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托孤給誰?他又是如何跻身蜀漢核心權力層?

作者:魔法孔雀u

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托孤給誰?這個問題或許大家都已有了解,但又有誰知曉這位托孤大臣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蜀漢核心權力層的關鍵人物?他在劉備托孤時,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為何最終能與丞相諸葛亮并肩,分掌蜀漢江山?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将為我們揭開這個謎團的面紗。在劉備臨終之際,除了對諸葛亮的囑托,他對這位托孤大臣又作何安排?這一切的緣起,又将如何牽引出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托孤給誰?他又是如何跻身蜀漢核心權力層?

狹路相逢柳暗花明

天下大亂,曹操迅速崛起,趁機打下合肥,迫使劉備敗退南陽。當時南陽縣令李嚴不過一介書生,家世并不顯赫。不料狂風驟雨般的戰亂竟給了他一次逆襲的絕佳機會。

時值建安十二年,劉備在當陽之戰大敗曹軍後,曹操親自持重兵壓境南陽,企圖一舉殲滅劉備。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南陽城中一片投降之聲,紛紛向曹操靠攏,尋求庇護。就連李嚴的上司秭歸縣令趙舍都被動搖了,打算效忠曹操。

然而李嚴獨有别見。他祖籍南陽,雖非頂尖世家,但自幼受良師訓誨,既有遠見又行有不凡。從幼年開始,他就自醉于讀書習文之樂,對曹家軍也甚為憎惡。是以他斷然拒絕了效忠曹操,第一個放棄南陽,孤身逃往西蜀。

就在狹路相逢之際,柳暗花明的機緣竟也伺候在那裡。逃亡途中,李嚴偶遇劉備麾下遊俠關雲長,被後者所救。關羽見李嚴非同凡響,乃自薦為劉備麾下,引見給曾任東漢才子劉備。

劉備大喜過望,發現這位年輕讀書人器宇不凡。他當即拜李嚴為從事郎,讓其直接入朝為官。從此,那原本隻是一位不起眼的縣吏,就這樣撿起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鑰匙。

劉備攜全家西渡夔州後,李嚴便一直随侍在側,由此也結識了諸葛亮、法正等人。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渡過涪江進入成都,李嚴方有了展現自身才能的更大舞台。

轉眼扭轉乾坤

劉備渡過涪江,進入益州腹地後,便遭到當地土豪劉璋的頑強抵抗。雙方在綿竹、劍閣諸處交手,劉備雖屢戰屢敗,卻也令劉璋的軍心漸起動搖。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劉璋麾下鎮守資陽的李嚴出人意料地投靠了劉備。此舉立時為劉備赢得了主動權,成為轉危為安的關鍵一着。

彼時資陽乃是益州大郡,鎮守重地。李嚴在劉璋手下任職多年,深得其信任,身負重任。他臨陣倒戈,瞬間令劉璋的勢力雪崩般潰散。很快,劉璋又遭中郎将吳季野的背叛,被迫倉皇退守成都。

李嚴這一反戈,對劉備而言着實是天大的助力。劉備當即拜李嚴為裨将軍,授以重任。而後在攻陷成都之際,李嚴再次盡顯身手。他率部揮師直逼成都城下,與劉備的主力會師,迅速拿下了陷城。

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托孤給誰?他又是如何跻身蜀漢核心權力層?

功高震主,劉備這才徹底折服于李嚴的英勇才能。他當場加封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将軍,文武雙顧,俱屬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李嚴才贊投靠,資曆并不老到,卻已與法正、伊籍、劉巴等高手同列蜀科重臣之列。由此可見,劉備是何等看重這位才俊了。

李嚴深知機會難得,于是竭盡全力證明自己。他精于用兵,身先士卒,在平定益州諸多起義軍中立下赫赫戰功。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犍為太守一職也勤勉盡責。他不遺餘力地興修水利,建築橋梁和觀亭,使當地吏治井井有條,民生無虞。就這般,李嚴迅速從一介布衣踏上了仕途的高峰。

意外遭逢考驗品格

功高震主後,李嚴乘勝追擊,率軍平定了益州數股起義軍,赢得無數戰功赫赫。劉備對他賞識有加,不僅将他留任犍為太守,還授予輔漢将軍頭銜,可謂重用有加。

然而,就在李嚴權傾朝野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将他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切源于劉備北伐中原的大計。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遵從孔明北上征戰的計策,親自統帥主力出征漢中,隻留下李嚴鎮守後方。誰知此一離去,卻引發了一場空前的政變浪潮。

當年,益州地廣人疏,除了成都以外,還有諸如巴朗、阆中、廣漢等郡縣,皆為異姓豪族部曲所控。這些心存大志的地方仕紳看到蜀漢軍心漸疲,便乘虛而起,在郪縣挾持群眾,糾集了萬餘人馬。為首者乃是馬氏、高氏二人,号稱"大賊"。

