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作者:創業邦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Luminar官網

“最早是安全帶,然後是安全氣囊,現在則是Luminar”。

這是雷射雷達制造商Luminar在官網顯著位置挂出的企業定位,意在表明其産品将會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的安全性能。

Luminar還提出了具體目标,即在未來100年拯救1億條生命,并幫助人們節省100萬億小時的時間。

這讓投資者大受鼓舞——大約在2020年底,Luminar在納斯達克的市值一度達到120億美元。

股價飙升也讓Luminar的早期投資者收獲頗豐。

根據睿獸分析的資料,包括1517 Fund、GVA Capital,以及Volvo Cars Tech Fund、戴姆勒等汽車巨頭或其成立的投資基金,都在Luminar通過SPAC形式挂牌納斯達克後賺到了不少錢。

但3年半後的現在,Luminar突然舉步維艱,不得不裁員20%并“外包”制造業務,以縮減營運成本。

在17歲時創辦Luminar的奧斯汀·拉塞爾(Austin Russell)說,做出(裁員)這種決定從來都不容易,但這是在未來十年獲得最佳定位和最大成功的必要步驟——Luminar的目标依然是為全世界的司機挽救最多的生命,節約時間和金錢。

他稱,低迷的股價導緻公司融資難度加大。

今年以來,Luminar的股價已經跌去了50%。

4月中旬,Luminar的股價一度跌至每股1.3美元一線,距離進入1美元以下的“退市整理期”隻有一步之遙。

這印證了3年多以前知名看空機構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的判斷——當時香橼認為,40美元每股的Luminar 屬于“博傻遊戲” ,投資者買這種股票甚至還不如去賭場碰碰運氣。

除了投資者不再認為這家公司能夠在做空行業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之外,Luminar的核心财務名額也迅速惡化,2023年虧損5.7億美元,同比增加26.7%。

一度坐上“風口”,成為投資者香饽饽

Luminar作為一家公司被投資者關注到,大約是在2017年。

睿獸分析的資料顯示,當時Luminar完成了種子輪融資,從Canvas Ventures、GVA Capital、1517 Fund等投資機構處籌集到了3600萬美元的資金。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投資者看好這家公司的原因,跟天才創始人有關。

2012年創立Luminar時,奧斯汀·拉塞爾隻有17歲。

但他的履曆卻是投資者喜歡看到的——少年時代開始就研究雷射,并且後來還考入了斯坦福大學應用實體專業。

他在斯坦福隻讀了大約3個月,就開始退學創業,用10萬美元的泰爾獎學金(Thiel Fellowship),創立Lumina,業務就是做雷射雷達。

正如Luminar官網所展示的那樣,奧斯汀·拉塞爾認為他帶領的公司制造的産品,能夠減少交通事故,并挽救人們的生命。

随着智能駕駛在近些年崛起,他的産品很快受到了關注。

由于他對雷射雷達的看法和埃隆·馬斯克相反,于是他又成了最知名的馬斯克反對者之一。

關注汽車安全技術的沃爾沃汽車,除了通過Volvo Cars Tech Fund給錢之外(參加了Pre-A輪和A輪融資),還訂購了Luminar的雷射雷達産品。

另外,豐田、戴姆勒、奧迪、英偉達、Mobileye等,都開始跟Luminar合作。

2020年底通過SPAC挂牌納斯達克,幾乎成為Luminar的巅峰。

也是在2020年,奧斯汀·拉塞爾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十億萬富翁之一,當時他隻有25歲,卻擁有24億美元身家。

但事情很快出現了變化——随着特斯拉的崛起(尤其是超過豐田成為全球第一市值車企),以及埃隆·馬斯克持續唱空雷射雷達後,投資者對這種傳感器的熱情開始消退。

重要的一點在于,Luminar作為雷射雷達制造商遲遲無法完成量産落地,難以實作商業閉環,導緻公司入不敷出。

拖到今年之後,情況持續惡化。

是以Luminar這次的轉型目标是實作“輕資産”營運。

在這家公司位于全球的大約800名員工中,将有大約140人失去工作。

據稱今年底徹底完成裁員後,每年能夠省下5000萬至6500萬美元成本。

Luminar還有其他降本措施,包括将大部分生産“外包”給TPK(宸鴻集團),等等。

“外包”的原因在于,Luminar認為跑通制造流程實作雷射雷達過于艱難,且成本高昂。

全行業陷入虧損困境

但困難在于,不是隻有Luminar一家雷射雷達制造商陷入困境。

以色列公司Innoviz作為Luminar的同行,也在年初宣布裁員大約13%。

值得一提的是,跟Luminar獲得沃爾沃汽車、特斯拉的雷射雷達訂單一樣,Innoviz曾經獲得寶馬、大衆汽車的訂單,但同樣未能阻止業務下滑和股價下跌。

其他雷射雷達公司的情況也大差不差——事實上在納斯達克上市那些雷射雷達公司,沒有一家能夠擺脫虧損泥潭。

這些公司除了Luminar、Innoviz之外,還包括禾賽科技、AEye、AEVA、Cepton,等等。

在港股上市的速騰聚創,2023年淨虧損43.31億元,調整後虧損大約4.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速騰聚創在去年賣出了差不多26萬台雷射雷達,同比增長超過300%,其客戶包括豐田、賽力斯、上汽,等等。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禾賽科技去年雷射雷達出貨量22.2萬台,同比增長176.1%,虧損約為4.8億元。

