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把巨大财富献祖国,全世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作者:阿华历史说

曾宪梓,一个被共产党和新中国改变命运的人。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到后来成为香港知名企业家,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然而,比起白手起家的商业奇迹,他对国家的赤诚和贡献更令人敬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他被评为"改革先锋"之一,可见他对祖国的特殊贡献。但究竟他是如何从一个贫穷孩子成长为巨商?又是怎样把巨大财富献给祖国的?他的传奇人生经历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他把巨大财富献祖国,全世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童年的苦难铸就了不屈的斗志

1934年2月2日,曾宪梓出生于广东梅县区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母亲艰难地将他和哥哥送进了村里唯一的小学,避免了他们成为文盲。

尽管如此,曾宪梓的童年依然困苦异常。他只读完小学就不得不放牛砍柴、翻地种田,奔波劳作度日。贫困的生活环境无疑让他吃尽了苦头,但也锻炼出了他顽强拼搏的品格。

每当遭到他人的歧视和欺凌时,曾宪梓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小小年纪的他就怀抱着挣脱贫困的梦想,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这种孩童时期就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斗志,成为后来支撑他一路创业的强大动力。

解放前的岁月里,曾宪梓一家人生活窘迫,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然而,即便生活再怎么艰难,母亲依然坚持让两兄弟上学读书。作为一个寒门学子,曾宪梓虽然只读到小学,却也从母亲身上学会了珍惜知识、重视教育的理念。

尽管家境贫寒,但母亲的教导让曾宪梓自小就明白,只有通过知识改变,才能最终改变命运。正是这种教育意识的引导,让他在后来的创业道路上,始终坚持学习、不断创新,最终摆脱贫困,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改革开放给予的教育机会改变了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曾宪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土改工作同志看到他勤奋好学,亲自将他送进学校,嘱咐老师多多关照。从此,靠着国家每月三块钱的助学金,曾宪梓得以一直读到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

在东山中学就读期间,曾宪梓含着热泪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身边同学常常嘲笑他来自贫穷家庭,但他却咬牙"夸下海口",许下将来要资助母校建设的庄严承诺。

他把巨大财富献祖国,全世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正是党和新中国给予的教育机会,让曾宪梓有机会改变命运。从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孩子,到可以在校内免费住宿、领取助学金的学生,这种生活的天翻地覆改变,给年少的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17岁到27岁,国家整整资助了曾宪梓10年的教育生活。后来他常常感慨,如果没有共产党执政,就没有新中国,他也就不可能有如此良机改变人生际遇。是祖国的培养和扶持,让一个本应穷困潦倒的孩子,得以重新焕发希望与生机。

获得了高等教育,曾宪梓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广州农业科学院工作,立志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没过多久,他的人生轨迹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因为家族遗产纠纷,曾宪梓不得不暂时离开国内前往泰国。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爱国青年,他在跨过国境线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然而,正是改革开放给予的知识和教育,让他日后在异国他乡也能自力更生、艰难创业,终于凭借勤劳和智慧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创业之路的艰辛历程

由于家族遗产纠纷,曾宪梓不得不暂时离开国内前往泰国。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爱国青年,他在跨过国境线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临行前,他反复询问自己是否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之恩。

最初来到香港,曾宪梓言语不通、一无所有,只能借住在姑姑家,做起了男保姆维生。后来,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出路,他带着妻儿来到泰国,投靠在那里小有成就的哥哥。然而,哥哥和他的妻子对曾宪梓一家人却态度冷淡,常常给他们脸色看。最终,他们被无情驱逐,只能在贫民区租住一间简陋的房子。

被迫离开哥哥经营的小厂后,曾宪梓卖掉了仅有的手表和相机,借了一台缝纫机,开始了领带生意。尽管生活窘迫,他依然拒绝叔父的资助,宁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他把巨大财富献祖国,全世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了生存,曾宪梓不得不接手叔父原本要做西装的布料,加工成领带销售。叔父为了变相资助他,给予了十倍于正常的加工费,但曾宪梓坚持只收取应得的那部分,赢得了叔父的信任和好感。

1968年春节前,曾宪梓带着家人回到香港,在一间60平米的房子里办起了"金狮领带"作坊。他创造性地将生产、经营、居住三位一体,同时开拓了创新的"地摊式"营销模式,沿街叫卖领带,迅速扩大了知名度。

事业成功后的爱国情怀

尽管事业初期曾被迫离开国内,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但曾宪梓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未动摇。他衷心感谢共产党和新中国给予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视之为终身恩师。

1990年,曾宪梓将公司80%的股权无偿捐赠给国家,同时将业务重心从香港转移到国内。此后,他先后在多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捐资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的培育之恩。

1994年,他响应党中央"让内地同胞多挣钱"的号召,将企业大量资金转移至国内投资建厂。到2001年,他的企业在全国已有10多万名员工,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

他把巨大财富献祖国,全世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曾宪梓坚持在各种场合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以此表达对祖国和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每当有人询问他的成功秘诀时,他都会郑重地说:"国家把我养大,我是共产党的人"。

即便在商场如战场的商业争斗中,他也时刻不忘自己的爱国情怀。有一次,一位外商对他说"你们这是为国家赚钱",他毫不犹豫地反驳道:"国家先把我们养大,我们为国家做事是应该的。"

多年来,曾宪梓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向世人诠释什么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对祖国浓浓的眷恋,源自于共产党和新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予了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把巨大财富奉献给祖国的伟大决定

2003年,78岁高龄的曾宪梓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手头仅存的3亿港币个人财产,全部捐赠给祖国用于扶贫事业。

这笔巨款主要用于资助曾宪梓的家乡广东省的贫困地区,兴办了多所中小学校,修建了多条村间道路,为当地百姓改善了生活条件。

这一决定,不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连曾宪梓的子女也极力反对。然而,他耐心解释道:"我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是共产党和新中国把我从牛棚里拉出来的。我把钱交给国家,就是把钱还给了养育之恩。"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宪梓就已将掌控多年的企业80%股权无偿捐赠给国家。之所以在高龄时再次将全部个人财产奉献出去,是因为他坚信共产党永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共产党就是我的组织,新中国就是我的家。把钱献给祖国,就等于还给家里人。"曾宪梓常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他曾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自己怎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国家给了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如今,虽然把所有财富都捐赠出去,但曾宪梓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国家每月还会给他发放相当可观的生活费。他常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为了过剩积累财富。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宪梓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平凡而不平凡的爱国赞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