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作者:初衣勝雪

母親節母親古詩三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現代“母親節”。其起源,是美國的“母親節”。1913年,美國國會确定此日母親節,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母親節也迅速在全世界流行開來,在五月康爾馨花盛開的時候,佩戴代表母親慈愛善良的粉色康乃馨,送花給母親,感恩母親,送給母親祝福,成為全世界這一天的主題。

而中國自古重視孝道,尊愛母親,這一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結合,更具有強調家庭和美,感恩母親的意義。每年此日,大多數人會送給母親禮物,花時間陪伴母親,快樂和溫馨惠及所有女性。

那麼今天來談談關于母字和母親。

實際上,母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是一個象形字,女性懷抱嬰兒作哺乳狀。

那麼這個字的最初讀音,是人類發出的第一聲天然對母親的呼喊,媽音。代表着嬰兒對母親天然的依賴。

那麼在甲骨文之前呢,當然母親是天然的存在,人類經曆漫長的原始社會,繁衍和保護物種是本能,而孩子的生長,也主要靠母親,是她們采集植物的根莖,樹木的嫩葉,化作乳汁哺育着後代。是以經曆着一個漫長時期的母系社會。以群落中的婦女為中心,她們堅韌,善良,勤勞。而聚落崇拜女性。而神話中女娲,就是那個時期的母性崇拜,因為用生命力繁衍了人類,這個娲字,代表了隆起的腹部,像蛙類一樣繁育力旺盛,這也是古楚地區,崇拜蟾蜍和月亮的來源。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母,代表了人類的女性,母親,進而延伸為一切孕育的根本,元氣,開始。比如老子《道德經》,就說道是天地之母。

根據上古之人,語音和文字處在成長變化期的早期,母,這個字,這個音節,就代表了母親。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凱風 · 詩經》節錄

詩經很大程度代表了先秦周朝時期的民歌。

這首歌是這樣唱的,那可愛的春夏的黃鹂鳥們,在樹上稚嫩啼叫,圍繞着母鳥,聲音宛轉動人。

可是我們家的母親,有七個孩子,可是我們都不能讓她開心。

那麼後人解讀這首詩,帶入了很多後來的觀念,認為這個母親不安于家庭。

但是周朝早期依然是處在奴隸社會,一個缺失了父親存在的家庭,年輕的母親,要靠種植采集棗樹的果實,去很遠的地方汲水養活這麼多幼稚的人口,且又處在父系社會的強權下,誰能來幫她?

這首詩,我看到的是焦慮而勤苦的母親,陷在了養育辛苦的艱難裡。

她勞累一天,能夠給孩子找點吃的已經拼盡全力,而孩子們卻天真的想索取更多的愛和笑容。

他們實在是安慰不了母親啊。

而且我看到這首詩裡的母親,并沒有放棄孩子們。她隻是太勞苦,太承重了。

而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甯死當官的父親,不死要飯的娘。就是作為母親的天性是保護孩子,不會放棄年幼的孩子。這也使得母親是愛慈悲,承受苦難卻向上的象征。

母親愛子女,是為愛而生。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複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詩經《蓼莪 春秋 》節錄

詩經《蓼莪》是首悲傷的詩歌,西周末年,周幽王昏聩,諸侯并立,國家動蕩,而下層的百姓生活尤其艱辛。對于以家庭為機關的農業生産生活者,依賴政治清明,氣候正常,家庭成員健康。但是在末世,這些正常的生活,已經極其脆弱。

這應該是受到征戰遠行的孩子,在戰争之後,回到家園,看到父母已經因為饑餓和沒有人照應離世。

那原野中長滿了抱娘蒿,但是他的父親和母親已經不再了,那種家庭的存在和溫馨化為烏有。

他回憶起父母尤其是母親,充滿愛意的撫育他的過程。

母親将他用布或者皮毛挂在身上,勞作艱辛,出入都帶在懷抱裡,不斷的撫摸看顧他,培養撫育他。讓他擁有了最安定溫馨的幼年和童年。直到他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樣的幸福,是父母用全部的勞作和養育艱辛換來的。

而他已經到了成年的時候,滿懷信心的遠征并歸來。他是想回報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親。

但是他歸來,隻看見了塵封的庭院,家庭用具。他的父母死了。

死的原因,或是疾病,饑馑,因為作為唯一的壯年男丁,他必須出外打仗,而父母沒有了照顧,又遇見了末世災荒和戰亂,等不到他回來,就凄涼死了。

這位孩子痛苦而悲憤。

我想報答父母的恩德,卻隻看見漠漠長天。

我站在山頭,聽任風吹動我的亂發。

為什麼别人可以養自己的父母,而我,卻連這個機會,都沒有了?