有些老牌雷射雷達公司甚至已經消失。

比如“全球雷射雷達第一股”Velodyne(最早1983年成立),已經與另一個公司Ouster合并,以報團取暖。

這導緻了一種怪象——雷射雷達看上去是一個“超級賽道”,但沒有哪家公司能夠賺到錢。

對此,中信證券去年初釋出的一份報告稱,雷射雷達的快速成長具有較高确定性,行業遭遇的“短期波動”沒有大礙

行業研究機構Yole Intelligence預計,到2028年全球汽車雷射雷達市場将達到44.77億美元。

FrostSullivan去年也有一份研究報告稱,預計2025年僅中國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就将達到43.1億元。

不斷降價導緻無利可圖

“雷射雷達昂貴、醜陋、沒必要”。

早在2018年,埃隆·馬斯克就對這種傳感器表現出極度反感。

在他看來,雷射雷達并不是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使用它是一種“懶惰行為”,會把企業引入困境。

但從那時發展到現在,“昂貴”這個短闆已經大為緩解。

在4月16日,速騰聚創釋出了一款定價低于200美元的雷射雷達,并将于2025年量産。

這反映了雷射雷達驚人的“降價效應”。

根據速騰聚創财報,2023年ADAS雷射雷達平均售價大約為3200元。

在2022年,價格大約是4300元。

随着定價低于200美元的雷射雷達上市,這種以往動辄數萬美元的智能硬體,已經正式進入千元級。

華為也表示,期望可以把雷射雷達的成本做到200美金,解決客戶的成本顧慮。

但在車企看來,這遠遠不夠。

“如果市場行情是3000元一顆,比亞迪可能隻需要900元的成本”——據稱這是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024年商務年會上的表态。

換句話說車企的“降本”還在持續,雷射雷達這種硬體就難以獲得産品溢價。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這對雷射雷達公司的财務是個巨大挑戰。

以速騰聚創去年調整後虧損4.3億元為例,再結合其出貨量計算,每賣出一台雷射雷達差不多要虧損1653.8元。

但即便是這種賠錢生意,實際上做的也是戰戰兢兢。

速騰聚創在2023年财報中說,即使從車企取得定點訂單,依然面臨合約終止、推遲或無法履行的風險。

至于其他初創公司,生存環境也難言樂觀。

小米投的雷射雷達初創公司探維科技,拿到了“合創汽車”的定點項目。

但這家車企在市場上銷量平平,根本無法提供足量訂單。

這也是初創公司普遍面臨的一道坎——在初期隻能通過和邊緣車企合作,以獲得訂單,然後再争取和主流車企合作,以擴大銷量。

不過從速騰聚創的情況看,即便銷量大幅增長,賺錢也遙不可及。

“雷射雷達像是一個作弊武器”

“雷射雷達像是一個作弊武器”。

這是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在上月底釋出最新雷射雷達産品ATX時,對智能駕駛領域有關雷射雷達和“純視覺”之争,打的一個比方。

他認為,當特斯拉實作了視覺方案領先時,就告訴其他後來者在一場公平決鬥中“不能用槍”,“槍其實就是作弊武器”。

他和馬斯克唱反調,公司最高市值超百億美金,如今裁員度日

李一帆也表示,行業普遍認為的“視覺方案成本更低”,其實也有一定的誤區。

他稱,特斯拉采用視覺方案實作成本降低,是因為搭建了從晶片到資料,再到算法的體系化領先。“這些體系都需要成本”。

這意味着其他車企如果想在智能駕駛方面走“純視覺”路線,可能會在硬體方面實作一定的降本,但在晶片、算法等方面的投入,并不省錢。

另外,雷射雷達能夠更好地解決Corner case(極端狀況),至少能作為備份實作更遠距離的探測。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馬斯克是雷射雷達領域最為激進的批評者,但特斯拉卻在購入雷射雷達産品。

Luminar公布的消息顯示,特斯拉在今年Q1購買了大約200萬美元的雷射雷達産品。

這看上去是個好消息,但無法确認特斯拉正在放棄視覺路線。

而且跟中國同行相比,Luminar雖然是全球第一個推出售價僅為500美元雷射雷達産品的公司,但其最新一代産品能否降至200美元以下,目前尚未可知。

Luminar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即将上市的沃爾沃EX90搭載了Luminar雷射雷達。

如果這款車能夠成為一個小爆款,Luminar就算是抱上了一棵大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