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洋院士“騙局”早已有之,克萊登大學照進現實

作者:學術橋

隻需40萬就能買一頂“院士”帽子?

不管你信不信,這确實是學術圈近期的超級話題。

近日,西安一名90後博士田某“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為什麼院士的含金量會受到公衆的關注?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院士”是科學家、工程師或學者在其專業領域内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在大陸,“院士”主要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代表了中國學術科研界的最頂尖力量,是國家的财富、人民的驕傲。

國外的院士(Academician)相比大陸,實際上具有學術組織會員的含義,不但種類更多,而且推選制度也不盡相同,甚至有一些渾水摸魚者招搖牟利。但由于統一将其譯為“院士”,在國内語境裡大衆通常一并将其看作學術科研領域的最高成就。

面對一些機構天花亂墜的吹噓,有時就連一些中外資深學者也難以辨識其含金量。

今年上半年,一條條标注“喜報”“喜訊”“祝賀xx入選xx院士”的新聞在學術圈屢屢刷屏,其中“歐洲自然科學院”(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院士名單更是頻頻更新。

該學院自稱“共有1700多名院士,院士很大部分由歐洲各個國家的科學院遴選或院士推薦,代表歐洲自然科學界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但在百度中檢索“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你會發現兩雙手都數不完其今年新增的“院士”。據估算,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數量足足增長了300%。這和其他學術組織新推選會員的速度和數量相比,明顯有些異常,也讓其标榜的“權威性”打了折扣。

近日,一篇題為《花40萬可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文章揭露了其背後的貓兒膩。原來已有多名教授披露曾收到有關參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的邀請函,聲稱支付40-100萬元服務費就能增選成功,一家青島的知識産權代理公司甚至聲稱收費18萬元人民币即可保證通過相關流程,獲得其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此外小喬還發現,該組織并不在全歐科學院(ALLEA)成員名單之中。

事件曝光後,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報道,令歐洲自然科學院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

洋院士“騙局”早已有之,克萊登大學照進現實

截自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官網

這場烏龍最終迎來了結局。5月8日,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人才技術分院”的微信公号被登出,頁面顯示“該公衆号進入自主登出當機期,功能無法使用”,這似乎間接性的印證了外界對它的諸多質疑和猜測。

套路如出一轍,nature下場打假

歐洲自然科學院争議重重,那麼真正權威有影響力的歐洲學術組織到底是誰呢?

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簡稱AE,有時譯作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

在五大法定組織中,歐洲科學院是唯一代表歐盟的科學院,也是目前學界公認歐洲學術地位最高的科學組織之一。獲得“歐洲科學院院士”是歐洲人學術生涯的最高榮譽稱号,代表着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高的科學水準和學術地位。更關鍵的是,其外籍院士通過率不超過5%。

該學院目前擁有超過5500名會員,其中有近9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大陸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鄭加麟以及人工智能專家、南京大學教授周志華在内的40多位中國科學家都是歐洲科學院的院士。

歐洲科學院是歐洲聯盟的官方顧問,每年選舉結果公布時,衆多組織均作為重大的榮譽予以慶祝。二者無論是從創辦機構還是組織成員,都能清晰的分辨出誰是“鳳凰”誰是“野雞”。

有網友将歐洲科學院比作“李逵”,将歐洲自然科學院比作“李鬼”,認為歐洲自然科學院一直在碰瓷歐洲科學院,因為從名稱上來看兩個組織有一定相似度。實際上,早在2002年就發生過類似的騙局,一個名為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組織在各地誘導學者付費成為其會員,還引來了nature官方下場打假。

根據nature官網2022年發表的文章《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當時“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收到了祝賀他們當選歐洲科學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的信件,并索要115美元的注冊費”,這話術和近期的“40萬買院士”中的簡直如出一轍。

洋院士“騙局”早已有之,克萊登大學照進現實

截自nature官網

有的“受邀”學者起初并沒有察覺到什麼。“我向學校校長提到了這件事,他很興奮”,加入該組織會員的學者克拉克表示,組織還承諾邀請他參加即将舉辦的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國際計算機科學會議,但最終沒能實作。

經調查,《自然》雜志未能找到該組織的出版物、項目或會議的任何記錄,也無法證明其背後人員的科學資曆。當時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政策主任彼得·科林斯(Peter Collins)這樣形容它:“該機構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個新聞”。

2019年該組織(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還在中國“碰瓷”了3位學者,随後被當作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進行報道。可見針對五花八門的所謂“科學院”和“院士”,學者們還需提高警惕,加強分辨,以免落得“名”财兩空的結果。

除了上文提到的兩個頗具争議的組織,一些名稱相近的學院或學會之間也容易引起混淆。歐洲科學院的維基百科特别标明了“請勿把歐洲科學院和歐洲科學和藝術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搞混”。

其實這樣的“買賣”在學術界屢見不鮮,究其根本,還是在于大衆對“帽子”過于看重。不得不說,各種學術組織的名目多不勝數,學者加入這類國外科學組織會員之前,一定要調查清楚組織背景,不要誤入學術水坑,更不要沉迷這些“假把式”。

盤點那些常被提起的“院士”

為了避免學者們反複受騙,小喬總結了海外幾個主要國家推選“院士”的常見學術組織,歡迎在評論裡補充哦~!

