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作者:咨詢師陳曼

最近有人留言問:陳曼老師,如何在婚前看清一個人?怎麼确定對方能不能和自己走進婚姻?

婚姻不像談戀愛,隻要有眼緣、有心動、有激情就能建構一段或長或短的關系,婚姻是比戀愛更近一層的關系,它被賦予了契約的屬性,牽扯了經濟财務、家庭責任、性格适配這些長期要素,婚姻比起戀愛讓人們更加謹慎的原因是當關系破滅後,兩個人要承擔多少代價才能全身而退?

有人說婚姻是一場賭博,籌碼就是和你結婚的人,勝算就是你對另一半能有多了解,是以在步入婚姻之前,你總想盡可能的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法去了解對方,希望和眼前的人安穩幸福的一直走下去。

如何在婚前看清一個人呢?

首先潑個冷水:

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看清一個人的标準,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如果你一股腦的按這些标準來,可能會讓你誤入歧途,陷入對方刻意而為之的圈套。

比如說:

有人說看他圈子都是什麼樣的人,這樣能看出他的品性;

有人說看他父母的感情,這樣能判斷他對另一半的态度;

有人說看他工作情況,這樣能看出他是否有上進心;

這些标準聽着好像挺有道理的,其實你仔細想會有些不切實際。

第一是這些标準可以延伸的太多,不好梳理清楚;

第二是這些标準大家都知道,一個人要誠心想騙你,有可能會按這些标準,給你演出來!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假亦真時真亦假,你不是偵探,哪有那麼多的識人技術和識人精力,去一五一十的檢驗這些标準呢?

再說了,你怎麼确定别人的标準,一定适合拿來考驗你的結婚對象呢?

圈子參差不齊的人,就一定是個品行不端正的人?萬一隻是工作需要呢;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就一定沒有夫妻的能力?萬一正因為如此,他更想努力營造好的家庭呢;

工作目前一般,就一定是個不上進的人?萬一這個人是個潛力股呢。

是以你還不如沒有标準,跳出“大衆标準”的架構,把這個問題抛給對方,讓對方抓不住頭腦,說不定還能看出點什麼呢。

在認清對方這件事上,乍一聽好像我們掌握了審判權,但其實我們是相對被動的。隻要對方不肯展現,隻要他有意欺騙,你用标準考驗出來的東西都有可能是假的。

是以不如換種思路,從利用具體标準被動檢驗某個人的某些方面,轉而沒标準的觀察對方願意主動披露多少自我?

社會滲透理論認為個體之間關系從表面化到親密化的過程,“自我披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開始“自我披露”隻是起到了打破陌生的作用;

當關系得到确認,基礎資訊的交換就變少了;

關系要再進一步深化,就要看對方是否願意将平等“交換”的自我披露,轉化成主動“滲透”的自我披露。

沿着這個邏輯,你會發現那些千篇一律看清一個人的标準,不過隻是停留在表面的交換基礎資訊的程度罷了。

比如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工作情況、待人接物、社交圈子、家庭情況......你知道這些東西,它并不能證明你能看清楚這個人,也不能說明你們關系親密程度,是否足矣走入婚姻。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這些資訊更像是客觀資源的一個比對,在未來的婚姻生活裡,或許能讓你們少一些生活上的沖突,但并不能減輕你們情感上的沖突。

而當對方的自我披露不僅僅停留在和你交換資訊,而是向你主動“滲透”般的披露他的資訊,那你才有機會真的了解對方,才能說明對方對你還算是坦誠的。

因為一個人在自我披露中主動接受你的“滲透”,起碼說明對方為這段感情是願意多犧牲一些隐私的。

這意味着他将自我置于“被看”的角色,即使這其中是有意暴露利己方面的,但是他也不可避免的承擔着不利己的“真實自我”被暴露的風險。

對方接受你的“滲透”,就是對你放下防備,是以在對方不斷自我披露的過程裡,你就要抛開人雲亦雲的“認清标準”,從外到内、由淺入深、從單一到多樣的一層層的打開對方。

01“認清伴侶”這4個地方,不是等着看就行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裡提出一個人不同程度自我披露的認知模型——喬哈裡視窗,将一個人對自己認知和對他人自我披露程度分為公開區、隐私區、盲目區、未知區。