養兒方知父母恩,又或者,當父母謝世,你才知道,你失去了人間最真實最動人的存在和庇護。

因為你再也無處撒嬌,等着母親給你弄上一碗飯菜,端在你面前。是他們屏蔽了種種瑣碎艱難,給你了舒适和溫馨。從此,你學會了學習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複制延續這種愛,不計回報。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中唐 · 孟郊《遊子吟》

在手工業和工業并不發達的古代,哪怕是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唐朝,普通百姓的衣食住,是要依賴家庭父母的。

而女性則承擔了重要的衣裳制作,飲食冷暖。

我在上篇文章裡談到了孟郊,他的父親是個低層小官吏,但是在孟郊的生活中,處于缺席狀态。那麼不管是不是他父親多病,早亡還是出于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在孟郊未成年時,生活的主要重擔,應該是在他母親身上的。

從孟郊一些田園詩來看,他母親還要從事耕作這一類苦力活。整個家庭十厘清寒和艱苦。

而孟郊遲遲不願意考試,通過仕途改變家庭命運,很可能是因為這條路的成本太高,需要家庭财力支撐。而他的母親至少有兩次催促他遠遊考試,而孟郊都顯得非常猶豫和不舍,很大程度是遠行其實掏空了本來就不雄厚的家底,會讓母親陷入更艱難的生活。或者母親因勞累多病,也使得孟郊不肯遠行。

如果孟郊的父親早逝,而他又是唯一的獨子,孟郊這樣的滞留,是現實而合乎情理的。孟郊并不是一個開朗外向的人,他更多依賴他人的扶助和發現。而離開日夜陪伴的母親,也是親情的凄慘分割。更何況,他過着最寒苦的生活,更加了解母親的處境。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那麼衣裳實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活物品,尤其是對于出門在外的人,衣裳要講究材質,這基本上也占據了家庭重要的支出。在沒有成衣或者成衣售賣很少的時代,家庭成員的衣裳多有婦女承擔。一針一線的縫制。而孟郊出行的衣裳,不是一兩件,包括了四季換洗和被褥。

而他的母親,應該是傾盡了自己體力和精力,為孟郊日夜趕做衣裳。為了衣裳耐穿,針線細密,怕做工不好,穿不了多久。

這種母親為孩子,妻子為丈夫縫制衣裳的場景其實一直貫穿在整個生産力和工業都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尤其是中下層家庭。

而孟郊中年後遠遊,他的母親更加年邁,這也是這首詩打動人的地方。

已經成年的孟郊,用什麼來表達心中的蕩漾的感激和厚愛呢?

我這顆心,是永遠報答不了母親那像晚春夕陽沐浴在兒子身上的那種愛啊,無以為報啊。

這就是母親。無論你多大多老,在她眼裡心中,都是孩子,是她永遠的思念和牽挂。她用最用心的手工縫制溫暖,不為你紀念她,隻為你平安安好。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又是一年母親節,中國雖然沒有母親節,但是比母親節更特殊的是,傳統上,中國人,也有祝福母親的時段,也恰恰在初夏這一時段,就是萱草花開的季節。

萱草花開,象征母親的笑容和思念,孩子們往往會在這一時段,給母親送上種植的萱草花,陪母親喝酒,祝福母親長壽。

而萱草花酷似百合,黃色的如百合花一樣的萱草花,更加明豔燦爛,那是子女心中太陽一樣母親的慈晖,溫暖祥和。

是以母親節送給母親百合花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點。

這是中國的母親花,母親季。

母親節關于母親的古詩三首:母兮鞠我,長我育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