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端智能化落後、B端業務不穩,美的會成為下一個通用電氣嗎?

作者:博望财經
高端智能化落後、B端業務不穩,美的會成為下一個通用電氣嗎?

文|甯成缺

來源|博望财經

美的集團又有資本大動作。

近日,美的集團向港交所送出上市檔案,拟在香港主機闆上市,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及美銀證券。而根據美的集團此前釋出的公告,公司拟在H股發行不超過10%的股份,以目前公司5014億元的市值計算,美的集團10%的股權價值在500億元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上市嘗試并非美的集團的首次。去年10月24日,美的曾嘗試在港交所挂牌,但并未成功。作為已在A股市場上市的企業,美的為何還要再度尋求港股上市?

在積極尋求資本擴張的同時,美的集團也面臨着智能家居業務的增長勢頭放緩,海外代工業務占比大,毛利率水準偏低,以及業務轉型尚未取得明顯成效等等挑戰。

在2021年巅峰的時期,美的總市值高達7539.96億元,可到如今隻有5000億出頭,這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美的集團多元化戰略的審慎态度。

01

美的B端業務如何了?

此番二次赴港,美的集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報。

2024年一季度,美的實作營收1061億元,同比增長10.22%;歸母淨利潤90億元,同比增長11.91%。此前美的集團釋出的2023年年度報告則顯示,其年營收實作3737億元,同比增長8%,實作歸母淨利潤337億元,同比增長14%。

從業務闆塊來看,美的業務分為智能家居業務(To C家電)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To B)兩大闆塊。

其中,智能家居業務主要包含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及其他家電,而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主要包括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以及其他業務。

衆所周知,美的集團一直想要擺脫家電企業的标簽,蛻變為一個綜合性的科技巨頭,是以美的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向B端轉型。為此,美的集團數年如一日的買買買,先後收購日本東芝、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意大利克萊沃、尤裡卡、以色列高創、菱王電梯等多家公司,并将其合并入To B業務闆塊。

那麼美的B端業務做得如何呢?

2023年财報顯示,美的To B業務共計收入849億元,總收入占比為26.2,跟家電主業務相比,這一業務的占比還是較小。

其中,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收入為279億元,增速29%;機器人與自動化實作收入311億元,同比增長12%;智能建築科技實作收入259億元,同比增長14%。

這三業務收入增速超兩位數,看起來還可以對不對?但這些To B新業務的表現也不夠穩定。

最新一季報中,這三大業務收入增速開始放緩或同比下降。2024年一季度,除開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收入77億元,同比增長23%;智能樓宇科技業務收入82億元,同比僅增長6%;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收入67億元,同比下降12%。

美的集團方面稱,“智能樓宇科技報告期收入增速放緩,主要受部分國家熱泵補貼政策變化及歐洲天然氣價格下降影響;機器人與自動化報告期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國内汽車廠商新擴産能計劃暫緩和海外汽車廠商産品政策調整影響。”

可見,美的To B業務仍在早期,美的想要以此向資本證明自己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企業,底氣顯然還不足。另外,B端賽道依舊競争激烈,格力、海爾、海信、TCL等品牌紛紛入局,美的集團的競争力并不強。

02

“家電”仍是主營業務,但增速放緩

從收入結構來看,智能家居(To C家電)是公司的主要業務。2023年,美的集團智能家居業務的營收超2400億元,營收占比高達65.9%。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照2023年銷量及收入計算,美的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銷量約占全球的7.9%。公司的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産品的銷量均位居全球前三名。

但千億營收背後,美的“基本盤”的家電業務收入增速卻開始放緩。據美的最新遞交的招股書顯示,以上業務最近三年的增速分别13%、-1%與5%,已經連續三年低于整體增長的20%、1%與8%。

随着中國房地産行業進入下行周期,家電銷量情況也受到巨大影響。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全球家電市場的銷售量從2017年的28.86億台增至2023年的30.67億台,複合年增長率僅為1.0%,增長略顯頹勢。

