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作者:草竹道人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再创作与观者理解之间的关系,并以贡布里希理论与情境逻辑理论为视角,分析艺术作品的重建过程。首先,回顾了再创作的概念与形式,强调了其对原始作品的重新构思与解释。其次,探讨了观者理解与再创作的互动关系,认为再创作作品为观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方式,促进了对原作的深层理解。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I. 引言

在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图式理论和情境逻辑理论等观念为我们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工具。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和作品本义,还揭示了观者对作品的多样性理解和再创作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聚焦于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以及情境逻辑理论,探讨它们在艺术作品重建中的作用与意义。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II. 图式理论与历史的重构

A. 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贡布里希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依据已有的图式(schema)来理解和解释信息,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包括了人们对于特定情境、概念或事件的期望、假设和知识。通过图式,个体可以更加高效地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理解和适应。

在图式理论中,贡布里希强调了图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图式不是静态的固定结构,而是随着个体的经验和认知过程不断发展和调整的。当个体遇到新的信息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图式进行推理和解释,并不断修正和调整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因此,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和解释的。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B. 帕诺夫斯基的历史的重构理论

帕诺夫斯基(Bartoszewski)的历史的重构理论是对贡布里希图式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帕诺夫斯基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已有的图式进行重构和解释的结果。在帕诺夫斯基看来,个体对历史的理解和再现是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同样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中可能会被解读和重构成不同的形式。

帕诺夫斯基的历史的重构理论强调了历史叙事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他认为,历史的再现并非是客观事实的简单重现,而是个体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解释和加工。因此,历史的再现是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的,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图式和经历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C. 两种理论的共同点与差异

共同点:

基于图式的认知模型: 图式理论和历史的重构理论都是基于图式的认知模型。它们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依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和解释信息,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主观性和相对性: 两种理论都强调了认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它们认为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是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

动态性和灵活性: 图式理论和历史的重构理论都强调了图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它们认为图式不是静态的固定结构,而是随着个体的经验和认知过程不断发展和调整的。

差异:

对象的不同: 图式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一般情境、概念或事件的认知,而历史的重构理论则着重于个体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再现。

理论的延伸: 历史的重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图式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它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将认知过程扩展到了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再现领域。

重构的程度: 图式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图式对信息进行推理和解释,而历史的重构理论则强调个体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解释和加工,甚至可能导致历史的完全重构。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III. 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

A. 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概念解读

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已有的图式对信息进行重建和解释。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种认知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图式相匹配,通过重建来理解和解释信息。

在贡布里希的理论中,方案(schema)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特定情境、概念或事件的期望、假设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方案的重建则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方案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通过方案的重建,个体可以更加高效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世界的理解和适应。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B. 方案的重建与艺术作品本义的关系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理解过程中,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艺术作品往往是复杂的信息载体,需要观者通过认知过程进行理解和解释。贡布里希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艺术作品理解过程的框架,强调了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对艺术作品进行重建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本义是指艺术家创作时所要表达的原始意图和内在含义。然而,在观者的认知过程中,艺术作品的本义并不总是直接显现出来,而是需要通过观者的认知活动来加工和解释。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认为,观者在理解艺术作品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作品进行重建,从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C. 心智的“投射”:观者对作品的再创作

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理论强调了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观者并不是 passively 接受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对作品进行加工和解释。这种认知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心智的“投射”,即观者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投射到艺术作品上,从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心智的“投射”,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创作,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再创作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艺术家的原始意图,而是基于观者自身的经验、情感和认知结构,对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和加工。因此,每个观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IV. 情境逻辑理论与艺术作品的本义追寻

A. 情境逻辑理论基本原理

情境逻辑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强调了语言和行为的语境依赖性。该理论认为,理解语言和行为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而不仅仅是依靠语言本身的字面意义。情境逻辑理论认为,语言和行为的意义是由其所处情境和背景所决定的,而非单纯由语言或行为本身决定。

在艺术作品的理解过程中,情境逻辑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框架。艺术作品往往不仅仅是语言或形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其所处的情境和背景。情境逻辑理论认为,要理解艺术作品的本义,需要考虑到作品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而非单纯依靠作品本身的形式或内容。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B. 艺术家与观者对作品的本义理解

艺术家和观者在理解艺术作品的本义时往往会受到情境逻辑理论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会受到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反映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因此,艺术家对作品的本义理解是基于其创作时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的。

观者在理解艺术作品的本义时,也会受到情境逻辑理论的影响。观者的理解不仅仅是依靠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作品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观者可能会通过对作品所处情境和背景的理解,来解读作品的本义,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C. 观者对隐喻的理解与情境逻辑的关系

情境逻辑理论对于观者对艺术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隐喻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观者对隐喻的理解需要考虑到作品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而情境逻辑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观者如何理解隐喻的框架。

观者在理解作品中的隐喻时,会考虑到作品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义。情境逻辑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其所处情境和背景所决定的,而观者需要通过对情境和背景的理解来解读隐喻,并赋予其意义和价值。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V. 艺术作品的再创作与观者理解

A. 再创作的定义与形式

再创作是指艺术家或其他创作者基于原始作品进行重新构思、重新演绎或重新解释的过程。这种重新创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艺术形式转换: 将原始作品从一个艺术形式转变为另一个艺术形式,比如将一幅画作改编成舞蹈表演,或将一首歌曲重新编曲为交响乐。

跨文化再创作: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重新演绎原始作品,以反映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这种形式的再创作常常涉及到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的转换和调整。

重新解读与批判性再创作: 艺术家通过对原始作品的重新解读和批判,以表达对当代社会、政治或文化现实的反思和批评。这种形式的再创作常常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B. 观者理解与再创作的关联

观者在理解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受到再创作的影响。再创作可以为观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促使其对原始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具体而言,再创作与观者理解之间的关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启发性的观念交流: 再创作作品常常会引发观者之间的观念交流和讨论。不同的再创作形式可能会激发观者对原始作品的不同解读和理解,从而促进观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启发性的交流。

拓展解读的可能性: 再创作作品为观者提供了拓展原始作品解读的可能性。观者可以通过对再创作作品的理解和赏析,进一步探究原始作品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义和多重解读。

加深情感共鸣: 再创作作品可能会在观者心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通过对再创作作品中所呈现的新情感和新体验的体验和感受,观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始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C. 观者对作品的多重理解与再创作的意义

观者对艺术作品的多重理解与再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再创作作品为观者提供了多重理解原始作品的可能性,同时也反过来受到观者多重理解的影响。具体而言,观者对作品的多重理解与再创作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作品意义的层次: 观者对作品的多重理解为作品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层次。再创作作品可以呈现原始作品中的不同视角和解读,从而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理解和感受路径。

促进审美体验的深度: 观者对作品的多重理解与再创作的意义在于促进审美体验的深度。通过对作品的多重理解和再创作作品的欣赏,观者可以深入探究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意义和美学内涵,从而提升审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观者对作品的多重理解与再创作的意义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方面。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观者可能会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赏析,通过对这些不同理解的交流和对话,可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拓展视野和增进人文情感。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VI.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再创作与观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以及贡布里希、情境逻辑和图式理论对艺术作品再创作的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了再创作的定义与形式,指出再创作是艺术家基于原始作品进行重新构思、重新演绎或重新解释的过程。接着,我们讨论了观者理解与再创作的关联,指出再创作作品可以为观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使其对原始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再创作与理解:贡布里希与情境逻辑视角下的艺术作品重建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Jacobson, M. F. (1987). Reading for the Plot: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kins, J. (2003). Pictures and Tears: A History of People Who Have Cried in Front of Paintings. Routledge.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