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

作者:半導體産業縱橫
美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

本文由半導體産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這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

據《環球時報》報道,多家美媒相繼援引消息稱,拜登政府最快下周宣布對華加征關稅,涉電動汽車、電池和光伏等關鍵領域,其中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将升至100%。

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對中國征收新關稅的完整公告最快将于14日公布。目前尚不清楚關于征收關稅的具體金額或類别,但據稱拜登政府已将重點範圍鎖定在戰略競争和國家安全領域内。這是拜登政府稽核完上屆政府對華301關稅後作出的決定。

早些時候,知情人士的話稱,拜登政府準備最早于下周公布一項針對中國關鍵戰略行業的關稅措施,将對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裝置等行業征收新的、有針對性的關稅。

其中兩名知情人士說,美政府預計将于周二(15日)釋出公告。除對一些關鍵行業征收新關稅外,公告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維持現有對華關稅征稅。具體細節尚不清楚,白宮拒絕置評。

美聯社則援引消息報道稱,拜登政府把重點放在了“具有戰略競争和國家安全領域”的行業上。根據拜登的新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将增至目前關稅的四倍,即從25%升到100%。此前有多名兩黨國會議員施壓白宮直接禁止進口中國電動汽車。

事實是,美政府加征的對華關稅早已讓美國企業界心懷不滿。去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承認,經調查後發現,特朗普政府揚言要“讓中國付出代價”,但為此付出代價的其實是美國進口商以及消費者,美企進口價格和美國物價随之上升。這意味着美企幾乎承擔了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全部成本。

然而,随着中國電動汽車、光伏等産品暢銷全球,為了攫取政治利益,拜登政府開始打起了上調關稅的主意,自去年年末起便動作頻頻。

今年2月,拜登發表聲明,宣布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動”阻止包括電動汽車在内的中國網聯汽車和卡車進入美國市場。有汽車行業官員随後透露,拜登政府正考慮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4月,拜登政府又宣布将對中國鋼鋁征收三倍關稅。同時,美國官員不斷炒作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話題。

外交部回應

據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準備最早于下周公布一項針對中國的關稅措施,将對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裝置等行業征收新的、有針對性的關稅。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時表示,美國上屆政府對華加征301關稅,嚴重幹擾了中美正常的經貿往來,已被世貿組織裁定違反世貿規則。美方不但不糾正錯誤做法,反而繼續将經貿問題政治化,濫用所謂的301關稅複審程式,要進一步增加關稅,這是錯上加錯。

林劍表示,我們敦促美方切實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取消全部對華加征關稅,更不得增加關稅。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中汽協回應

今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表示,“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産能過剩和所謂國家安全擔憂進行誇大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新能源産業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能給人類帶來共同的福祉,進入美國市場卻受到限制是非常不合理的。”

此外, 歐盟也正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立案,并考慮征收懲罰性關稅。

理由無他,也是因為歐洲車企認為對自己造成了傷害。根據歐盟的法律,在歐盟啟動調查九個月之後的7月4日,将是歐盟出台包括關稅或配額在内臨時措施的最後期限。

後市怎麼看?

當下,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在不斷“内卷”,車企們正瞄準海外市場。

從資料來看,雖然4月乘用車銷量出現下滑,但也不乏亮點。其中,全國乘用車生産創曆史新高。4月份,全國乘用車生産198.8萬輛,較2018年的曆史同期高點高出1.8萬輛,創曆史新高。

新能源汽車仍保持增長。資料顯示,4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67.4萬輛,同比增長28.3%。4月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43.7%,較去年同期32%的滲透率提升11.7個百分點。

出口增速大于内銷。4月汽車出口量為50.4萬輛,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34%。1-4月,汽車出口量為182.7萬輛,同比增長33.4%。

另外,資料顯示,第一季度中國在全球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的份額升至近70%。

有機構表示,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對歐盟出口預計增長20%以上;東盟市場前景良好,受益于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零關稅政策,預計至2025年前出口增速保持10~20%;2024年澳洲和南美的出口增速可能達到20~30%;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總體出口增速為20%。

另外從政策端看,近日商務部、财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确了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政策。

崔東樹指出,随着以舊換新政策的落地實施,将對車市産生重大利好影響,預計5月車市零售會好于4月。

而在新政策的刺激下,預計汽車年度報廢總量能達到近千萬輛的規模,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對車市私人新車消費會帶來百萬量級的增量,也能帶來千億元以上的年消費增量。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内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讨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背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