吉思汗和黃金家族赢得了莫大的聲望。蒙古族逐漸走出了遊牧生活,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發展時期。

黃金家族的分裂和動蕩

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的統治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黃金家族權力巍峨。然而,就如曆史上其他王朝般,頃刻的繁華總難逃暮景的命運。14世紀初,大蒙古國出現了持續動蕩和分裂的局面,黃金家族也随之分崩離析。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上司的北伐大軍攻克了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大都城,元順帝托雷從首都倉皇逃離,退守到漠北草原。此後,元朝雖未徹底覆亡,但已徹底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漠北草原上的這一支殘餘蒙古政權,被後世稱為"北元"。

北元時期,蒙古高原陷入了長期的王公内鬥。忽必烈的元順帝托雷死後,王位易主頻繁,短短數十年間就更疊了數十任"汗"。為了奪取王位,各王室成員之間互相殘殺,兵燹連綿不絕。黃金家族随之分裂為多支派系,彼此對立,形同陌路。

在這一動蕩時期,西部瓦剌蒙古乘虛而入,崛起為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對黃金家族形成了重大沖擊。瓦剌是指蒙古高原北部的"林中百姓",與黃金家族的肇源有着明顯的差別。瓦剌蒙古人借助西北遊牧民族對元朝的多次反撲,逐漸擴大了自身實力,并在14世紀中期掌控了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區。

面對來自瓦剌蒙古的威脅,北元殘餘勢力四分五裂。有的退居漠南,有的向西遷徙,還有一支由元世祖的第十四子托雷台固朔率領,東征沈陽地區,建立起"東家"政權。然而不久,東家政權也被明朝軍隊一舉殲滅。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在這個動蕩時期,黃金家族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妥剌溥海底。他是成吉思汗第五子托雷的後裔,蒙古草原上僅存的皇室成員之一。妥剌溥海底四處奔走,終于在1370年左右,成功團結了部分黃金家族力量,在今内蒙古錫林郭勒附近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汗國。

妥剌溥海底汗國雖然疆土有限,但卻儲存了黃金家族核心力量的延續。這支汗國持續存在了百餘年,一直到明朝中期才最終被蒙古和滿族聯軍所滅。但即便如此,妥剌溥海底的努力,也為黃金家族後人在内蒙古地區立足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另一支黃金家族子嗣則走上了西遷的道路。公元1370年,成吉思汗的曾孫巴圖蒙克率領家族和部衆,遠赴今天吉克斯坦地區,在那裡重新确立了黃金家族的統治權威,奠定了外蒙古地區蒙古人的根基。後世,巴圖蒙克因其再次振興了黃金家族而被追尊為"達延汗"。

總的來說,黃金家族在蒙古帝國滅亡後經曆了長期分裂,在内外蒙古地區形成了兩大主要分支。他們分别在各自統治區内,沿襲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傳統,對後世蒙古族産生了深遠影響。

達延汗時期的重塑和格局劃分

黃金家族在動蕩時期雖然分裂為兩大分支,但并未就此中斷延續。随着局勢的逐漸穩定,雙方在内外蒙古地區分别走上了重新統一和振興的道路。其中,由巴圖蒙克所建立的達延汗國,對今後黃金家族在内外蒙古的格局産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巴圖蒙克出身名門,是成吉思汗第五子托雷的曾孫。在蒙古帝國瓦解之後,他作為皇室遺族被迫東逃,一度遊離于今天吉克斯坦的伊黎休河流域。在那裡,他開始着手重新團結黃金家族殘餘力量,并憑借出衆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終于1399年确立了統治地位,建立了穩固的汗國政權。

