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作者:中國企業家雜志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是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主力軍。

采訪|《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姚赟

譚麗平 闫俊文 孔月昕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姚赟

頭圖設計|王超

編者按: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了“新質生産力”。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有别于傳統生産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關鍵。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産力代表一種生産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産力,高效能、高品質,差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産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生産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展現新内涵的生産力。

《中國企業家》走訪調研各地創新企業代表,并與專家、投資機構針對動力動因、轉化過程、産業上下遊影響和協作、如何增效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讨,試着呈現這些已在變化中的新“生産力”。

“如果你的眼前是珠穆朗瑪峰,你會選擇從北坡登,還是南坡登?”

采訪步入尾聲時,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突然這樣問道。北坡更陡,南坡和緩些,絕大多數人也都是從南坡走,“但過去這麼多年了,你知道北坡折戟的人多,還是南坡?”

“難道是更緩的那邊嗎?”

“對。”米磊說,“因為他們都堵路上了。”

珠穆朗瑪峰的南北坡選擇,如同米磊的執念——走容易的路,就會越走越堵。

中科創星是“硬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從光子技術到航空航天,從自動駕駛到大模型,從量子計算到可控核聚變,中科創星一直在前沿科技領域布局。抽象而論,物質、能量、資訊、空間、生命這五大領域構成了這家公司的投資版圖。

中國科學院出身的米磊,笃信“硬科技”改變世界。就像他所說的,那些剛開始很容易的路,可能最後無路可走;可走難的路,剛開始很難,最後卻無人競争,堅持下去就能成功。“我覺得中國發展新質生産力,走創新之路,就是選擇了一條難走,但方向正确的路。”米磊說。

2024年春天,“新質生産力”成為熱詞。

何為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的提出,不僅意味着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更展現了以産業更新構築新競争優勢、赢得發展的主動權。同時,形成新質生産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創新。形成新質生産力,關鍵在培育形成新産業。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力軍。而新質生産力也正為企業注入澎湃動力,其背後,是一批走在前沿的企業家主動求變,以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既聚焦當下,又着眼未來。無論是“從0到1”的原創性、颠覆性技術創新,還是穩定、高質、規模化的工業應用,企業每一次的創新突破都飽含艱辛探索。

向“新”而行,以“質”緻遠。發展新質生産力既是企業成長的法寶,也是時代的命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産業孵化和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産業。

《中國企業家》通過走訪典型企業代表、投資機構和行業專家,試圖展現新質生産力在推動中國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并通過講述企業對于新質生産力的深刻了解和産業實踐,描摹他們敢為人先、破除障礙、産業引領的增長旅程。

“正當其時”:浪潮與變革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投資AI(人工智能)、機器人、企業服務、雲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多年。他很早就觸到了一個底層變化的水溫——

不到兩年,由AI大模型産生的革命性變化和連帶反應快速蔓延到千行百業,幾乎挑動了所有從業者的神經。亦是從去年至今,新質生産力也從國家層面被重點提及。

當然,不是每一個産業細分領域,都能被納入新質生産力的範疇。“而AI越階式的發展,真的會重寫很多行業。”王光熙說,他預估,過去的一些産業關系、生産力關系和底層邏輯,可能都會是以發生劇變。而從科技和創投角度來看,現在這個時間點提出新質生産力,正當其時。

在多位學者看來,新質生産力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是基于對國内外發展條件與環境變遷的認知、适應與主動引領。尤其是從國内發展需要來看,大陸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交彙點,供需兩側均面臨新挑戰。

“我們國家一直在講創新驅動發展,這條路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道路。中國現在已經達到1萬多美元的人均GDP了,如何向更高端的産業邁進,就是要擺脫過去粗放型和低品質的增長模式。”米磊說。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質生産力稱得上是經濟發展的曆史性節點。

米磊注意到,過去一些傳統增長方式不再奏效,尤其是近幾年,很多傳統行業和傳統企業遇到了挑戰和困難,原有要素難以驅動增長,是以必須要創造新的技術和新的産品,這是大的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王光熙看來,無論是數字世界的軟體層面,還是實體世界的硬體層面,新質生産力都會産生革命性影響。而且,這僅僅是第一層。“再往下,還會延伸到一些垂直行業的應用。”環顧國内,曆經數字化從無到有,再到雲計算和移動網際網路,生産力所呈現的,幾乎都是20年一個周期的線性發展。

