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排放門”陰影揮之不散,大陸集團被罰1億歐元

作者:平庸
“排放門”陰影揮之不散,大陸集團被罰1億歐元

始于2015年,将德國大型車企及零部件廠商悉數卷入的“排放門”事件至今餘波未平。

近日,德國漢諾威檢察官辦公室對大陸集團開出了總額1億歐元的罰單,理由是其在發動機控制單元及軟體供應方面的疏忽違反了監管職責。據悉,罰單包括500萬歐元的企業罰款,以及9500萬歐元的“經濟利益”罰款。大陸集團接受了罰單,并表示不會提起上訴。

“排放門”陰影揮之不散,大陸集團被罰1億歐元

01

“排放門”再現罰單

從此次開出的罰單不難發現,雖然距離最早曝出大衆“排放門”事件已經過去9年,但包括德國在内的各國監管機構并沒有就此罷手。此次罰單的根源在于大衆EA189系列1.6T、2.0T柴油發動機。該系列發動機安裝了未經授權的作弊軟體,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測,而車輛正常行駛狀态下的污染物排放大幅超标。事件曝光後,大衆集團承認“排放門”涉及全球大約1100萬輛柴油車,随後在多國遭到起訴并承受巨額罰款。

随着調查深入,更多真相浮出水面,卷入“排放門”的不止是大衆集團,還有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德國車企,以及博世、大陸集團等德國大型零部件供應商。據了解,“排放門”核心涉及的2.0T柴油發動機控制軟體來自博世,而大陸集團主要為大衆集團在歐洲的1.6T柴油發動機提供技術。

其後,德國漢諾威檢方加大了對于大陸集團的調查力度,2020年搜查了大陸集團在德國多地的辦公室。檢方懷疑大陸集團幫助大衆在排放測試中作假。2021年,檢方搜查了位于法蘭克福的大陸集團合規部,以及一名該部門前員工的家,并從大陸集團的代理律師辦公室查獲相關資料和檔案。随後不久,大陸集團突然宣布解雇時任首席财務官沃爾夫岡·舍弗爾,并将其逐出執行董事會,原因在于當時漢諾威檢方進行的“排放門”事件調查,以及公司内部調查中展現的“不足”。除沃爾夫岡·舍弗爾外,大陸集團前首席執行官德根哈特及另外數名高管也遭到檢方調查。

兩年多過去,德國漢諾威檢方最終向大陸集團開出1億歐元罰單。檢方稱,該公司向大衆等多家車企銷售了1200多萬套發動機控制裝置,其中攜帶的非法控制軟體,導緻相關車輛在正常行駛過程中氮氧化物排放超過監管要求。不過,檢方也表示,該公司隻是因為疏忽違反了自己的職責,并配合了調查。這也是檢方沒有開出更高罰單的原因。對此,大陸集團在與檢方密集談判後選擇接受了罰單,放棄上訴,并表示訴訟程式就此結束符合公司的利益。

“排放門”陰影揮之不散,大陸集團被罰1億歐元

02

經曆轉型陣痛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集團涉及“排放門”的部門是前動力總成事業部,該部門已于2021年剝離出去,成立緯湃科技公司。大陸集團強調,這筆罰款不會對其2024年業績産生重大影響,因為他們此前已針對檢方調查預留出資金,以支付任何可能的罰款。大陸集團還在聲明中指出,根據拆分時的協定,緯湃科技有義務賠償大陸集團由此産生的費用和責任。這意味着,圍繞這筆罰單,雙方後續或許會有一些談判,甚至可能還将牽扯到舍弗勒。目前,舍弗勒收購緯湃科技的交易正在進行中。前不久,緯湃科技和舍弗勒先後召開年度股東大會,通過了合并事宜。

