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陰瓊島正堪憑

作者:人文之光網

  見春亭位于北海公園瓊華島東側半山腰上,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此亭17年後,或是早春之際,乾隆皇帝再度遊覽此地,賦詩道:

  瓊島猶餘積素皴,波光樹色已因循。

  山亭何系人來往,八柱依然此見春。

  瓊島即瓊華島。當島上還有着化雪的痕迹時,太液池水已如往年一般波光粼粼,岸邊樹影婆娑。這山亭緣何吸引人常來常往?隻因立于此處眺望開去,天地之春煞是動人。

  一、美玉瓊華仙寶島

  瓊華,意指美玉。以“瓊華”命名,意為這島是以美玉堆砌而成的,猶如蓬萊般的仙境寶島。

  位于北海太液池之南的瓊華島,其營建肇始于元世祖忽必烈。曆經元、明、清三代,當曆史的“接力棒”抵達乾隆皇帝手中,其對瓊華島的改擴建傾注了許多心血。遊覽高三十餘米、周長不到一千米的瓊華島,景觀之集中,稱贊其“身體力行”地做到了移步換景,絕非誇口虛言。僅就見春亭下百米内這塊不大的地方而言,就有半月城上的智珠殿和其周圍的三座大小牌樓,以及“瓊島春陰”碑等名勝景觀。

春陰瓊島正堪憑

(清)張若澄《燕山八景圖(冊)》之《瓊島春陰》。(故宮博物院藏)

  尤其是“瓊島春陰”,作為乾隆皇帝重新禦定“燕京八景”(又稱“燕山八景”)名稱與次序後的首景,此碑早于見春亭一年而建,在今天依舊是著名的景點。春天裡,迎春花、桃花、丁香……姹紫嫣紅次第盛開,遊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打卡”。更有愛美的姑娘特地着了古裝,在灼灼春花與質樸古迹間擺出溫婉優美姿态,在攝影師的鏡頭裡記錄下美麗的青春時光。

  兩百多年前,乾隆皇帝想來也是極喜愛瓊華島。據檔案記載,其除了春節、冬至、壽辰等特定日子要前來拈香,有時甚至一月數次前來。拈香看風景,賦詩談天,又或僅是在此散步,靜心,思接千古八荒。瓊華島,可謂是乾隆皇帝名副其實的流連之所,心心念念的往返之地。

  二、“五風十雨願休征”

  自見春亭眺望畢,沿石階緩緩而下,在桃花朵朵開的春天,慕名而訪“瓊島春陰”碑。擡眼望去,白玉圍欄上,碑身筆挺,赫然四個青綠大字——瓊島春陰。在森森翠柏與芬芳丁香的柔軟新綠中,碑文剛毅而确定地向世人宣告:春意至此盎然。細觀碑身,碑陰及其兩側均刻有乾隆皇帝的禦制詩文。

  在乾隆皇帝衆多的詩文中,除重定“燕京八景”之前所作的《燕山八景詩》與刻于禦制碑陰的《乾隆十六年禦制燕山八景詩疊舊作韻》外,他還曾多次吟詠“瓊島春陰”,如《賦得瓊島春陰》《瓊島春望》等。而加以勒石銘刻,登上“瓊島春陰”碑的三首,除了碑陰的乾隆十六年禦制詩,在立碑時已刻制其上,另外兩首則分别作于碑立後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即1753年和1754年。能補刻碑身兩側的,大概都是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

  碑陰詩曰:

  艮嶽移來石岌峨,千秋遺迹感懷多。

  倚岩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

  樂志讵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

  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

  碑身南側詩曰:

  傑豎石幢标四字,迩年真未負春陰。

  已欣宿雨滋南畝,又見新雲羃遠林。

  荟蔚适于幽處合,山含岈每與望中深。

  乘閑欹案觀墳典,陶侃名言獲我心。

  碑身北側詩曰:

  春陰瓊島正堪憑,淑景層楣瑞霭凝。

  仙木绮錢增吉兆,五風十雨願休征。

  三首禦制詩所共同表達的,除了對眼前景色的欣賞,心之所系均為農桑稼穑之事。“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已欣宿雨滋南畝”“五風十雨願休徵”……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生萬物長,瓊島春陰之美,寄寓了乾隆皇帝窺斑見豹般的理想,希冀着這一年,普天之下都能像瓊華島上的習習春風一樣,風調雨順,太平康樂。

