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作者:草竹道人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再創作與觀者了解之間的關系,并以貢布裡希理論與情境邏輯理論為視角,分析藝術作品的重建過程。首先,回顧了再創作的概念與形式,強調了其對原始作品的重新構思與解釋。其次,探讨了觀者了解與再創作的互動關系,認為再創作作品為觀者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考方式,促進了對原作的深層了解。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I. 引言

在當代藝術理論與實踐中,圖式理論和情境邏輯理論等觀念為我們解讀藝術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架構和工具。這些理論不僅幫助我們了解藝術家創作的初衷和作品本義,還揭示了觀者對作品的多樣性了解和再創作過程。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将聚焦于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以及情境邏輯理論,探讨它們在藝術作品重建中的作用與意義。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II. 圖式理論與曆史的重構

A. 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由德國心理學家貢布裡希提出。該理論認為,人類在認知過程中傾向于依據已有的圖式(schema)來了解和解釋資訊,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圖式是一種認知結構,包括了人們對于特定情境、概念或事件的期望、假設和知識。通過圖式,個體可以更加高效地對複雜的資訊進行加工和處理,進而實作對世界的了解和适應。

在圖式理論中,貢布裡希強調了圖式的動态性和靈活性。圖式不是靜态的固定結構,而是随着個體的經驗和認知過程不斷發展和調整的。當個體遇到新的資訊時,他們會根據已有的圖式進行推理和解釋,并不斷修正和調整圖式以适應新的情境。是以,圖式理論提供了一種認知架構,幫助我們了解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是如何進行資訊加工和解釋的。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B. 帕諾夫斯基的曆史的重構理論

帕諾夫斯基(Bartoszewski)的曆史的重構理論是對貢布裡希圖式理論的延伸和拓展。帕諾夫斯基認為,曆史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已有的圖式進行重構和解釋的結果。在帕諾夫斯基看來,個體對曆史的了解和再現是受到個人經曆、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的。是以,同樣的曆史事件在不同的個體或群體中可能會被解讀和重構成不同的形式。

帕諾夫斯基的曆史的重構理論強調了曆史叙事的主觀性和多樣性。他認為,曆史的再現并非是客觀事實的簡單重制,而是個體對曆史事件的主觀解釋和加工。是以,曆史的再現是具有多樣性和相對性的,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可能會根據自身的圖式和經曆對同一事件産生不同的了解和解釋。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C. 兩種理論的共同點與差異

共同點:

基于圖式的認知模型: 圖式理論和曆史的重構理論都是基于圖式的認知模型。它們認為個體在認知過程中傾向于依據已有的圖式來了解和解釋資訊,而不是簡單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主觀性和相對性: 兩種理論都強調了認知的主觀性和相對性。它們認為個體對資訊的了解和解釋是受到個人經曆、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的,是以具有主觀性和多樣性。

動态性和靈活性: 圖式理論和曆史的重構理論都強調了圖式的動态性和靈活性。它們認為圖式不是靜态的固定結構,而是随着個體的經驗和認知過程不斷發展和調整的。

差異:

對象的不同: 圖式理論主要關注個體對一般情境、概念或事件的認知,而曆史的重構理論則着重于個體對曆史事件的認知和再現。

理論的延伸: 曆史的重構理論可以看作是對圖式理論的延伸和拓展。它在圖式理論的基礎上,将認知過程擴充到了曆史事件的了解和再現領域。

重構的程度: 圖式理論認為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會根據已有的圖式對資訊進行推理和解釋,而曆史的重構理論則強調個體對曆史事件的主觀解釋和加工,甚至可能導緻曆史的完全重構。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III. 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

A. 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概念解讀

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強調個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已有的圖式對資訊進行重建和解釋。這一理論提出了一種認知模型,認為個體傾向于将新的資訊與已有的圖式相比對,通過重建來了解和解釋資訊。

在貢布裡希的理論中,方案(schema)是指個體在認知過程中對特定情境、概念或事件的期望、假設和知識的認知結構。方案的重建則是指個體根據已有的方案對新的資訊進行加工和解釋的過程。通過方案的重建,個體可以更加高效地了解和解釋複雜的資訊,進而實作對世界的了解和适應。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B. 方案的重建與藝術作品本義的關系

在藝術作品的創作和了解過程中,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藝術作品往往是複雜的資訊載體,需要觀者通過認知過程進行了解和解釋。貢布裡希的理論提供了一種解釋藝術作品了解過程的架構,強調了個體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對藝術作品進行重建的過程。

藝術作品的本義是指藝術家創作時所要表達的原始意圖和内在含義。然而,在觀者的認知過程中,藝術作品的本義并不總是直接顯現出來,而是需要通過觀者的認知活動來加工和解釋。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認為,觀者在了解藝術作品時會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對作品進行重建,進而産生自己的了解和解釋。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C. 心智的“投射”:觀者對作品的再創作

貢布裡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論強調了個體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觀者并不是 passively 接受藝術作品所呈現的資訊,而是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對作品進行加工和解釋。這種認知活動可以被了解為一種心智的“投射”,即觀者将自己的認知結構投射到藝術作品上,進而産生自己的了解和解釋。