就在這股暴民騷亂如火如荼之時,李嚴毅然挺身而出,親自率衆馳援郪縣讨伐。雙方激戰正酣,暴民集結數萬人馬,眼見就要包圍成都。李嚴卻臨危不亂,隻身将領五千州郡之卒,擊潰叛軍,生擒馬、高二人,夷平餘黨,赢得壯大戰果。

這僅僅是個開始。緊接着,越巂夷人高定又挾衆數萬,橫掃而來,直撲新道縣城。危難之際,李嚴再度親征,擊破高定之軍,掃清新道一帶。就這般,他憑着一股過人的勇力與智勇雙全的指揮才能,連破兩股重霸。

面對如此驚心動魄的變故,李嚴毫無徘徊,旗開得勝,大顯身手,最終化解了蜀漢的危機。他的英勇表現,無疑令主公劉備大為欣慰,更為蜀漢江山的保衛立下了赫赫戰功。

恩怨情仇引燃内亂

平定兩股重霸後,李嚴在蜀漢江山的功勳愈加彪炳。然而權力的誘惑也在悄然滋長,恩怨情仇的種子開始漸漸萌發。

一切始于諸葛亮反對李嚴留任犍為太守一職。諸葛亮認為,李嚴文武全才,實在浪費于僻遠一隅。他力主将李嚴召回成都,委以重任,俾其廣施所長。然而李嚴深戀犍為太守的權衡,執意不願離去,遂與丞相諸葛亮漸生龃龉。

更為劇烈的沖突,則源于諸葛亮的親信法正。法正本與李嚴同出一路,二人素有淵源。但自李嚴獨得劉備重用,法正則不免惋惜,愈演愈烈,最終于二人之間引燃了内讧的戰火。

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托孤給誰?他又是如何跻身蜀漢核心權力層?

建安二十七年,諸葛亮病重将谥,遂托孤于劉備的嫡長子劉琮。不料次年,法正竟因事兵變,暗中勾結穆陵太守夏惲等人,打算行刺劉琮,自立為王。諸葛亮雖臨危垂淚斥責,但法正已無法無天。

眼見好友法正竟至此地步,李嚴不得不親自率軍征剿。雙方在江陵浩浩蕩蕩,大戰幾個月不分勝負。就在李嚴疲于奔命之際,諸葛亮指令他撤軍,由自己親征。可謂是怨入骨髓,恩怨難釋。

諸葛亮率軍至漢中,便奉辭歸蜀。行前他将護衛劉琮和繼任蜀漢國政的重任,委托于親信趙雲和姜維二人。此舉極大地觸怒了李嚴,令他倍感被諸葛亮所不信任。

于是,李嚴在恩怨情仇的驅使下,暗中同情法正,并決定實力保全後者。雙方摩拳擦掌,草芥暗撚,就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大戲。

一語定終身

權力角逐白熱化之際,諸葛亮決定親自出面,化解蜀漢内部的危機。先是他派人傳谕李嚴遠離法正黨羽,但李嚴一再置之不理。

諸葛亮見狀,乃親自西征,前去平定叛亂。他一路直抵阆中,李嚴亦随行會師。二人在途中多有唇槍舌戰,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最終諸葛亮決定親自說服李嚴。

于是二人在随路小驿站私下見面。諸葛亮開門見山,說:"适在漢中,許多人替李将軍求情。雖遠在蜀漢,我卻聽到不少關于将軍的流言蜚語。為此我心中實在憂慮萬分!"

李嚴大怒,質問諸葛亮:"丞相可有什麼指證?莫非單憑那些無稽之談?"

諸葛亮搖頭歎道:"我所知的可不隻是閑言碎語。将軍近來私自通諜,放走叛黨,種種迹象俱在。我原不願信,但終于還是親耳所聞。"

李嚴狂然變色,厲聲呵斥道:"果真如此,豈不成了大逆不道!老夫何德何能,竟遭此誣陷?丞相何不将證據拿出,與我對質?"

諸葛亮沉默半晌,歎息一聲,直言不諱道:"将軍前來時,不正帶着法正的心腹張翼嗎?老夫無意懷疑,但這卻是鐵證如山。"

李嚴頓時臉色無地自容,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來。諸葛亮見狀,便一馬當先提出解決之策:"蜀漢軍心如今已有些許動搖,我等倘若再生嫌隙,隻怕關系将全民傷。法正之亂已平,不若我們今後同心協力,攜手共治蜀漢江山如何?"

面對丞相如此坦誠相見,李嚴亦為之折服。當下他毅然拂袖而起,恭恭敬敬向丞相施禮,道:"我多有過錯,望丞相海涵。自今而後,誓與丞相同心同德,永不猜忌!"

就這般,曾一度血雨腥風的内亂,在兩位英雄的大度之下,最終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李嚴亦從此擺脫了諸多是非的糾纏,專心輔佐劉禅,直到深受劉禅賞識,成為蜀漢最重要的樞機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