家電市場漸入存量時代的同時,行業内競争異常激烈。除了格力、海爾等傳統家電廠商,中國家電還迎來一波新玩家。

不僅有科沃斯、石頭科技等專注細分家電品類的新勢力,還有華為、小米等專門孵化智能家電品牌的科技或網際網路巨頭,美的集團的處境不妙。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團上市不是為了錢。截至2023年年末,其持有的貨币資金餘額約為816.74億元,占總資産的比重達16.80%。而公司短期借款餘額約為88.19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餘額為144.58億元。

對于募資用途時,美的集團表示“将用于全球科技研發、智能家居、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等方面。”雖然國内賬面上不差錢,但對于美的集團來說,港股市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和更廣泛的投資者參與股權投資,這或将給美的提供更多機遇和資源支援。

03

美的“大而不強”症結明顯:高端化、智能化落後

一直以來,美的集團的品牌形象常被認為“大而不強”,缺乏明确的品牌标簽。與格力的空調和海爾的冰箱相比,美的沒有明顯的代表性産品。

在家電行業上升期,美的依靠“走量”和“全面”政策并無問題,但随着行業轉向存量市場,智能化和高端化成為避免内卷化的關鍵出路。遺憾的是,美的在這兩方面的發展都顯得滞後。

在高端化方面,美的旗下有東芝家電和COLMO兩大高端品牌,東芝家電是2016年從日本東芝集團手中收購的,稍微有些存在感,但業績并不突出,與博世、西門子、松下等國外家電品牌有很大差距。而COLMO就更鮮為人知了。

拿本土品牌海爾作對比,海爾的高端品牌卡薩帝已經成為本土高端家電品牌的代表。卡薩帝8年蟬聯高端家電TOP1,平均單價、高端份額、複合增速均為行業第一。

高端化路線沒走通,導緻美的在毛利率上墊底。根據Wind資料,針對三星、索尼、松下、海爾、海信以及美的集團這六家企業的毛利率水準,美的集團以24.12%位列最後。其他五家體量相近的巨頭,毛利率水準則在24.24%至41.08%之間。

在智能家電的領域,美的集團尚未取得顯著的成就。盡管美的在2019年成立了IoT公司,并在2020年将其更新為IoT事業部,每年都會推出智能家電或全屋智能的産品和解決方案,但并沒有取得突出的市場表現。

相比之下,海爾集團在智能家電方面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績。早在2012年,海爾就提出了将家電更新為“網器”的戰略,海爾旗下智慧家居解決方案三翼鳥品牌,在2023年實作了門店零售額同比提升84%的驚人成績。

如今,海爾繼續緊跟生成式AI的發展步伐,在2024年的AWE上展示了HomeGPT、主動式智能服務、AI冰箱等深度融合了AI大模型能力的家居智能思考産品。

而美的一直誇口的海外業務,實際上仍然以代工為主。招股書顯示,目前美的集團智能家居的出海業務,既包括OEM/ODM代工業務,也包括自有品牌出海。2023年,公司代工産品的占比仍達到了61.59%,自有品牌占比不到40%。與之相比,早在2019年,海爾智家就宣布海外業務自有品牌占比接近 100%。

方洪波曾說,“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階段,要穿越周期就必須進行産業更新,找第二增長曲線”。但這麼多年,美的靠“買買買”不斷擴大商業版圖,卻始終沒能探索出一條可以與家電業務齊頭并進的第二增長曲線。

而這些錢,有不少都是來自資本市場。美的自上市以來,通過直接融資獲得的資金已有不少。同花順資料顯示,2013年—2022年,包括IPO募資在内,該公司累計直接融資(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共計840億元。

與此同時,這兩年美的還在不斷分拆子公司上市。去年4月,美的子公司美智光電再次向深交所遞表;同年7月,美的又分拆安得智聯供應鍊科技有限公司赴深交所上市。

美的集團成為高科技公司,歸根結底要有硬實力,真本事,不能過分沉迷資本遊戲,相比于無序的“買買買”,美的還是要多在主營家電業務上花點心思,免得步子邁得太大扯着自己,步了通用電氣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