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曆史的篇章中,有時候一場内亂足以摧毀一個王朝的根基,而唐朝曾經經曆了一場名為“四王二帝”的動蕩時期。

在這場動亂中,大唐的命運岌岌可危,似乎一片黑暗籠罩。然而,正當衆人以為唐朝将走向衰落之際,一個人卻在亂局中嶄露頭角,那就是唐德宗。

那他是如何在動蕩中保住了皇位?他又是如何東山再起,重振大唐的威嚴?讓我們一起揭開這段令人歎為觀止的曆史,探尋唐德宗背後的智慧與勇氣。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四國相王"的興起

李惟嶽的反叛最初還隻是單純為了繼承父位,但随着事态的發展,情況越來越嚴峻。他很快就與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納結成同盟,三人自稱為"三國相王"。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這個時候,唐德宗的心腹李希烈也公開叛亂,建立了自己的"楚"國。

就這樣,事态急轉直下,從一個簡單的官職繼承問題,一下子演變成了一場覆滅大唐的大規模叛亂。唐德宗一時之間竟然面臨着四王一帝的嚴重威脅,整個王朝岌岌可危。

當時的大唐,早已不複當年安史之亂後重新崛起的昌盛景象。這個曾經強大無比的帝國如今支離破碎,處處都是藩鎮橫行的割據局面。這種狀況源于什麼原因?又是如何讓局勢一步步惡化到如此地步的呢?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藩鎮割據的禍根

在安史之亂之後,為了安撫反叛的将領,唐代宗采取了一個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将這些曾經叛逃的将軍任命為節度使,掌管當年的淪陷區。結果這些人頓時覺得自己手握兵權,所轄區域就是自己的私産。慢慢地他們就搖身一變,成為真正的軍閥割據勢力。

這些藩鎮彼此之間雖然有時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但更多時候卻是内鬥不休。他們互相勾結、互相傾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德宗即位的時候。

如今大唐朝野動蕩,皇權岌岌可危,其根源就在于安史之亂後的這種錯誤決策。藩鎮紛争不止,朝廷元氣大傷,大國竟然瀕臨滅亡,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冀王"朱滔的叛亂

當時,唐德宗為了收拾這些恣意妄為的藩鎮,首先盯上的是幽州節度使朱滔。朱滔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不太聽話的藩鎮頭子。他與朝廷的關系一直很緊張,經常公開表示不滿。

而且,他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家庭背景:他的哥哥朱泚曾經作為一個模範性忠臣入朝,但後來卻又被朝廷排斥在外,導緻他對政府心懷不滿。現在朱滔看到朝廷對摯親弟弟的不公,加上自己長期的積怨,終于忍無可忍,公開叛亂,自稱"冀王"。這一下可把唐德宗氣得不輕。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畢竟,朱滔是一個很有勢力的藩鎮頭目,既然敢公然自立為王,那必然已經積累了相當強大的力量。再加上他還勾結了其他幾個節度使,一時之間唐德宗的處境變得異常危險。

當時朝廷差點就要在這波叛亂面前認輸,但是一個名叫李晟的人及時出現,幫助唐德宗扭轉了局勢。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

李晟是個難得一見的忠臣和武将。他此前就曾經多次協助唐德宗平定叛亂,頗受重用。這回面對"四國相王"的聯軍,李晟又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首先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人脈,拉攏其他藩鎮紛紛加入到唐德宗一方。無論是渾瑊、韓遊瑰還是尚可孤,都在他的感召下前來支援朝廷。這給了李晟很大的助力。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與此同時,李晟還巧妙地利用"四國相王"内部沖突,時刻保持警惕,防範他們内部串聯。他善于調動各方資源,分散攻擊目标,終于讓聯軍内部分崩離析。最後終于打敗了朱滔的部隊,讓"冀王"無奈退走。

這次勝利雖然很艱難,但卻極大地挫敗了"四國相王"的氣焰,唐德宗一時間總算松了一口氣。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就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李希烈也公開造反了。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李希烈稱帝建"楚"

李希烈是唐德宗的老朋友,從小就跟随在他身邊,可謂是親信中的親信。但是此人心性卻很難捉摸,異常野心勃勃。

上一次,當"四國相王"聯軍還沒有正式結成的時候,李希烈就先一步公開叛亂,自稱建立了"楚"國。這個自封"楚王"的人可謂是雄心萬丈,決不甘心作為一個藩鎮首領。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趕走朱滔的一仗雖然讓唐德宗感到暫時安全,但李希烈的出現很快就将這份平靜打破。他手下兵力不容小觑,又與其他藩鎮暗中勾結,馬上就對唐德宗的地盤發起猛烈攻擊。