從業績來看,經曆轉型陣痛期的大陸集團近些年頗有些不順。與早就完成拆分或出售的江森自控、德爾福、奧托立夫、霍尼韋爾等同行相比,大陸集團的轉型計劃進展稍顯緩慢。被稱為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組織變革計劃于2018年官宣、2019年準許,原計劃2019年下半年拆分并上市的緯湃科技,直至兩年後才登陸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也給包括大陸集團在内的車企及零部件廠商帶來嚴重沖擊。

目前,大陸集團旗下業務分為3塊,分别是汽車子集團、輪胎子集團,以及橡膠業務康迪泰克子集團。大陸集團的利潤主要來自輪胎業務,而營收占比最高的汽車業務卻連續數年處于虧損狀态,直至去年才扭虧為盈。為了提升汽車業務部門的競争力,大陸集團于今年2月宣布啟動裁員計劃,2025年底前将裁員約7150人。與此同時,大陸集團還采取降低研發費用、精簡組織架構、整合研發基地等措施,進而嚴格控本。

進入2024年,大陸集團開局疲軟,一季度集團出現5300萬歐元淨虧損,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3.82億歐元。不過,大陸集團預計其之後3個季度,尤其是下半年收益将有所改善,是以仍不改全年預期。

對于此次的1億歐元罰款,大陸集團以認罰的方式,了結檢方對公司的調查。不過,事情到此并沒有結束。德國漢諾威檢方表示,針對大陸集團前雇員的刑事訴訟仍在進行中。

“排放門”陰影揮之不散,大陸集團被罰1億歐元

03

綠色轉型“催化劑”

“排放門”被視為德國戰後最大的工業醜聞,大衆集團為此支付的罰款及賠償超過300億歐元。也正是這起轟動全球汽車行業的重大事件,促使德國各大車企加快電動化轉型的步伐。大衆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等德國車企在全球汽車闆塊的風向标作用較為明顯。它們也帶動其他歐美車企及大型零部件廠商轉向電動化。

與此同時,柴油車在歐洲市場的地位一落千丈,從群眾口中稱頌的“清潔柴油車”轉變為歐洲政客口中的空氣污染“罪魁禍首”,遭到政策打壓,柴油車禁令在歐洲大陸“遍地開花”。“排放門”之前,柴油車占到歐洲新車銷量的50%以上,2019年降到30%左右,今年一季度已隻有11%。

電動汽車銷量則快速提升。尤其是2020年初疫情暴發後,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多國拿出大筆資金扶持汽車業,低排放乃至零排放車型受到重點照顧,得到更多的補貼和政策支援。在歐盟針對汽車業的救市計劃中,包括混動、電動在内的清潔汽車同樣是最大受益者。正是在這一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出現“井噴”,之後繼續快速增長。由此,歐洲和中國并列成為全球最大、最受關注的兩個電動汽車市場。

另外,“排放門”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歐洲綠黨有更多理由宣傳自身政治主張,影響力不斷擴大,整個歐洲對于環保的要求不斷提升,重視環保問題甚至成為一種“政治正确”。自“排放門”後的2016年起,荷蘭、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加州、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出現“禁燃”的聲音。

在政治層面,近年來,歐盟對于汽車的環保要求不斷加嚴。一方面展現在歐Ⅶ排放标準上,尤其是歐盟委員會2022年11月公布的歐Ⅶ原始提案,對于污染物排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超出車企預期,引來反對聲無數,後來因法國、意大利等國聯合反對不得不妥協“放水”。但即便如此,歐Ⅶ較目前标準依然有進步,首次引入了針對刹車和輪胎磨損所産生的超細顆粒物的排放限值,且電動汽車也被納入其中。

在綠黨的大力支援下,歐盟去年通過2035年“禁燃令”,雖然由于德國、意大利等國反對,不得不為使用合成燃料的内燃機汽車提供豁免,但這一政治風向依然促使歐洲汽車行業持續推進電動化轉型。從根源上來看,“排放門”可以說是歐洲汽車行業綠色轉型的一大“催化劑”。

文:張冬梅 編輯:龐國霞 版式:王琨

給小編加個雞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