作為PC領域的龍頭企業,1984年誕生的聯想集團和其主營業務的變化,稱得上是完整經曆了生産力變遷,如今剛剛起步的智能化時代,則是新一波生産力的開端。此前不久舉行的新财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宣布,引領人工智能變革是集團未來十年的新使命。

讓王光熙倍感興奮的是,不遠的将來,AI會在很多層面改變、創造實體世界的硬體終端,甚至改寫互動的終極形态。這是過去兩個時代都不太具備的生産力飛躍式變化,“因為它真的能在實體世界中‘端到端’地解放生産力,改造過去産業鍊上的生産關系”。

“為什麼現在人形機器人備受關注?因為大家看到,它在實體世界的終極狀态可能就是一個真正的具身智能,而AI能成為這個大腦的核心。”王光熙說。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逐際動力人形機器人CL-1新進展:一步一階上樓梯,往返跑步。來源:受訪者

的确,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了——不僅走得快,還能跑起來。根據逐際動力4月11日公布的人形機器人最新進展視訊,在公司實驗室裡,一個外形、身高與人類接近的機器人正在“上樓梯”,偶爾還能擡起左右腳交替跑步,整個過程流暢絲滑,幾乎達到與人類一樣的靈活度。

創新“打底”:聚焦前沿,攻堅核心

聚焦前沿,攻堅核心,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在于創新。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AI被認為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從Midjourney作圖,到ChatGPT寫作,再到前不久首款文生視訊模型Sora釋出,恍然間,不斷重新整理人類認知的AI以各種形态進入生活。

AI世界充滿想象,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颠覆性技術”亦是潛力無限。

在米磊看來,“新”就是要創造過去沒有的産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經濟增長。

從如今的大模型明星公司“智譜AI”到電池回收技術先鋒“博萃循環”,都有中科創星早期投資的身影。博萃循環聚焦關鍵電池材料循環利用的全套解決方案,實作了從拆解、分選、萃取到材料再生的全流程裝備工業化、規模化,完成了氫燃料電池、固态電池的回收工藝及紅土鎳礦等礦産資源短流程分離工藝開發應用。

資料加載平均響應時間不超過2秒,平均渲染率不低于40FPS,能實作2000平方公裡以上城市級廣域矢量、影像、DEM、傾斜攝影、高精道路、BIM、視訊等業務資料深度融合⋯⋯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行業數智化轉型打造的MineData實景三維平台,能夠支援快速建構二三維一體化場景,賦能智慧出行。

他們都是提前“謀局”前沿的科技者。

博萃循環創始人林曉,也是中國科學院博士,他正處于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為這個行業煥新的階段。“我們發現不少傳統行業都要做能源轉型,這往往伴随着業務更新,是以新質生産力也跟傳統企業相關。更新過程中,新的人才、新的生産技術、新的産線、新的原料、新的場景,又需要跟這些傳統産業直接相關。”感受到複雜的林曉,看到了更遠的目的地,“最終都是基于創新去做綠色化轉型,這個行業也會從量變産生質變,而且這種質變的節奏會很快。”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米磊認為,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尤其是原創性、變革性、颠覆性科技突破,以此引領和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過去近20年來,惡性良性腫瘤領域藥物研發的成功率不到10%,上市者寥寥,更何況還是世界最前沿、巨頭競争尤為激烈的免疫細胞治療領域。其中,2014年成立的中國創新藥企傳奇生物,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傳奇生物精準免疫細胞抗癌新藥産業化生産基地。來源:受訪者

2017年6月,傳奇生物在美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年會(ASCO)上公布了早期臨床研究資料,總緩解率達到100%,引起全球關注。同年底,知名跨國藥企強生與傳奇生物達成戰略合作,宣布共同推進傳奇生物首款産品西達基奧侖賽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

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科技創新一直備受關注。傳奇生物進階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國術認為,發展新質生産力能解決那些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一些方法,解決問題。我們期待未來帶給患者的希望,不是多活幾天,而是終有一天能治愈。”