為了鞏固政權,巴圖蒙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在軍事上全面重建。他将全國劃分為數十個行省,每個行省由蒙古傳統的千戶、百戶、十戶長上司。同時,他還從汗國臣民中精挑細選,組建了一支骁勇善戰的親衛軍隊,直屬于汗廷指揮。這支軍隊不僅為達延汗國的統一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也成為維護統治的重要力量。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在政治體制上,巴圖蒙克則秉承了傳統蒙古族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分權制約和集中統一相結合的制度。他設立了包括大王、王爵和貴族在内的等級制度,将這些封君納入了中央決策機構,進行定期會議集中決策。同時,各級行省也建立了自己的地方議事機構,一定程度上擁有自治權。整個制度無疑是對傳統遊牧生活方式的沿襲和延續。

最為關鍵的是,為了穩固根基和避免分裂,巴圖蒙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領土劃分和家族分封。他将整個汗國疆域劃分為兩大區域:内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屬蒙古包括今天阿爾泰山脈以北至貝加爾湖、外貝加爾一帶的廣闊地區,由汗王和王公親自統治并派駐官吏;外藩蒙古則是指阿爾泰山以南的地區,由各世系分封,擁有較大的自主權。

在這種劃分中,内屬蒙古構成了達延汗國的中心腹心,也是黃金家族核心力量所在;而外藩蒙古則充當了一種緩沖和屏障的作用,既能防範外敵的入侵,又能通過瓦解重新整合達延汗國。整個格局無疑是對傳統遊牧民族"中心與邊緣"理念的繼承,但也進一步加強了黃金家族皇族勢力的一體化。

除此之外,巴圖蒙克對黃金家族做出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分封。他将汗國内外的廣袤土地,無一遺漏地分封給了自己的嫡親王公和旁系親族,使整個黃金家族成員都獲得了應得的地位和權力。這不僅有利于統一子孫,也為維系家族凝聚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的來說,達延汗時期是黃金家族重新團結和振興的關鍵時期。内外蒙古的格局在當時基本上奠定,黃金家族的根基得以鞏固,為日後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布裡亞特蒙古汗國時期的黃金家族

在達延汗時期奠定了内外蒙古的基本格局後,黃金家族在随後的幾百年間,雖有分合臨時統一的時期,但總體上在内外蒙古地區分立政權,并逐漸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其中,黃金家族在外蒙古地區的發展曆程,以布裡亞特蒙古汗國時期為代表。

布裡亞特汗國建立于1630年代,汗國開國君主是阿拉坦汗的第六子巴圖爾。他憑借出衆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廣泛的人民威望,終于統一了外蒙古的諸部落,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混戰局面。與此同時,他還擺脫了北韓和後金的宗主國影響,使外蒙古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地位。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巴圖爾汗為了鞏固自己在外蒙古地區的統治,采取了多項重大舉措。首先是在将外蒙的各部落納入到統一的軍事編制之中,進而打造了一支強大而統一的武裝力量。同時,他還在全國範圍内普及蒙古文字,推廣蒙古語為官方語言,以加強各部落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在政治體制上,巴圖爾汗繼承了傳統蒙古族的制度,秉承了内外蒙古自古以來的"劄薩克"制。所謂"劄薩克",就是一種高度民主集中的政治體制,由全國上下一切蒙古人共同參與決策。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庫裡勒岱"大會,蒙古全境的諸王、貴族和平民代表都要參與,商讨國家大事。至于日常政務,則由劄薩克丁(首相)上司下的王公議政機構負責處理。

除了政制之外,巴圖爾汗還頒布了一整套新的法律體系:《劄薩克大典》,确立了外蒙疆土在當時的版圖,并規範了蒙古各部人民的行為準則。同時,他還規定了蒙古教的宗教地位,确立了佛教在外蒙的主導宗教地位。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重大改革使得外蒙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也奠定了其此後數百年的發展基礎。