通過心智的“投射”,觀者對藝術作品進行了再創作,賦予作品新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再創作并不是簡單地重複藝術家的原始意圖,而是基于觀者自身的經驗、情感和認知結構,對作品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和加工。是以,每個觀者對同一件藝術作品可能會産生不同的了解和解釋,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IV. 情境邏輯理論與藝術作品的本義追尋

A. 情境邏輯理論基本原理

情境邏輯理論是一種認知理論,強調了語言和行為的語境依賴性。該理論認為,了解語言和行為需要考慮到其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而不僅僅是依靠語言本身的字面意義。情境邏輯理論認為,語言和行為的意義是由其所處情境和背景所決定的,而非單純由語言或行為本身決定。

在藝術作品的了解過程中,情境邏輯理論提供了一種重要的認知架構。藝術作品往往不僅僅是語言或形式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其所處的情境和背景。情境邏輯理論認為,要了解藝術作品的本義,需要考慮到作品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而非單純依靠作品本身的形式或内容。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B. 藝術家與觀者對作品的本義了解

藝術家和觀者在了解藝術作品的本義時往往會受到情境邏輯理論的影響。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會受到自身的情感、經曆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反映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是以,藝術家對作品的本義了解是基于其創作時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的。

觀者在了解藝術作品的本義時,也會受到情境邏輯理論的影響。觀者的了解不僅僅是依靠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考慮到作品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觀者可能會通過對作品所處情境和背景的了解,來解讀作品的本義,并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C. 觀者對隐喻的了解與情境邏輯的關系

情境邏輯理論對于觀者對藝術作品中隐喻的了解具有重要意義。隐喻是藝術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通過比喻和象征來表達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觀者對隐喻的了解需要考慮到作品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而情境邏輯理論提供了一個解釋觀者如何了解隐喻的架構。

觀者在了解作品中的隐喻時,會考慮到作品所處的具體情境和背景,進而更好地了解隐喻所要表達的意義。情境邏輯理論認為,作品的意義是由其所處情境和背景所決定的,而觀者需要通過對情境和背景的了解來解讀隐喻,并賦予其意義和價值。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V. 藝術作品的再創作與觀者了解

A. 再創作的定義與形式

再創作是指藝術家或其他創作者基于原始作品進行重新構思、重新演繹或重新解釋的過程。這種重新創作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藝術形式轉換: 将原始作品從一個藝術形式轉變為另一個藝術形式,比如将一幅畫作改編成舞蹈表演,或将一首歌曲重新編曲為交響樂。

跨文化再創作: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重新演繹原始作品,以反映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征。這種形式的再創作常常涉及到語言、習俗、信仰等方面的轉換和調整。

重新解讀與批判性再創作: 藝術家通過對原始作品的重新解讀和批判,以表達對當代社會、政治或文化現實的反思和批評。這種形式的再創作常常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B. 觀者了解與再創作的關聯

觀者在了解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受到再創作的影響。再創作可以為觀者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進而促使其對原始作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具體而言,再創作與觀者了解之間的關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啟發性的觀念交流: 再創作作品常常會引發觀者之間的觀念交流和讨論。不同的再創作形式可能會激發觀者對原始作品的不同解讀和了解,進而促進觀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啟發性的交流。

拓展解讀的可能性: 再創作作品為觀者提供了拓展原始作品解讀的可能性。觀者可以通過對再創作作品的了解和賞析,進一步探究原始作品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義和多重解讀。

加深情感共鳴: 再創作作品可能會在觀者心中引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通過對再創作作品中所呈現的新情感和新體驗的體驗和感受,觀者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原始作品所表達情感的了解和共鳴。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C. 觀者對作品的多重了解與再創作的意義

觀者對藝術作品的多重了解與再創作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聯。再創作作品為觀者提供了多重了解原始作品的可能性,同時也反過來受到觀者多重了解的影響。具體而言,觀者對作品的多重了解與再創作的意義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豐富作品意義的層次: 觀者對作品的多重了解為作品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層次。再創作作品可以呈現原始作品中的不同視角和解讀,進而為觀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了解和感受路徑。

促進審美體驗的深度: 觀者對作品的多重了解與再創作的意義在于促進審美體驗的深度。通過對作品的多重了解和再創作作品的欣賞,觀者可以深入探究作品所呈現的藝術意義和美學内涵,進而提升審美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 觀者對作品的多重了解與再創作的意義還展現在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方面。不同文化背景和觀點的觀者可能會對同一作品産生不同的了解和賞析,通過對這些不同了解的交流和對話,可以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了解,拓展視野和增進人文情感。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VI. 結語

本文主要探讨了再創作與觀者了解之間的關系,以及貢布裡希、情境邏輯和圖式理論對藝術作品再創作的影響。首先,我們回顧了再創作的定義與形式,指出再創作是藝術家基于原始作品進行重新構思、重新演繹或重新解釋的過程。接着,我們讨論了觀者了解與再創作的關聯,指出再創作作品可以為觀者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促使其對原始作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

再創作與了解:貢布裡希與情境邏輯視角下的藝術作品重建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Jacobson, M. F. (1987). Reading for the Plot: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kins, J. (2003). Pictures and Tears: A History of People Who Have Cried in Front of Paintings. Routledge.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