另一邊,飛行汽車也正在從“夢想”照進“現實”。誕生于成都的本土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沃飛長空”正加速發展。2023年12月,其全自研産品AE200适航驗證技術機已在西南民航局的見證下完成首飛。同月,中國民航局公示了AE200-100型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型号合格審定項目專用條件,這是全國首個面向5〜6座乘客的,且有人駕駛的eVTOL項目專用條件。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來源:受訪者

作為新一代革命性低空飛行器,eVTOL內建了無人機的靈活性、直升機的垂直起降能力、固定翼飛機的速度與航程優勢,是一種純電動、低碳環保的全新綠色交通工具,有望替代傳統直升機應用的相關領域,是低空經濟重要載體之一。

從低空到高空,商業航天的發展同樣取得重大進展。今年1月,在山東省海陽市附近海域,由東方空間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從海上發射船上騰空而起,成功将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重新整理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大陸運力最大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紀錄。

在中國,攻關可重複使用火箭也成為商業航天企業的重點任務之一。目前已有多家商業航天公司正在投入研發。據藍箭航天消息,4月15日,藍箭航天“朱雀三号”可複用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完成“十公裡級飛行”改造和總裝工作,将全面轉入最後的總測和出廠階段。

從戰略性新興産業到未來産業,國産量子計算機已成為孕育未來新質生産力的新工具。作為中國唯一具備真實量子計算機傳遞實力的公司,本源量子是國際上僅有的少數具備全棧式量子計算機生産制造能力的公司之一。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來源:受訪者

今年初,由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帶領團隊研制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正式上線運作,該量子計算機搭載的硬體、晶片、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等4個方面均自主可控,國産化率已超80%,其餘部件已自研備用,标志着大陸超導量子計算機産業鍊基本成鍊。

成果轉化:融合與賦能

今年4月,傳奇生物首款CAR-T細胞治療産品——西達基奧侖賽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歐盟委員會(EC)準許用于複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二線治療。這是全球目前首個且唯一獲批用于多發性骨髓瘤二線治療BCMA靶向療法。

“這意味着,可通過西達基奧侖賽治療獲益的人群擴大了幾倍。”國術說。CAR-T療法的商業化并非易事。由于研發投入大、生産成本高、産能受限、适應症範圍有限等因素,可及性受到很大制約。目前國内已上市的五款CAR-T産品售價均達百萬元,且尚未納入國家醫保。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 攝影:鄧攀

如果說“從0到1”代表着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從1到10”“從1到100”則是科技成果轉化、進入商業場景和市場的過程。從“書架”到“貨架”,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亦是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科創+産業”如何加速融合?融合過程中又會面臨哪些難點、痛點?

科技成果轉化,是中科創星的“主營業務”。如米磊所言,“早期投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個手段。”除了投資,中科創星還做了大量投後服務工作。

2015年10月,中科創星參與發起陝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光電子先導院”)。光電子先導院依托半導體晶片研發中試平台及專項光電子投資基金,緻力于創業人才引進、創業投資、技術服務為一體,打造光子領域世界一流創新生态系統。

“這些工作已經超越了很多純金融投資機構做的事情。”米磊說。

據了解,光電子先導院平台目前已培養和聚集了近百家光子産業企業。通過平台支援,耶魯大學陳辰團隊僅用半年時間就研發出全球首款半極性氮化镓襯底工程品;龔平博士回國組建的唐晶量子團隊,僅用大半年時間就實作了砷化镓VCSEL外延片研發,部分名額已達到行業龍頭企業英國IQE的水準。

作為創新平台,光電子先導院在實驗室和成熟工廠之間,做到了有效的工程化銜接。在聯想創投,對于早期創新企業,也有柔性産線可供使用,來滿足小批量的研發創新和産品實驗。

本源量子亦是中科創星的被投企業。“本源悟空”搭載了中國首個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據“本源悟空”研發制造團隊成員、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偉成介紹,“本源悟空”比對有本源第三代量子計算測控系統“本源天機”,在國内首次真正落地了量子晶片的批量自動化測試,使整機運作效率提升數十倍。

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催生的新質生産力,正對越來越多行業和産業發展産生賦能效應。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悟空”系列量子計算機。來源:受訪者