美國:

1.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私營非營利性學會。該組織根據亞伯拉罕·林肯總統于1863年簽署的國會法案成立,負責就科學技術相關事務向國家提供獨立、客觀的建議。學院緻力于推動美國科學發展,其成員是國際科學界的積極貢獻者。大約500名NAS現任和已故成員獲得了諾貝爾獎。

2.美國國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簡稱NAE)

美國國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是一家私立、獨立、非營利機構,為國家提供工程上司服務。NAE的運作遵循與建立美國國家科學院相同的國會法案,該法案由林肯總統于 1863年簽署。美國國家工程院的使命是通過就涉及工程和技術的問題提供獨立建議、促進充滿活力的工程專業和公衆對工程的欣賞來促進國家的福利和繁榮。

3.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簡稱AIMBE)

AIMBE研究員代表了最頂尖的2%的醫學和生物工程師。他們包括學術界、工業界、教育界、臨床實踐和政府領域最有成就的醫學和生物工程師。3名AIMBE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12名AIMBE研究員獲得總統科學獎章,12名AIMBE研究員獲得總統技術與創新獎章,221名AIMBE研究員為NAE成員,113名AIMBE研究員為 NAM成員,48名AIMBE研究員是NAS成員。

4.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前文提及的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于1780年美國獨立戰争期間由約翰·亞當斯、約翰·漢考克和其他60位學者愛國者創立,旨在表彰卓越人才,并召集人類各個領域的上司人來研究新思想,解決對國家和世界重要的問題,并共同努力“培育每一種可能的藝術和科學”。旨在促進自由、獨立和有道德的人民的利益、榮譽、尊嚴和幸福。”

英國:

1.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該學院于1976年6月在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支援下成立,并于1992年3月16 日成為皇家工程院。它根據憲章及相關法規和條例(不時修訂)進行管理。

2.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英國皇家學會的正式名稱為倫敦皇家提高自然知識學會,是一個學術團體,也是英國的國家科學院。該協會履行多種職責:促進科學及其益處,認可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支援傑出的科學,為政策、教育和公衆參與提供科學建議,以及促進國際和全球合作。它成立于1660年11月28日,被國王查理二世授予皇家特許狀,稱為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持續存在的科學院。

3.英國醫學科學院(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英國醫學科學院是1998年在英國成立的一個組織,是英國四大國家科學院之一,其使命是推進生物醫學和健康研究并将其轉化為社會效益。該學院由約1200名從生物醫學領域選出的院士組成。該學院的最終目标是通過投資才華橫溢的研究人員、讓人們參與健康相關問題并提供專家公正的建議來推進醫學科學和改善健康。截至 2024 年4月,其主席為安妮·約翰遜女爵士。

4.英國不列颠學院(British Academy)

成立于1902年,并于同年獲得皇家特許狀。它現在是一個由1000多名涵蓋人文和社會科學所有學科的頂尖學者組成的團體,也是英國各地研究項目的資助機構。該學院是一家自治且獨立的注冊慈善機構。

德國:

1.巴伐利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學院(Bav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該學院于1758年10月12日創立。巴伐利亞科學與人文學院是一所獨立的公共機構,是德國八所國立科學院中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研究實力最強的科學院之一。它開展創新的長期研究,将跨學科和跨國界的學者聯系起來,利用其科學專業知識影響政治和社會,促進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并成為科學與公衆之間對話的論壇。

俄羅斯:

1.俄羅斯科學院(簡稱RAS)

該學院于1724年建立,現總部位于莫斯科,是俄羅斯聯邦的最高學術機構,是主導全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研究的中心。

2.俄羅斯工程院(簡稱RAE)

該組織由蘇聯和俄羅斯聯邦20個部委于1990年5月13日成立。是俄羅斯三大跨行業科學機構之一,其創始機關有俄羅斯科學院、科工部、國防部等部門,首任院長是俄羅斯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普羅霍夫。

其他國家及地區:

1.愛爾蘭皇家科學院(Royal Irish Academy,簡稱RIA)

該學院成立于1785年,并于1786年獲得皇家特許狀,它是愛爾蘭首屈一指的學術團體,也是其領先的文化機構之一。截至2019年,RIA擁有約600名會員,其中正式會員是愛爾蘭居民,因其學術成就而當選,榮譽會員則具有類似資格,但常駐國外。

2.澳洲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澳洲科學院于1954年由一群傑出的澳洲人創立,其中包括倫敦皇家學會的澳洲院士。該學院以英國皇家學會為藍本,根據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運作;是以,它是一個獨立機構,但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3.愛丁堡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簡稱RSE)

該學會是一家注冊慈善機構,成立于1783年。截至2024年5月,約有1800名成員。

4.歐洲科學與藝術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簡稱EASA)

該組織是一個跨國、跨學科的網絡,連接配接了全球約2000名推薦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其中包括3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學院由菲利克斯·昂格爾(Felix Unger)于1990年創立,得到了維也納市、奧地利政府和歐盟委員會的支援。EASA目前由慕尼黑工業大學傑出榮譽教授Klaus Mainzer上司。

資料來源: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真假之謎》

《院士頭銜花40萬就能買?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院士資格不會售賣》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歐洲科學院”:李逵還是李鬼?》

《40萬買個“洋院士”頭銜?“院士”不應成裝點門面的交易》

《40萬元就能買院士?科協發聲→》

來源:綜合自nature官網、維基百科、美國國家科學院官網、俄羅斯科學院官網、ALLEA官網、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中訪網視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