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作者:魔法孔雀u

孔融,這個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家喻戶曉。從小就被譽為"神童"的他,憑借出衆的才華和聰穎的頭腦,很早就在文壇上赫赫有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儒雅斯文的讀書人,性格竟如此剛烈直率,不僅敢于直言不諱,更是毫不留情地怼人。這樣一個從小就展現出過人才智的孩子,怎麼會在長大後變得如此"無所畏懼"?他最終又走向了怎樣的結局?讓我們一探究竟。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鯉魚終成龍:孔融早年的神童遭遇

孔融自幼便被視為神童,他的家世令人矚目。作為孔子的後裔,孔融天資卓絕,儒雅斯文,從小就展現了過人的才智。他出生于東漢光武帝中平元年(184年),祖上曾一度家族顯赫,先人孔霸曾執教于漢元帝。雖然到了孔融這一代已不再光宗耀祖,但仍因其家學淵源而名聲顯赫。

孔融從小就酷愛讀書,6歲時便能背誦衆多經典,9歲便對儒家經典了如指掌。幼年的孔融多才多藝,不僅讀書識字,還善于作詩吟賦。據史書記載,孔融8歲時随父遊曆至洛陽,他初次見到大臣便巧舌如簧,辯才無餒。洛陽的大臣們無不為之侃侃而歎。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到了10歲那年,孔融随父拜訪洛陽大臣李赝時,再一次大放光彩。門衛不識身份攔阻不傳,孔融便自稱是李府親戚,騙過門衛得以見李赝。及至見面,李赝追問二人淵源,孔融便大言不慚地說出"祖上孔子與老子是師生"的離奇說法,将李赝祖上與老子扯上關系,引來一陣哄笑。對答如流的孔融才智驚人,令李赝贊不絕口。

在場的陳韪對此嗤之以鼻,譏諷"小時聰明,長大未必有出息"。年僅10歲的孔融聞言後,立即回怼"想必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孩子口無遮攔,辯才無餒,實在讓人吃驚。短短數語,便将陳韪的話語嗆了回去。這一怼人的精彩場面,再加上大臣李赝的力捧,令孔融自此在朝野間小有名氣。

可見,孔融自小就以其出色的才智和過人的口才而聞名于世,被稱為"神童"實至名歸。然而,他性格早慧、任性潑辣的一面也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逐漸顯露出來。這個小小年紀便如此"無所畏懼"的孩子,日後必将更加放肆張揚,口無遮攔,我們拭目以待他日後的精彩表現。

逐浪高歌:孔融才學俊發的青年時光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孔融的青年時期可謂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燦爛的時光。繼承家學淵源,他自小勤學苦讀,廣覽群書,才識過人。加之機智過人,辯才無餒,孔融早年便在京師洛陽引起轟動,被譽為"神童"。及至青年時代,他的才華才學愈發漸露鋒芒,成為燎原之火,照耀當世。

年方20歲出頭,孔融便以其過人的文采和俊逸的才華,被選拔為著名學者楊賜的門生。楊賜乃當時名重一時的大儒,其門下雲集了衆多才子,孔融能一路超越再超越,可見其才學非凡。不過,孔融潑辣剛烈的性格在這一時期也愈發顯露無疑。

有一年,何進升任大将軍,楊賜派孔融前去賀喜。誰知門衛竟然濫用職權,攔阻不傳。孔融受此折辱,雖僅一介布衣,卻也拂袖而去,不願就範。何進手下自是大怒,紛紛請示懲處孔融。但何進睿智,聽從門客的勸阻,以"禮遇有加"的方式将孔融拉攏過來。這件事可見,雖年輕氣盛,但孔融畢竟才華出衆,足以引來争相拉攏。

青年孔融才華傲睹,終為曹操所重用。當時曹操方在集權,孔融大名蓋世,聲名遠播,孔操自是慕才若渴,力邀孔融入其麾下。一來借孔融之名揚威招賢,二來也可監視并控制這個辣手摧花的朝野才俊。然而,孔融哪裡是那麼好惹的?他跟随曹操之後,言行依舊潑辣放浪,直言不諱,毫無顧忌。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其時袁紹病逝,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美貌動人,被曹操據為己有。孔融對此深惡痛絕,遂寫信諷刺曹操,說起當年武王伐纣時,把美人妲己賜予弟弟周公旦那一典故。曹操聽後一陣驚愕,随即意識到孔融是在嘲諷他。不過,為了孔融引來的重重利益,曹操也隻能暫時忍氣吞聲。

