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酒業“老兵”朱偉: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作者:中國企業家雜志
酒業“老兵”朱偉: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讀書和運動一樣,隻不過一個鍛煉的是身體,另一個是在反複訓練大腦。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鄧攀

“我在15歲之前基本上沒有讀過課外書。”勻酒·青酒·貴州醇董事長朱偉在《中國企業家》主辦的“2024世界讀書日”活動中分享道,這導緻他國小、國中的時候最害怕寫作。

但國中畢業之後,朱偉一發而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讀書,讀書也陪伴他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

大量的閱讀讓朱偉比同齡人更成熟,也幫助他在大學畢業一年多後,就擔任了擁有4000多名員工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部長。不僅如此,朱偉表示,當時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領域的了解、了解和掌握,90%是來源于課外閱讀。

2020年1月份,43歲的朱偉結束了其在洋河酒廠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之後出任貴州醇董事長。此後,背靠江蘇綜藝集團的朱偉,開始瘋狂地“買買買”,先後收購了枝酒、青酒、永樂酒業、勻酒等多家酒企,不斷擴大企業版圖。

即使是現在,朱偉依然堅持閱讀,在他看來,讀書和運動一樣,隻不過一個鍛煉的是身體,另一個是在反複訓練大腦,長此以往,就會養成最強大腦,是以他認為: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朱偉分享的主要觀點如下:

1.要想有輸出能力,首先要有積累,而且要是大量的積累,才有可能最終形成一小塊“煤田”。

2.大量的閱讀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獲,就是個人變得成熟,或者說成熟得更快。

3.我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之是以能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和掌握,90%是來源于課外的閱讀。

4.通過持之以恒的閱讀思辨訓練,可以豐富神經元,活化神經元;可以重複腦回路,強化腦回路。長此以往,自然就會養成最強大腦。

酒業“老兵”朱偉: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勻酒·青酒·貴州醇董事長朱偉

以下為朱偉的講述,有删改:

在過去幾十年中,我有五段和讀書有關的經曆。

第一階段,大概是我15歲之前。如果把這個階段定義為我和讀書相關的第一階段,其實有點牽強。因為很奇怪的是,在我人生的這個階段,我竟然基本上沒有讀過書。15歲之前,我的讀書(經曆)幾乎是一張白紙、一片空白,約等于0。

我在15歲之前基本上沒有讀過課外書,導緻國小和國中時,我最害怕作文課。我其他課程的學習成績都還好,但每次作文的得分最低。

不隻是作文,當時我父親要求我每天寫日記,對當時的我而言可真難。現在看我當年的日記,真是不忍心看,每天的日記也就是三兩行,簡單湊個字數,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就是我讀書的第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不讀書的階段。總結起來正如魯迅所說,煤的形成,其實是需要大量大量的森林積累,最後才有可能形成很小的一塊煤田。讀書也是這個道理。要想有輸出能力,首先要有積累,而且要是大量的積累,才有可能最終形成一小塊“煤田”。

這段經曆,一方面和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系,當時我接觸書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另外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還沒有開竅。

第二階段,初三畢業升高中之前的那個暑假,發生了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突然就想讀書,而且是如饑似渴、不管不顧地讀書。

那個暑假,我把自己能找到的身邊的所有書,包含各個門類,看了大概有十幾二十本,包括諸子百家的名言、《菜根譚》《孫子兵法》,梁實秋的《雅舍獨幕喜劇》,當時的《美文賞析》期刊,甚至還包括一本《成語詞典》。我從第一個成語一直看到最後一個成語,每一個成語,它的出處、解釋、應用,一字不落,該圈的圈,該畫的畫。我到現在還記得詞典的第一個成語叫哀兵必勝,因為是ABBS,排在第一位。

有了這樣兩個月的閱讀經曆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開學之後,我的第一篇作文就被國文老師在班上作為範文來朗讀,這對于我來說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曾經我寫作文時根本無從下筆,第一篇高中作文竟然被作為範文來朗讀。從此之後,我的人生就找到了新的方向。

第三段讀書相關的經曆,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暑假。因為國中的經曆,是以我養成讀書習慣。之是以單獨強調,主要原因是我讀書的結構内容在大二暑假發生了比較大的提升。

在那年暑假,因為一個特殊的機緣,我借到了二十幾本《讀書》雜志。稍微年長一點的應該都知道這本雜志,當年是學術分量非常重的一本期刊,每一期100多頁,字很小,學術含量極高。

我用了一個暑假時間,認認真真把這二十幾本讀完了,《讀書》雜志海納百川,包括了文學、曆史、哲學、社會學等等各方面。不論是懂不懂,感不感興趣,我硬着頭皮全啃下來了。帶來一個什麼結果?