眼看局勢又急轉直下,唐德宗焦頭爛額,急需再一次找到能夠扭轉乾坤的人才。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突然出現了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神兵天降。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泾原軍變"

為了對付"四王二帝"的猖狂,唐德宗決定再次出動朝廷的精銳部隊——泾原軍。這支部隊當年曾經在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威名遠播,深受唐玄宗的器重。

唐德宗派遣泾原軍前去征讨叛軍,本來是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大局。誰知道這支精銳部隊在途經長安的時候,竟然突然發動了駭人聽聞的"泾原軍變"。

這支國内首屈一指的精銳軍隊竟然反目于朝廷,直接攻占了長安城。唐德宗被迫棄城逃亡,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辛苦維系的王朝就此支離破碎。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這次叛變的導火索竟然是一件極其不可思議的小事:朝廷派去慰勞、鼓舞士氣的官員居然連飯菜都沒有好好準備,軍士們被這種待遇激怒,認為自己在為國家效勞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于是徹底地反了。

可謂寶劍鋒從磨砺出,将來自一個小小的過失引發成了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亂。這一次意料之外的軍變,更讓陷入危困的唐德宗雪上加霜。他原本以為有了泾原軍的幫助,就可以輕松拯救大唐,不料事與願違,反而讓情況惡化到了失去皇城的地步。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迎來新的篡位者:朱泚

随着泾原軍的攻占長安,"四王二帝"的局面終于徹底形成。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人卻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新的篡位者。他就是前任泾原節度使朱泚。

朱泚是個很有故事的人物。當年安史之亂時,他率先放棄藩鎮地位,攜帶部隊入朝效忠,被唐玄宗視為"忠義楷模"。但後來卻因為自己的親弟弟朱滔的叛亂而遭到了冷遇和貶谪,最終被撤換了節度使的職位。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此時機不可失,朱泚終于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趁亂攻入長安,他被手下将領簇擁着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大秦"的新皇帝。這意味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唐,又一次陷入了混亂之中。

這下大唐真的是危在旦夕了。一個個強大的藩鎮頭目相繼造反,最後竟然還有人直接篡奪了皇位,整個王朝已是搖搖欲墜。唐德宗倉皇逃離至奉天,就連保住自己的統治都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他是否還有機會扭轉乾坤,重振大唐的雄風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朱泚的短暫統治

朱泚并沒有能夠真正地穩固自己的地位。他雖然已經坐上了皇位,但實際上掌控力并不強。畢竟其他"四王"依然不甘心臣服于他之下,内部沖突重重。

與此同時,唐德宗也沒有就此放棄。他一邊在奉天苦苦支撐,一邊積極尋找能夠翻轉局勢的機會。就在這個時候,他終于等來了一位能夠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李晟再立奇功

李晟在之前已經幫助唐德宗擊敗了"冀王"朱滔的叛亂,現在面對新出現的"大秦皇帝"朱泚,他同樣展現出了出色的智謀群組織能力。

首先,李晟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人脈,不斷拉攏周邊藩鎮加入反朱泚的陣營。無論是渾瑊、韓遊瑰還是尚可孤,都在他的感召下紛紛響應。這大大增強了唐軍的實力。

與此同時,李晟還善于分化"四王二帝"内部的沖突,挑撥他們互相對立。他巧妙地引導李懷光背叛朱泚,導緻朱泚的勢力開始四分五裂。最終在李晟的壓力下,朱泚倉皇逃離長安,很快就被部下所殺。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朱泚的結局也讓其他幾位"四王"膽戰心驚,一時間都乖乖地寫了檢讨書,向唐德宗低頭投降。到此為止,唐德宗終于得以重新掌控長安,從絕境中重新站了起來。

這一次戰役可謂是李晟的又一次出色發揮。他不僅善于調動各方資源,還擅長利用敵人内部沖突,層層擊破"四王二帝"的聯合,最終幫助唐德宗穩住了局面。這位軍事和謀略雙絕的大臣,無疑成為了唐德宗最得力的助手。

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就在唐德宗重新掌控長安的時候,另一個更加可怕的叛亂又要來襲。這次的主角是前任朔方節度使李懷光。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李懷光的反叛