後又有一次,曹操欲禁酒以示儉樸,但不便直言,遂以"敗德"為由。孔融得知後,又寫信嘲諷曹操,說夏桀商纣好色而亡,不如幹脆禁止人結婚算了。孔融口無遮攔,激辭怼人,連曹操這等狼顧勇士,也不得不再一次暫且壓抑怒火,全然忍受孔融的無禮之語。

這一系列怼人事迹,再加上孔融作為"建安七子"的領軍人物,在文壇獨樹一幟的地位,可見當時孔融确已聲名赫赫,地位超然。他辯才無餒,怼人無所顧忌,成為朝野間一股清風。年輕氣盛的孔融,在青年時期才華迸發,潑辣張揚的個性更是無所顧忌地展現出來,引來無數關注和側目。

逆水行舟:孔融抗争宦官專權的艱辛曆程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青年才俊時期的孔融雖然才華橫溢,但也正是這股子傲氣惹禍上身。他直言不諱的個性,再加上骨子裡對宦官專權的不滿和憎恨,令他陷入了一場反抗宦官專權統治的艱難曆程。

東漢中期,宦官專橫跋扈,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看着國家日漸衰微,孔融憤怒至極,決定親自颠覆這宦官當政的權力架構。年約30歲,孔融聯合同道鮑宣、劉援、劉虞等人,多次上書彈劾丁、王、侯等重臣,力圖扳傾宦官政權。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然而,丁奉等宦官統治集團自是非分崩離析的反彈,他們懷恨在心,決定置孔融等于死地。及至有一次,丁奉在朝會中诽謗孔融等人意圖謀反,并企圖将其趕盡殺絕。得知此信後,孔融等怒不可遏,隻好率領家人仆從逃亡天涯,流亡他鄉,過起了漂泊無家的生活。

孔融雖身陷流亡,但仍未放棄抗争的希望。漢靈帝即位後,宦官權勢稍有下降,孔融借此希望匡扶漢室的機會。當時曹操雄踞中原,聲勢正隆,孔融決定投靠曹操,從内部搗亂宦官集團。然而孔融陷入了一個無法抉擇的困境——他是否應該追随曹操的野心?

起初,孔融以為曹操是維護漢室的力量,于是冒着生命危險歸附曹操麾下。然而漸漸地,孔融發現曹操的野心已經逐漸暴露出來。曹操不但攻陷許多郡縣,實際上已是漢室的敵人。孔融怒不可遏,在多次上書無果後,終于決定親自前去規勸曹操。

面對曹操,孔融毫無顧忌地抨擊其野心勃勃:"您現在統兵大權,已經超越了大将軍的地位,可見您心中已然有了不軌之心。"曹操被孔融怼得啞口無言。後來,孔融又當面斥責曹操"您現在已經濫殺無辜,無惡不作!",将曹操的暴行罪行一一列舉出來,令曹操無地自容。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這番怼人的言語自然惹怒了曹操,他命人将孔融下獄。但出于對孔融才學的欽佩,曹操仍沒有對孔融加以極刑。獄中的孔融仍滿懷抗争的勇氣,寫下無數封控訴曹操的嚴詞狠诘,狠狠地怼曹操。直到最後,孔融還是被曹操釋放了。

盡管這場抗争最終未能扳傾局面,但孔融仍為民請命,矢志不渝地追求正義和理想。這段抗争宦權專橫的艱辛曆程,見證了孔融赤誠的抗争精神和堅韌的品格。他勇于直言,敢怼強權,即便步步為營,也要為天下黎民解除貪官污吏的禍害。

守望相助:救助同道引發的生死之争

孔融性格剛烈,毫不畏懼權威,但他對同道友人卻有着無比的忠誠與守護。正是由于他義無反顧地援助遭受迫害的朋友,才釀成了一場生死存亡的慘劇。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當時,著名學者張儉因直言曾遭到太守陷害,被處以重刑枷錘。張儉原本是孔融的摯友,孔融聞訊後大為憤慨。他當即動身前往,欲為張儉伸張正義,申張冤情。及至張儉獄中,孔融當即将其鐐铐擊毀,親自護送張儉出獄。

