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新”力

作者:威海新聞

說起新質生産力,人們首先會想到晶片、算力這樣的高科技,未來産業等等,但其實,在一些傳統的裝備制造業,也有很多新質生産力正在加速形成、凝聚。日前,國内海上風電管樁的龍頭企業,海力風電裝置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生産的首台風力發電單樁下線,接下來,我們就去那裡探尋新質生産力。

視訊加載中...

向“新”力·1420噸威海造“定海神針”

海力風電裝置科技(威海)有限公司質控部部長彭學軍:大家所看到的這個産品就是我們海力威海公司首件風力發電的單樁。

向“新”力

這個單樁就是我們海上風力發電這個風車打到海底下連接配接的一個基礎樁,通俗來講,就像蓋樓的時候最底下的樁基礎。我們産品設計周期是27年,就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定海神針”。

向“新”力

我們下口直徑是8.5米,已經超過三層樓房的高度,整體長度設計為84米。如果按照我們平均一層樓2.8米計算的話,基本上到了30層樓房這種高度,整體重量達到了1420噸,如果按一輛小轎車平均2.5噸計算的話,相當于600輛小汽車的重量。

别看它是84米長的龐然大物,但是它對結構尺寸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在30層樓這麼高吊一條垂線下來,上面一條垂線和下面這條垂線中間間距是不超過30毫米的。我們這個樁分成30個小單節,30個小分段。就像我們竹節似的一節一節拼出來的這種結構形式狀态。

向“新”力·小标題2:38小時1條縫的“焊将”

向“新”力

海力風電裝置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制造部焊工季愛泉:我是一名電焊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這一個個筒節全部組裝焊接在一起。現在我們一個筒節裡面有9條焊縫,我們每個焊縫都有一名焊接人員。這條焊縫直徑大概在8米到9米之間,長度在26米左右,一條焊縫我們需要花38-40個小時去進行焊接。因為我們這個焊縫是倒三角形的,從下往上是從由小到大,由窄變寬,我們就是把這個焊絲燒進去,一遍一遍燒,大概要燒40遍。

向“新”力

你看我們在焊接過程中,我們要看着這個紅外線,要對着這個縫,不能讓這個縫燒偏了。别看我們每個人都坐在那焊接,其實這個筒子一直在自轉,一直在轉動,要保持焊機和筒子的轉速相比對相一緻,在我們焊接過程中,我們要調整焊機的角度,保證焊絲和縫的角度是垂直的,達到最好的焊接條件。不能産生一個氣孔,一條裂紋,是以說我們不能有一絲馬虎。

現在的焊工跟以前的焊工的最大的差別就是人機的配合默契,就跟開車一樣,要達到人車合一的那種狀态

向“新”力·小标題3:提質增效也是新質生産力

海力風電裝置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唐春雷:沒有金剛鑽也不攬瓷器活,我們對産品品質的把控主要原因還是來源于對員工的不斷教育訓練和對我們生産裝備不斷地創新和研發。

向“新”力

這就是兩台1500噸的龍門吊,1500噸龍門吊在威海地區是最大的。因為我們以後的單樁,單台重量以後最大的能達到2000噸以上。以後我們生産完了以後就通過這兩台龍門吊把它擡吊到這個塢道發運出去。

200噸的自升式滾輪架,也是我們自己研發自己生産的,它自己可以行走,自己可以轉,能夠保證焊接這個環縫的時候,人不動,它這個工件在動。

向“新”力

這個架子就是我們公司自己自主研發的焊接平台。2015年獲得了國家專利,這個人在上面,所有的東西上去都有一個電動葫蘆往上吊上去,然後焊接屏的左右、前後、上下都可以移動,實作了效率最大化。

對于我們這些傳統制造業來說,不斷創新,不斷提高人員素質也是新質生産力的另一個展現。接下來,我們将會為國電投生産接近10萬噸的單樁,另外還有2萬噸的套籠,預計今年産值會突破10億元。以後,乳山半島南一片廣大海域上,起碼有80%以上的單樁是由我們海力公司來生産的。

監制丨蔣程

記者丨戚冬偉 盧力銘 柳洋 辛戈

責任編輯 | 王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