進入18世紀後,布裡亞特汗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大汗波裡亞拉出身名門,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他于1688年登基,開始了外蒙古40多年的太平盛世。一方面,波裡亞拉繼續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将蒙古的疆土擴充到最大範圍,并确立了蒙古人在中亞地區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他還全面振興了蒙古的宗教文化事業,在烏裡雅蘇台等地大興土木,修建了諸多佛寺和城池建築,也為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波裡亞拉之後,布裡亞特汗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整體疆土和族群範圍較之前數百年都有所擴大。作為黃金家族在外蒙古地區的主要代表,布裡亞特汗國是當時整個西北邊疆地區實力最強大的政權。它在這一時期的統治範圍,覆寫了今天的蒙古國全境、俄羅斯的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以及中國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地區。

總的來說,黃金家族在外蒙古的布裡亞特汗國時期,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壯大。蒙古族作為少數民族,在這段時間内成功實作了自我統一和獨立自主,為黃金家族在外蒙古地區的根基奠定了重要基礎。

内蒙古地區的覺羅氏蒙古汗國

與布裡亞特汗國在外蒙古地區的發展相對應,黃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區也締造了自己的政權。這就是由覺羅氏蒙古汗國。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在内蒙還是外蒙?

覺羅氏蒙古汗國建立于17世紀初,創立者是成吉思汗第七子太武川的第九代孫子查幹。在清朝入關之前,這支黃金家族子嗣一直在今天的甯夏、内蒙古草原上遊牧生息。他們雖然地盤有限,但始終保持着皇族的榮譽和驕傲。

直到1635年,查幹終于憑借軍事力量,戰勝了當時内蒙古地區的其他部落勢力,确立了汗國的統治,建都于甯夏中衛一帶地區。為了加強對内蒙古其他地區的控制,他還更名"覺羅"為族稱,以差別于外藩其他蒙古部族。

作為黃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區唯一的政權,覺羅氏發揮了權力至上、統一整頓的作用。查幹在位期間,多次率領鐵騎征伐内外,将今陝西、甘肅等地區的遊牧部落納入了版圖之中。他還對内實行嚴苛的賦稅制度,充實了汗國的财力武力。

為了更好地管理廣大的疆域,查幹将覺羅汗國劃分為若幹大旗,每個旗下再設定若幹個小旗。整個制度是在傳統蒙古劄薩克體系基礎上進行的改革,目的是實作更加集中統一的統治。同時,遊牧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堅持和保留,以适應草原地區的生存環境。

進入18世紀,覺羅汗國在拓跛帖木兒汗時期達到了全盛時期。拓跛帖木兒繼承了祖先們的統治傳統,多次率軍遠征四川、陝西等地,将汗國的疆土擴充到最大範圍。同時,他還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産,修建城池、佛寺,推行文字及教育事業。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覺羅帝國已經具備了一個成熟政權的雛形,展現了黃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區的統治實力。

然而,就在拓跛帖木兒汗國全盛期,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卻開始在東北地區崛起。這就是滿族的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創始人努爾哈赤打造了強大的"八旗制"軍隊,征服了東北地區,并于1644年攻占北京,建立了清朝政權。

面對滿洲族崛起,覺羅族内部早已存在着親清和反清兩大派别的分歧。在一次内戰中,親清派最終獲勝,并于1635年被新興的清朝冊封為"準噶爾"王公。從此,覺羅氏黃金家族成為了清朝的臣屬,汗國疆土也并入了清帝國的版圖。

在清朝統治下,覺羅氏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原有的獨立政權,但黃金家族的世系仍得以延續。他們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權,也被清朝冊封為親王和王公。作為中央王朝的附庸,準噶爾蒙古不僅在戰事中為清軍效力,也為清帝國的經濟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黃金家族通過這種方式也參與了清朝的統治。

總的來說,覺羅氏蒙古汗國時期是黃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區統治的頂峰時期。雖然後來淪為清朝的附庸,但它仍然展現出了黃金家族在這一地區延續皇族傳統、對遊牧民族實施集中統治的實力。無論是在外蒙古還是内蒙古,在16-18世紀這一特殊的曆史時期裡,黃金家族都取得了全面的複興和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