這一怒怼權貴的舉動,徹底惹惱了當地縣令。張儉雖暫時獲救,但後來還是被重新捕獲入獄。孔融聞訊後再次殺至獄中,企圖生撕硬拽地将張儉救出。雙方爆發激烈沖突,獄吏紛紛受傷。最終,孔融不得不帶傷離開,張儉仍被囚禁獄中。

張儉的妻子随即憤而投河自盡,其子張纡亦自刎而死,谪戍于雲中。孔融失去理智,悲恸萬分。他誓要為張儉報這血海深仇,于是親自前往京師為張儉伸冤。然而,孔融剛進京就遭到逮捕,被獄吏嚴加拷打。

出獄後的孔融仍不甘心,他寫下無數封冤狀,不惜潑墨控訴郡守,意欲為張儉昭雪。然而,無奈權貴根深蒂固,這場伸冤之路舉步維艱。最終,京師方面傳來消息,張儉判處絞刑。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獲知這個消息,孔融幾近瘋狂。他慷慨隴卬,決定同赴黃泉。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個沖擊來襲——孔融親生哥哥孔珪聞訊後,亦決意赴汨羅投水殉命。兩兄弟對視一眼,相視而泣。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道上谕傳下,對孔融一家的罪行做出最終裁決。上谕判處孔融哥哥孔珪死刑,孔融及其侄子等被流放至極北之地。這一冤案曲折反轉,令人震驚莫名。

終于,在漢靈帝親自主持的大審之下,這場引人矚目的冤案終于塵埃落定。可悲的是,孔融此次仗義執言,救助同道朋友,不僅未能為張儉伸張正義,反而釀成了家破人亡的慘劇,令其親兄長賠上了性命的代價。這無疑是孔融一生中最痛徹心扉的重創。

風華正茂:孔融中年理學成就巅峰

吃驚!這是那個4歲讓梨的孔融?怎麼越來越會怼人,最後結局如何

孔融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經曆了坎坷磨難,也見證了輝煌成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他在中年時期取得的理學巅峰成就。正是這段充滿智慧結晶的歲月,讓孔融的名聲遠播,譽滿華夏。

經過張儉命案的重創,孔融一度遭受重大打擊。然而,身經百折的他并未就此放棄,反而在茫茫黑夜中重拾希望,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之中。借着邊疆戍卒的清靜年月,孔融沉浸于對《易經》《論語》等典籍的鑽研,終于在中年時期獲得了人生理學的頓悟。

有評價說,孔融"冰釋雄辯,罕世高論"。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将易理融彙貫通,對儒家經典有着獨到且新穎的見解。他的理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早在孔融二十多歲時,他就已經對儒家學說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當時的他雖尚年輕氣盛,但已是被譽為"神童"的天才少年。及至三十來歲的青壯年時期,他又屢次奮勇抗争,為正義而鬥争。但無疑,孔融的真正理學巅峰成就,還是在他四十出頭的中年時期。

這一時期,孔融飽覽滄桑,經曆着内憂外患。在内心世界,他剛剛失去摯友遭受家破人亡的打擊;在現實生活裡,他也遭受了貶谪放逐的磨難。正是這段充滿酸甜苦辣的閱曆,讓他在人生智慧上不斷升華,終于登上理學的新高峰。

孔融在中年理學巅峰期的主要成就,是獨創了一整套全新的易了解釋體系。他将陰陽、五行等理論與儒家傳統觀念融會貫通,闡述了自己對于天道人事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天地陰陽運作交替,造就了萬物的更新和革故鼎新。君子則應當遵循天道,随時因革而生,與時俱進。

這一理論思想,被後人稱為"革故鼎新之論"。孔融以此揭示了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永恒規律,着眼于人文實踐,闡述了一種超越舊有思維禁锢的新理念。他提出,人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敢于突破陳規陋習,以開放包容的思維應對社會變遷。

從某種程度上說,孔融的這一思想也是對他個人一生經曆的理論升華。他曾幾度挺身抗争,摒棄了權貴專制的愚昧,勇于求新求變。此後他又經曆家破人亡的重創,放棄了過往的一切,重新出發踏上了求道之路。正是這股子勇氣和胸懷,讓他最終抵達了理學的頂峰。

孔融的理學思想雖出自個人,但影響卻是恒久的。後世無數學者都視其思想為不朽巅峰,對儒學史地位至關重要。可以說,正是孔融在中年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才讓他的名聲遠播,成為當之無愧的"建安七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