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作者:1039調查團

在清澈蜿蜒的永定河上,鑲嵌着一顆“京畿明珠”,它就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地跨北京延慶與河北懷來的官廳水庫。從1954年建成至今,官廳水庫攔蓄8次大洪水,滋養了京城百姓,也曾因水污染退出北京城市用水體系。5月13日,這座水庫将迎來70歲生日。放眼未來,它正闊步走在重返飲用水源地的路上。

守護“無定河”到“永定河”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記者拍攝

春末夏初,遠看官廳水庫,青山環繞,水天一色。近處,微風拂來,陣陣漣漪,不時有鳥兒飛過。

“我退休那會兒水黃了吧唧的,周邊也沒有這麼好看,”85歲的老官廳人劉正元已退休30多年,走在攔河大壩上,他忍不住感慨,“現在水看着綠乎乎的,環境也都做得很好,比較幹淨,你看水裡也能看到鳥了,确實是養人的好地方。”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劉正元在水庫大壩上/記者拍攝

在成為官廳水庫前,這裡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的官廳山峽,也是永定河洪水暴發的主要策源地。作為北京的母親河,曆史上永定河洪災不斷,800多年間就曾決口81次,令沿岸百姓苦不堪言,由此也被稱為“無定河”。

官廳水庫管理處排程運作科科長姜樹君說,官廳水庫上遊流域面積很大,有4萬多平方公裡,沒有控制性水庫工程,是以曆史上經常有洪水發生,造成下遊大洪水泛濫,對北京、天津都造成威脅。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非常重視海河流域防洪工作,就決定在永定河修建一個大型水庫,後來選址就選擇了官廳鎮這個地方。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官廳水庫管理處供圖

1951年10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組織指揮下,官廳水庫破土動工。1954年5月,官廳水庫竣工,大壩建于兩山之間,将曾經來勢洶洶的永定河水攔腰截斷。從此,成為阻擋永定河洪水威脅北京的重要屏障,也是新中國水利史上的第一枚“定河神針”。

建成70年間,官廳水庫攔蓄了8次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在1953年就有一次,當時水庫還在建設,入庫洪峰達到了3400立方米/秒,通過水庫的攔蓄,往下遊出去的流量隻有800多立方米/秒,縮減了70%。其他幾次大洪水,水庫都是全部攔蓄,攔洪率達到100%,真正實作了永定河從“無定”到“永定”。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1953年,數千名勞工參加官廳水庫的修建/勞工日報 侯印封 攝

被迫退出北京飲用水源地

除了平定永定河洪災,官廳水庫還成為北京市民的飲用水源,并為京津冀供應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1956年來到官廳水庫工作的劉正元記得,那時候水庫水質好、水量大,魚兒的味道鮮美。但從上世紀70年開始,上遊河流污染日益加重,水庫逐漸變成收納污染物的大池子。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總師金桂琴說,污染主要原因是上遊有毒有害的工業廢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河道,當時國務院還是以成立了官廳水庫水源保護上司小組,來分批對上遊的污染進行治理。1976年水庫水質又重新達到了地表水二類标準。這次官廳水庫水污染事件也成為中國水污染治理起步的标志。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如今水庫周邊風景秀麗/來自網絡

可惜好景不長。官廳水庫的治污成果僅維持了10年左右,水質再次惡化,枯水期水質降到了5類甚至劣5類。

到了80年代中後期,随着上遊地區經濟社會進一步快速發展,生産生活用水量進一步增加,廢水仍然是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河道。當時官廳水庫的水體經常惡臭。之後,加上華北平原持續幹旱,水庫來水量進一步減少,而且來水中 污水量大,清水量比較小,導緻官廳水庫沒能“起死回生”。

1990年代有幾年水特别少,人甚至能走過如今十裡寬的水面。1997年5月,污染嚴重的官廳水庫被迫退出北京市飲用水源體系,僅用于工業用水和城市河湖的環境用水等,這也成了很多老官廳人的遺憾。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 /官廳水庫管理處供圖

守護一泓淨水

2001年,北京市政府聯合水利部制定《21世紀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提出“保住密雲,挽救官廳”。2003年起,官廳水庫開始進行一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水庫水質。

官廳水庫管理處主任黎小紅說,當時開始建設黑土窪濕地,建設庫濱帶生态涵養林,封庫禁漁,開展水華防治、中水回用等工程措施,對水庫的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同時,水庫上下遊流域通過建立生态保護帶、污水處理廠等方式去除污染。

到了2007年,官廳水庫就恢複了北京備用飲用水水源功能。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采集水庫水樣/勞工日報 王偉偉 攝

随着《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态修複總體方案》的實施,2019年、2021年,官廳水庫上遊八号橋濕地、妫水河濕地先後建成并投入使用,進一步淨化水庫上遊來水。

在位于永定河入庫口灘地的八号橋濕地,上遊桑幹河與洋河、彙成永定河幹流後自西向東流淌,主河道的水在攔河堰的作用下,緩緩流入211公頃的人工濕地。經過72小時淨化,再流入官廳水庫。