李懷光的反叛令唐德宗雪上加霜。就在他成功收複長安,重新掌控局勢之際,這位原本可靠的朔方節度使又突然叛變了。

李懷光此前曾經幫助唐德宗擊敗李希烈的叛亂,可謂是忠心耿耿的大臣。但現在他卻公開宣布獨立,迅速吞并周邊的幾個藩鎮,成為一股更加強大的叛亂力量。

對于這個新來的威脅,唐德宗感到十分棘手。他剛剛從"四王二帝"的危機中脫身,現在又要面對更加棘手的敵人。再次陷入險境,唐德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幸好這個時候,李晟再次挺身而出,施展他出色的謀略群組織能力。首先,李晟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影響力,巧妙地與李懷光進行周旋。他一方面向周邊的藩鎮發出勤王的号召,再次拉攏了渾瑊、韓遊瑰等人來支援朝廷。同時,他也不斷地分化瓦解李懷光陣營的内部團結。

在李晟的壓力下,李懷光最終不得不自保,選擇退出了對長安的圍攻。這讓唐軍士氣大振,不久便在渭河一帶大獲全勝,徹底打敗了朱泚的殘部。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朱泚慌亂之中逃離長安,不料卻被部下所殺。這一重大打擊,讓其他幾個"四王"也終于徹底意識到了唐軍的強大,紛紛主動向唐德宗投降。

至此,唐德宗終于穩住了局面,重新掌控了長安。這幕後推手,正是一直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李晟。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李晟的神奇表現

李晟之是以能夠在關鍵時刻扭轉局勢,靠的是他出衆的軍事才能和超凡的智謀。首先,李晟善于調動各方資源,整合起各路軍隊共同對抗敵人。無論是渾瑊、韓遊瑰還是尚可孤,在他的感召下紛紛加入到了唐軍的陣營。這極大地壯大了唐德宗的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李晟還擅長利用敵人内部的沖突,不斷分化瓦解他們的聯合。他巧妙地引導李懷光背叛了朱泚,導緻"四王二帝"的内部團結瓦解。這讓本來強大的敵人陷入了内部紛争之中。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最後,李晟還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在關鍵時刻,他親自率軍出征,終于在渭河一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不僅消滅了朱泚的勢力,也徹底打垮了其他幾位"四王"的氣焰,讓他們不得不主動向唐德宗投降。

可以說,正是李晟的英明決策和出色表現,才使得唐德宗最終戰勝了重重危機,重新掌控了局面。他堪稱是這場風雲變幻中的關鍵人物,功不可沒。

但是,盡管暫時戰勝了"四王二帝"的叛亂,唐德宗的處境依然不容樂觀。因為這些藩鎮勢力的根源恰恰在于安史之亂後的一系列錯誤決策。隻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大唐的根基才能更加穩固。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藩鎮化的禍根

安史之亂之後,唐代宗為了安撫叛軍,竟然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将一些曾經參與叛亂的将領任命為節度使,控制當年的淪陷區。

這樣做雖然一時間安撫了叛軍,但卻埋下了嚴重的禍患。這些将領頓時覺得自己手握兵權,所轄區域就是自己的私有領地。就這樣,他們逐漸變成了真正的割據軍閥,不再聽從朝廷的指揮。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此後一直到唐德宗時代,這些藩鎮勢力紛争不止,内鬥不休。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常常互相勾結、傾軋,嚴重影響了中央政權的穩定。直到最後演變成了"四王二帝"的巨大危機。

可以說,安史之亂後的這個錯誤決策,才是導緻藩鎮割據的禍根所在。朝廷本來應該通過科舉制度,讓庶族集團進入政治中心,取代失去活力的豪門士族。但是卻走上了軍閥割據的不歸路。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直到北宋時期,這個問題才得到了根本的解決。科舉制度的完善,終于讓庶族集團有了通往政治中心的管道,進而逐漸取代了藩鎮勢力,确立了中央集權的局面。

但是在此之前,這種藩鎮割據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大唐王朝,直到最後險些導緻其覆滅。唐德宗雖然最終在李晟的幫助下戰勝了這場危機,但這隻是暫時的。隻有解決根源性問題,大唐的未來才能更加穩固。

“四王二帝”之亂,大唐危在旦夕,唐德宗為什麼還能東山再起?

結語

大唐王朝的興衰起伏,實在令人深思。安史之亂後的種種錯誤決策,導緻了藩鎮勢力的肆虐,終至瀕臨滅亡的險境。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國,也難免會遭遇種種劫難。但隻要對症下藥,認清問題的根源,定能最終化險為夷,重制昔日的輝煌。這就是曆史 故事的無盡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