  值得一提的是,三首詩僅有一首作于春天,另外兩首則均作于秋天,即碑陰及南側的這兩首。一首述及瓊華島的來曆,提及修建布置瓊華島所用的太湖石,大多是從北宋汴梁皇家的園林“艮嶽”拆運而來,乾隆皇帝回望曆史波瀾,感懷不已。另一首則似其遊覽瓊華島之際,再睹“瓊島春陰”四字而躬身自省,或為不負春光,或為家國康順,深覺寬慰。這年,乾隆皇帝年逾不惑,當政十八載,正是年富力強、意氣風發之時,回首往昔,似乎對自己頗為滿意。另一首作于春天的應景詩,乃是早春時節,太液池裡的水尚且冰凍着,乾隆皇帝驅冰舵淩太液而至瓊華島,登臨眺望之際有感而發。心願依舊是和風細雨莫停,寄望新的一年能稻香滿園、五谷豐登。

  三、碑文詩之不足繪入畫

  1751年,乾隆皇帝重定“燕京八景”景名與景序後,在立碑題詩以志的同時,還命宮廷畫家張若澄繪制了《燕山八景圖(冊)》,并在畫之對幅親題乾隆十六年的禦制詩,钤内府收藏印。

  張若澄,清代安徽桐城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張英、父親張廷玉均為清代重臣,兄張若霭亦是清代一時英才俊傑。張若澄24歲進士及第,僅一年後便奉命入南書房,成為天子近臣,在繪畫方面造詣頗深。其畫風細緻嚴密,筆墨豐潤秀勁,構圖平和中正,時人觀其畫評曰“有令人于春風侍坐時矜平而躁釋”。《燕山八景圖(冊)》作為其代表作之一,在遵循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汲取了西洋畫法,這一中西合璧的風格在“瓊島春陰”一頁上尤為突出。一水隔兩岸構圖,白塔高高聳立于瓊華島中央,向畫面右側仔細觀賞,便會發現半月城下、倚晴樓旁,點點綠意春光中,“瓊島春陰”碑清晰可見。畫中,張若澄以文人寫意之筆烘托,借助焦點透視法,頗為立體地完成了依景寫實,詳細地交待了每一處景觀的具體位置,讓這幅畫具有了導覽圖的作用。

  有一個故事或許頗能說明張若澄應皇帝要求所作繪畫與中國傳統勝景紀遊圖的不同。1761年,乾隆皇帝在西巡五台山回京的路上下旨,讓畫家董邦達再繪葛洪山,理由寫進了其禦制詩文中:“若澄粉本忘攜來,馬上看山實壯哉。”“若澄粉本”即張若澄1750年所繪《葛洪山圖(軸)》。出行前忘帶此畫,眼前這山,匆匆于馬上一瞥,着實壯觀,請再畫一幅來細賞。畫作成為了濃縮的寫實風景,畫家揮舞畫筆成就了皇帝專屬的導覽圖。

  《燕山八景圖(冊)》并非張若澄的首創。自他所在的時光坐标再上溯三百多年——明代永樂年間,畫家王绂便繪有《燕京八景圖卷》,其中“瓊島春陰”尚且名為“瓊島春雲”。畫中雲霧缭繞于山水之間,殿宇深藏,石峭峰高,直若海裡仙山,渺渺不知何方。文人墨筆,不為寫實,隻寫心中蓬萊,自是另一種風格與風景。

春陰瓊島正堪憑

(明)王绂《燕京八景圖卷》之“瓊島春雲”(局部)。(攝影: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春為歲之始。百而千年,滄海桑田,瓊島的春日風光變幻,但人們心中對春之期許從未改變。

   補白

“見春亭”名字由來

  “山崖有亭初無名,忽見桃花始開,因以名之。”乾隆皇帝在遊覽雲居寺時曾即景雜詠八首,其中第七首名為《見春亭》,此詩後兩句為:

  春從何方來,蹤迹無可指。忽見桃始華,辄以名亭子。

春陰瓊島正堪憑

見春亭

  瓊華島半山腰上的見春亭上方,古遺堂東側,亦有一棵高大的桃樹。春風一吹,桃花盛開在亭子上方,無論是站在桃樹下,抑或立于亭下,望出去,瓊華島的一片春天便收在了眼裡。自見春亭拾級而下,轉個彎,便是“瓊島春陰”碑之所在。

“瓊島春陰”緣何擢升“八景”之首

  “瓊島春陰”被乾隆皇帝擢選為“八景”之首的同時,“居庸疊翠”則由首景退居到了第七位。有學者研究認為,這與平定蒙古後,居庸關不再面臨威脅有關。“瓊島春陰”成為“八景”的中心,其他各景“如衆星之拱北辰”,彰顯着京師的璀璨光輝,也抒發着乾隆皇帝的胸中意氣。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4月25日,第11版;作者:福甯君,機關: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檔來源: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