八号橋濕地西起大秦鐵路,東至八号橋水文站,利用長約3.5公裡的河道,以及寬約700米的河道及灘地建成一個大型的表流型濕地,左岸是溪流濕地,右岸是森林濕地、島嶼濕地、單元濕地等。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八号橋濕地/記者拍攝

官廳水庫管理處永定河庫岸管理所所長付鑫磊說,濕地主河道上有三座擋水堰,通過擋水堰的閘門調節上遊河道的水位,将主河道的水引入濕地,減緩了水流速度,增加了水體停留時間,進而提升了水生植物和生物對水質淨化的效果。河道的水進入濕地之後經過淨化,氨氮、總磷、總氮這方面去除率能達到26%~88%不等,出水水質基本能達到三類水的水準。

2003年以來,黑土窪濕地、八号橋濕地、妫水河濕地累計處理12億立方米上遊來水,水流過濕地後淨化效果顯著,總氮、氨氮去除率最明顯,可達50%以上。庫區水質顯著改善,主要名額基本穩定在三類标準。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八号橋濕地/官廳水庫管理處供圖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妫水河濕地/官廳水庫管理處供圖

蓄水量創新高

水質變好的同時,水少的問題也在一步步解決。随着上遊冊田水庫、洋河水庫等集中向官廳水庫輸水,特别是2019年開始實施引黃入京生态水量排程,祖國的“母親河”黃河與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實作曆史性“牽手”,官廳水庫蓄水量穩步回升。

官廳水庫運維管理所所長吳玉欣2006年來官廳上班,“剛上班那年我就感覺水面特别小,打開溢洪道閘門,水都放不出去,當時水邊還有一些草什麼的都能看見,水位比現在至少低五六米。”

通過上遊水庫逐漸地往官廳水庫排程輸水,官廳水庫的水一點點就漲了起來。“2022年水位達到47.63米,蓄水量達到了6.92億立方米,創了20多年的新高。現在庫區風景和環境都是比較好的,水面也開闊了。”吳玉欣說。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向下遊永定河補水/北京日報 潘之望 攝

2017年11月,官廳水庫開啟了向下遊永定河生态補水的初步嘗試。幾年間,累計補水近20億立方米,使得永定河全線通水,去年更是首次實作1996年斷流以來全年全線有水。北京“母親河”重生,官廳水庫也再次恢複生機勃勃的景象。

通過監測,水庫生物的多樣性顯著增加,候鳥遷徙頻繁。庫區累計觀測鳥類115種,其中不乏黑鹳、遺鷗、青頭潛鴨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包括黑臉琵鹭、大鸨等多種瀕危珍稀鳥類都在水庫安家。“今年2月,大批天鵝遷徙到官廳水庫,有一天就監測到了1.8萬隻。現在濕地的生态效應已經很明顯,對周邊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起到了一個生态安全的屏障。”黎小紅說。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飛鳥成雲”/新華社 黃曉勇 攝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天鵝在官廳水庫覓食/新京報 李木易 攝

重返飲用水源地之路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要求,到2035年,恢複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目前,官廳水庫已恢複為北京備用水源地,水質暫時還達不到常備飲用水源地要求。官廳水庫管理處主任黎小紅透露,官廳水庫約有6.5億立方米淤泥,今年将開展1100萬立方米的清淤試點,工程有望給官廳水庫水質改善帶來質的變化。

黎小紅說,底泥裡面有一些污染物,會傳回來惡化水質,是以水質要想得到永久的改善,對底泥必須進行清淤或者處理。目前庫區水庫總的底泥量比較大,如果全部處理的話,施工工藝難度比較大,而且這麼大量的淤泥往哪去消納,能不能做資源化利用?“我們要通過試點項目去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如果試點成功,下一步會大面積地清淤。”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官廳水庫管理處供圖

在官廳水庫重返飲用水源地的路上,北京水務部門還将開展庫濱帶生态建設,進一步改善庫區水生态環境,實作庫區220公裡全封閉管理。

生态補水對于官廳水庫水體置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強區域合作,讓更多更好的上遊來水入庫,進而改善水質。“我們還要加強運作排程,來繼續争取上遊的引黃補水和集中輸水,并且在北京市内可以加強白河堡水庫的連調補水,來繼續提升庫區的水質,也為永定河北京段的生态修複以及西郊地下水蓄水區提供水源和水質的保障。”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總師金桂琴說。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官廳水庫飛鳥成群/來自網絡

70年幾經沉浮,官廳水庫走過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曆程。目前的水質監測資料表明,官廳水庫庫區主要水質名額基本穩定達到了三類水準,2035年重回水源地行列指日可待。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紅瑞表示,未來官廳水庫回歸對水資源匮乏的北京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王紅瑞說,北京是個嚴重缺水的城市,隻有兩盆水,一個是密雲水庫,一個是官廳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北京來說是重要的外調水補充。目前每年南水北調進京的水大概有10億立方米,但是相對于北京人口總量和工業、農業用水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官廳水庫恢複成北京市飲用水源地之後,可以提高北京市的水資源戰略儲備,成為完善首度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和保障的重要補充,為首都的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 王琛琛 編輯 孫媛 主編 程豔

深度 | 新中國首座大型水庫的70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