01公開區

公開區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

比如一個人的工作、家庭、興趣、人際關系、這些資訊是公開的,通常來說都是這個人較為積極的一面,是對方想要展示的社交名片。

比如有些人和你談興趣愛好、帶你見他朋友家人、為你發朋友圈,這讓你感覺得到公開的認可,誤以為對方對你很坦誠。

但事實上他隻是做到了表面的自我披露,因為這些事是他可以為你做,也可以給别人做。

02隐私區

隐私區是他自己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資訊。

這類資訊通常是一些對方的小秘密,比如他的怪癖、過往情感經曆、不利的負面資訊等等。

在這裡很多伴侶容易碰到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看對方手機。

事實上看手機隻是驗證對方忠心的一種不痛不癢的方式,一個人想瞞着你,手機也可以僞裝起來。

你強行要求看對方手機,總是天天盯着他一舉一動,如果他真有什麼問題,這會讓對方更加警惕的防備你,如果他真沒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你的不信任又會灼傷對方的心。

隐私區和公開區的比例深刻的影響着你們的親密程度。

一般來說,隐私區越小,公開區越多,你們的關系才會越深入。但過度侵入對方的隐私空間,并且以此來達到完全了解對方的目的,最後可能會适得其反。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在親密關系裡,滲透對方的世界,應該做到刺猬法則,不能因為太近而紮疼對方,也不能因為太遠而無法親近。

在查手機這事上,你的目的不是為了看清他手機,而是看他對你滲透他隐私區的态度是怎樣的?當你提出了你對他不信任時,他是怎麼讓你感到安全的?

查手機說到底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隐私區的不确定感太過強烈,表面上是查手機,内心是對目前這個人的懷疑,對這段關系的焦慮。

你想看他手機,可能是這個人某些方面讓你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比如和你沒分享欲、很少讓你參與他的興趣愛好、很少關注你的感受等等。

這時候你不如和他直接表達你的訴求,看看對方是否願意主動拉近你們的隐私區。

03盲目區

盲目區是你知道,對方不自知的地方。

一個人如果盲目區太大,很可能說明這個人對自我缺乏認知和反思。

比如有些人不懂浪漫、不知道如何應對伴侶情緒、喜歡粘人缺乏安全感、大男子主義等等,這些不自知的行為在親密關系中就容易傷人不自知。

但是作為伴侶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徹底放棄對方,隻負責認清對方,而不協助對方認清自我。

應該多給予對方“磨合機會”,因為對方既然願意在你面前表現出他不自知且不利于他的一面,這說明他對這段關系是卸下一些防備的,你不再是一個隻知道他公開資訊的陌生人,他是願意向你袒露真實自我的。

那你不防給對方一些建議和幫助,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去看他是否能做出改變,比如對方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原生家庭和以往感情裡得到的确定感、認同感少.那你就向他表明你堅定的選擇,多積極的和他溝通,讓他不要患得患失,他了解了自己,正視問題,就能緩和你們之間的一些沖突,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你們關系的。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04未知區

未知區是你不知道,他本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這一塊是最讓人捉摸不透的地方,一些戀愛往往走到這裡就仿佛看不到“路”,親密關系就戛然而止。

甚至有些情侶在結婚後抱怨對方和婚前不一緻,沖動之下就離了婚,然後再和新的人結婚,又開始重蹈覆轍般的離婚。

不确定是關系裡不可避免的、日新月異的“雷區”,它可能是沖突感,也可能是新鮮感。

在親密關系裡,看清一個人本就不是一勞永逸的事,而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你和伴侶應該是雙向互動的,與其說你是作為觀察者去看清他,你更應該是參與者.

你需要了解對方、給予回報、共同為關系努力,這樣才能持續增加彼此公開區、無限接近真實的對方、探索新生的對方,更好的把握未來不确定的風風雨雨。

02接納動态真實的彼此,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

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解了對方的公開區、隐私區、盲目區、未知區就能算認清一個人嗎?和他走入婚姻絕對不會出問題嗎?

