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把巨大财富獻祖國,全世界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作者:阿華曆史說

曾憲梓,一個被共産黨和新中國改變命運的人。從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到後來成為香港知名企業家,他的人生經曆堪稱傳奇。然而,比起白手起家的商業奇迹,他對國家的赤誠和貢獻更令人敬佩。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時,他被評為"改革先鋒"之一,可見他對祖國的特殊貢獻。但究竟他是如何從一個貧窮孩子成長為巨商?又是怎樣把巨大财富獻給祖國的?他的傳奇人生經曆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故事?

他把巨大财富獻祖國,全世界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童年的苦難鑄就了不屈的鬥志

1934年2月2日,曾憲梓出生于廣東梅縣區一個貧困的小村莊。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的境地。母親艱難地将他和哥哥送進了村裡唯一的國小,避免了他們成為文盲。

盡管如此,曾憲梓的童年依然困苦異常。他隻讀完國小就不得不放牛砍柴、翻地種田,奔波勞作度日。貧困的生活環境無疑讓他吃盡了苦頭,但也鍛煉出了他頑強拼搏的品格。

每當遭到他人的歧視和欺淩時,曾憲梓就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小小年紀的他就懷抱着掙脫貧困的夢想,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這種孩童時期就形成的不屈不撓的鬥志,成為後來支撐他一路創業的強大動力。

解放前的歲月裡,曾憲梓一家人生活窘迫,吃不飽穿不暖是家常便飯。然而,即便生活再怎麼艱難,母親依然堅持讓兩兄弟上學讀書。作為一個寒門學子,曾憲梓雖然隻讀到國小,卻也從母親身上學會了珍惜知識、重視教育的理念。

盡管家境貧寒,但母親的教導讓曾憲梓自小就明白,隻有通過知識改變,才能最終改變命運。正是這種教育意識的引導,讓他在後來的創業道路上,始終堅持學習、不斷創新,最終擺脫貧困,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改革開放給予的教育機會改變了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曾憲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位土改工作同志看到他勤奮好學,親自将他送進學校,囑咐老師多多關照。從此,靠着國家每月三塊錢的助學金,曾憲梓得以一直讀到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

在東山中學就讀期間,曾憲梓含着熱淚學會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身邊同學常常嘲笑他來自貧窮家庭,但他卻咬牙"誇下海口",許下将來要資助母校建設的莊嚴承諾。

他把巨大财富獻祖國,全世界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正是黨和新中國給予的教育機會,讓曾憲梓有機會改變命運。從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孩子,到可以在校内免費住宿、領取助學金的學生,這種生活的天翻地覆改變,給年少的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從17歲到27歲,國家整整資助了曾憲梓10年的教育生活。後來他常常感慨,如果沒有共産黨執政,就沒有新中國,他也就不可能有如此良機改變人生際遇。是祖國的培養和扶持,讓一個本應窮困潦倒的孩子,得以重新煥發希望與生機。

獲得了高等教育,曾憲梓如願以償地被配置設定到廣州農業科學院工作,立志要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沒過多久,他的人生軌迹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因為家族遺産糾紛,曾憲梓不得不暫時離開國内前往泰國。作為一名地道地道的愛國青年,他在跨過國境線時,内心充滿了痛苦和自責。然而,正是改革開放給予的知識和教育,讓他日後在異國他鄉也能自力更生、艱難創業,終于憑借勤勞和智慧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創業之路的艱辛曆程

由于家族遺産糾紛,曾憲梓不得不暫時離開國内前往泰國。作為一名地道地道的愛國青年,他在跨過國境線時,内心充滿了痛苦和自責。臨行前,他反複詢問自己是否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之恩。

最初來到香港,曾憲梓言語不通、一無所有,隻能借住在姑姑家,做起了男保姆維生。後來,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出路,他帶着妻兒來到泰國,投靠在那裡小有成就的哥哥。然而,哥哥和他的妻子對曾憲梓一家人卻态度冷淡,常常給他們臉色看。最終,他們被無情驅逐,隻能在貧民區租住一間簡陋的房子。

被迫離開哥哥經營的小廠後,曾憲梓賣掉了僅有的手表和相機,借了一台縫紉機,開始了領帶生意。盡管生活窘迫,他依然拒絕叔父的資助,甯肯靠自己的雙手打拼。

他把巨大财富獻祖國,全世界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為了生存,曾憲梓不得不接手叔父原本要做西裝的布料,加工成領帶銷售。叔父為了變相資助他,給予了十倍于正常的加工費,但曾憲梓堅持隻收取應得的那部分,赢得了叔父的信任和好感。

1968年春節前,曾憲梓帶着家人回到香港,在一間60平米的房子裡辦起了"金獅領帶"作坊。他創造性地将生産、經營、居住三位一體,同時開拓了創新的"地攤式"營銷模式,沿街叫賣領帶,迅速擴大了知名度。

事業成功後的愛國情懷

盡管事業初期曾被迫離開國内,在異國他鄉艱難打拼,但曾憲梓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未動搖。他衷心感謝共産黨和新中國給予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視之為終身恩師。

1990年,曾憲梓将公司80%的股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同時将業務重心從香港轉移到國内。此後,他先後在多個國家重點建設地區捐資興辦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的培育之恩。

1994年,他響應黨中央"讓内地同胞多掙錢"的号召,将企業大量資金轉移至國内投資建廠。到2001年,他的企業在全國已有10多萬名員工,為國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就業崗位。

他把巨大财富獻祖國,全世界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曾憲梓堅持在各種場合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以此表達對祖國和共産黨的無限熱愛之情。每當有人詢問他的成功秘訣時,他都會鄭重地說:"國家把我養大,我是共産黨的人"。

即便在商場如戰場的商業争鬥中,他也時刻不忘自己的愛國情懷。有一次,一位外商對他說"你們這是為國家賺錢",他毫不猶豫地反駁道:"國家先把我們養大,我們為國家做事是應該的。"

多年來,曾憲梓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和言語,向世人诠釋什麼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對祖國濃濃的眷戀,源自于共産黨和新中國改變了他的命運、給予了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把巨大财富奉獻給祖國的偉大決定

2003年,78歲高齡的曾憲梓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将手頭僅存的3億港币個人财産,全部捐贈給祖國用于扶貧事業。

這筆巨款主要用于資助曾憲梓的家鄉廣東省的貧困地區,興辦了多所中國小校,修建了多條村間道路,為當地百姓改善了生活條件。

這一決定,不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連曾憲梓的子女也極力反對。然而,他耐心解釋道:"我是一個真正的窮苦人,是共産黨和新中國把我從牛棚裡拉出來的。我把錢交給國家,就是把錢還給了養育之恩。"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憲梓就已将掌控多年的企業80%股權無償捐贈給國家。之是以在高齡時再次将全部個人财産奉獻出去,是因為他堅信共産黨永遠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

"共産黨就是我的組織,新中國就是我的家。把錢獻給祖國,就等于還給家裡人。"曾憲梓常這樣解釋自己的做法。他曾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共産黨上司下的新中國,自己怎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國家給了他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如今,雖然把所有财富都捐贈出去,但曾憲梓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國家每月還會給他發放相當可觀的生活費。他常說,自己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錢用在應該用的地方,而不是為了過剩積累财富。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曾憲梓都在用實際行動,诠釋着一個共産黨人對黨和祖國無限忠誠的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平凡而不平凡的愛國贊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