那年暑假後我回到學校,宿舍每天熄燈之後都有辯論會。在所有的夜間辯論會,我都所向披靡。甚至說其他7個同學跟我基本不在一個次元上。這二十幾本《讀書》雜志、幾百篇深刻的學術文章讀下來之後,我的大腦發生了神奇的變化。

回想起來,我最懷念的也是大學的圖書館時光,周末我會一直讀到圖書館閉館。我印象最深的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的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厚厚的一本,我當時認認真真從頭看到尾。這樣的大學讀書時光,回想起來最美好不過。雖然我們當時8個人的宿舍空間很小,但是就那麼小的床,我還硬擠出了1/4~1/3的空間堆滿了書。

第四階段是我工作之後。2000年大學畢業後,我到了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當時好一點的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有圖書館,我所在的企業也是。

工作之後的幾年時間,我把我們企業圖書館中能看、值得看的書基本上看了一遍。那時讀書到什麼地步?我的工作所在地離家隻有20 km,盡管這麼近,我幾乎不回家。不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節假日,我基本上就是讀書,從早到晚地讀書。有一次我讀《魯迅傳》,從周末早上睡醒後,天剛蒙蒙亮開始看,中午到職工食堂吃一點飯菜,一直讀到晚上。天開始黑下來的時候,《魯迅傳》讀完了,對此我印象非常深。

我認為大量的閱讀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獲,就是個人變得成熟,或者說成熟得更快。當時我所在的企業大概4000名員工,我大學畢業不到兩年,就做了人力資源部部長。一般意義上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那麼大規模的企業做人力資源部部長,是要相當的成熟度的。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我的成熟絕大部分來源于閱讀。

閱讀帶來的不隻是這些。我大學學的是企業管理專業,但實事求是地說,我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之是以能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和掌握,90%是來源于課外的閱讀,包括大量的名人傳記、企業傳記、商業傳記,以及《中國企業家》雜志、《中國經營報》等我都是當作書一樣在看。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現在。我們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是1977年生人,過去幾年正是我所經曆的40歲的人生階段。但是哪裡是“四十不惑”,我認為恰恰到了這個年齡階段,才開始迷惑。

這個迷惑是什麼?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也有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亘古長存幾千年,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問的“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或者說“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關于這個問題,我年輕時也思考過,尤其是剛工作那幾年。當時通過大量的閱讀,我感覺自己離這個問題的答案越來越近,但很可惜,最後那層窗戶紙一直捅破不了,後來我就把這個問題放下了。

到了40歲,這樣的問題又浮現出來。我想我們所有人都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即使今天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你們遲早會遇到,也要在這個終極意義上的問題給自己一個交代。

當然,這個交代不一定是真理或者說正确答案,但至少一定能自圓其說。從我的角度就是這樣,如果我永遠不能給自己一個答案,那對我而言,人生的課題就沒有完成,或者說我也覺得不甘心。

是以這幾年,我在閱讀方向上有所調整,更多閱讀和這個問題相關的一些書籍,讀書開始偏于另外一個方向。

總結下來,我非常認同一個道理: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除了讀書之外,過去十幾年我還有一個愛好是運動,我運動習慣的養成,正是因為讀書而起。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年輕時持續地、不管不顧地、過于不節制地讀書,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後果,可能是神經衰弱,我的睡眠品質、身體品質變得很差,爬兩層樓、三層樓都氣喘籲籲。那時我才二三十歲,回想起來非常可怕。

但有時,好事和壞事确實是辯證相生的。盡管因為讀書導緻我身體變得很差,但好在是我二三十歲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痛定思痛,開始重視鍛煉身體。

讀書和運動,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背後的邏輯有很多共性。如果我們想要胳膊上有力量,就每天做100個俯卧撐,我們要讓自己的腿部有力量,那就靠牆蹲馬步,每天蹲5分鐘馬步。如果我們想要心肺功能強大,你就每天跑步或者遊泳半小時。

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大腦的思維有力量、大腦的功能強大,那就每天讀書一兩個小時,你堅持十幾年、幾十年,看看結果會怎麼樣。

讀書的過程就是大腦反複訓練的過程。大腦結構的最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通過持之以恒的閱讀思辨訓練,可以豐富神經元,活化神經元;可以重複腦回路,強化腦回路。長此以往,自然就會養成最強大腦,是以我說圖書館是大腦的健身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