那遺憾的告訴你,不太可能。

因為人是會随着環境變化的,這意味着這個人的公開區、隐私區、盲目區、未知區即使大緻方向不變,也會有微小變化,你不可能一次性看清楚一個人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事。

沒錯,“真實”也是會随現實情境、人生際遇、身體素質等等原因而發生改變的。

所謂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之是以讓人唏噓,不是之前我們體驗到的“真實”是假的,而是它已不再是“當下的真實”而已。

親密關系中的愛恨情仇,往往也充斥着這種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橋段。

你以為自己很了解TA、早已看清了TA,于是在漫長的婚姻中,開始把心放在肚子裡,開始忙着做其他更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孩子、有益于未來的事。

最後,猛然發現自己竟然被最親密的夫妻背刺了,于是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當初在婚前就沒有看清這個人的本性?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有些時候,問題确實是在于你們從未靠近過,他從未有過足夠的自我暴露的誠意;

可有些時候,更多問題在于你們曾經彼此靠近過,但是随着家庭結構的變化、個體角色的增加、際遇的變化,你們彼此都降低了自我暴露的意願,于是,你對TA的了解不再立足于現在,而是基于過去的記憶。

是以,接納真實的彼此并不是一錘子買賣,看見過、接納過就完事了,還是需要聚焦在彼此當下的感受和需求上,保持一種當下的同頻與連結。

那如何在這種波動的認知變化中,保持一段逐漸了解、深入、穩定的關系呢?

你需要轉變你認清一個人的目的,去掉你對他的濾鏡、期待、需求,将你希望确認他是适合結婚的人,變成确認他是一個有好有壞,是否願意和你互相接納對方優缺點,并且一起變好的人。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了解與接納,這是穩定的、獨一無二的感情的基礎。

每個人都是具體的、真實的、動态的,如果你不能帶着辨證思辨的态度去了解對方,隻站在當下的個人角度去衡量,一絲不苟的指責對方如何變的愛生悶氣、不浪漫、沒分享欲,那你永遠隻會停留在過去靜态的濾鏡裡,最後本末倒置,赢得了過去,卻失去了未來。

我們身邊注定不會出現一個你不需要努力經營關系的完美伴侶,有時候糾結對方變化,不如想想為什麼,能不能一起變好?

結婚前該如何徹底看清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婚姻少走很多彎路!

對方愛生悶氣,或許是因為雙方情緒阻礙溝通;

對方不浪漫,或許是因為工作壓力沖淡了生活儀式感;

對方沒分享欲,或許是因為經常沒有得到你的正向回報;

當你開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替他着想時,你對他而言就會不一樣了。

你們的關系從互相披露、互相争吵、互相了解、最後到互相改變,這其中環環相扣的默契是你們心裡的柔軟愛意和深刻記憶,這個過程是别人很難代替并且全程參與的情感曆程。

在心理學上,親密關系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1+1=1,兩個人處于激情幻想階段,因為瞬間的情投意合而誤以為對方和自己非常投緣。

第二個階段

1+1=0,兩個人處于幻想投射破滅階段,對彼此的幻想被真實的對方打破,不了解、不适配、不改變讓兩個人痛苦。

第三個階段

1+1=2,兩個人處于互相尊重接納階段,你是你,我是我,還可以互相攜手成就更好的對方。

是以在婚前“看清彼此”應該是動态發展的認知,當兩個人在接納對方真實的樣子,再去處理麻煩,你們的共同經曆越多,你們在對方心裡就越坦誠,交換的資訊就會越多,利益交織越多,傷害對方就會傷害自己,那時候你們才算得上是曾經互相“認清”後,有信心的去建立一段踏實的親密關系。

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看清一個人,隻能在互相探索中互相坦露,不斷接近外人無法觸摸、無法替代的真實彼此。

當你們的共同經曆讓你們能并肩站在一起,成為一條繩子上的螞蚱時,誰又忍心因為未來的不确定随便放棄另一方呢?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台: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