截至2024年5月10日,“本源悟空”已為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者成功完成超17.9萬個運算任務,全球遠端通路“悟空”人次突破800萬。這是中國自主量子計算機首次大規模被全球使用者使用,标志着中國正式進入量子算力可用時代。

目前,思謀科技已認證自研的智能工業平台、智能傳感器産品以及智能一體化裝置,服務了全球超過200家行業頭部企業;公司還不斷拓寬智造外延,基于“智造+”平台與數智化解決方案,自主研發了數字化制造管理系統,覆寫了從産線到工廠的應用場景。

産業生态:協同與互動

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鍛造更強的産業競争力。

在甯德時代工廠裡,每1.7秒就有一個锂離子電池電芯下線;每20秒就可裝備完成一個電池模組。甯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商。據财報,2023年,公司營收為4009億元,同比增長22%。

衆多的廠房并不隻屬于甯德時代,更多屬于産業鍊上的配套企業。根據去年釋出的《甯德市動力電池國家先進制造業叢集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到2025年甯德市锂電産業叢集将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00家。從當下來看,動力電池的生産,60%都能實作就近配套。

2023年6月,本源量子與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攜手成立長三角量超協同創新中心,推動量子計算技術服務長三角經濟發展一體化。2023年8月,本源量子公司聯合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等四家機關共同打造量超融合先進計算平台,提供量超雲融合服務。目前,本源量子正在持續推進中國量子計算機的工程化和産業化。

自2019年6月5日大陸首次海上發射成功以來,海陽已累計将5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以海上發射為牽引,海陽以提供商業火箭總裝、測試、出廠、發射一體化服務為核心,以打造全産業鍊的産業聚集區域為目标,着力建設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産業鍊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産業叢集。當地引進山東長征火箭、東方空間、星河動力等商業火箭企業,推動核心配套産業項目形成産能。

不斷推動産業鍊協同的,還有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是大陸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位居其中的聚合資料是一家大資料創新企業。聚合資料平台通過API安全打通和運用資料,賦能機構,釋放資料的經濟價值。此外,聚合資料通過公司資料治了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及政府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

2009年,因為看準了移動網際網路将要興起,左磊回國創業,和朋友一起成立聚合資料。談及為何将公司落在蘇州,他說,蘇州的創業環境打動了他,公司啟動資金、免租的辦公室、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都比較适合小企業創業。這麼多年過去,“所有的優惠政策都兌現了”。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2年收入計,聚合資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API資料流通服務商,市場佔有率為6.1%。招股書顯示,聚合資料的客戶包括騰訊、阿裡巴巴、百度、網易、美團、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知名企業及衆多網際網路公司、應用程式開發商以及個人使用者。

王光熙沒想到,過去十年基于前沿科技和産業趨勢判斷投下的種子,會在後來開花、繁茂,長成細分領域的創新“小巨人”。

解碼新質生産力: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封面故事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 來源:受訪者

如,2015年成立的钛方科技。它在彈性波智能觸覺感覺技術領域頗有建樹,并成功實作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産業的應用突破。再如,2003年成立的數位大方。這是一家中國領先的工業軟體和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在國産自研CAD、CAM領域耕耘了30年,現已成為大陸工業軟體優秀品牌。

王光熙說,聯想創投的定位就是聯想集團的科技瞭望塔。“我們的任務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替集團去發現未來的成長點,率先去了解、學習、布局。”另外,對于聯想本身誕生的創新火苗,聯想創投也會快速孵化,把它放到市場上,跟集團的主營業務一起成長。“這件事我們做了七八年。”王光熙說,總體來看,聯想創投作為CVC,會有一些跟很多财務投資機構不太一樣的視角和功能,“我們做投資的同時,更注重與被投企業之間的雙向賦能,打造合作共赢生态。”

“星辰計劃”“光明計劃”,都是聯想創投生态建設的行動方案。“具體來講,就是把我們的很多能力去做輸出,比如說我們的管理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作為跨國企業的出海能力。”王光熙說,最近一段時間,團隊正忙着各種籌備工作,幫助并帶領一批被投企業尤其是機器人企業“出海”。

增效:創新基礎設施

“大家現在熱捧大模型,側重說的還是算法。其實,大模型發展的基礎是能源、資料、算力以及算法。大家現在非常擔心這個事兒,都在比拼計算、比拼發電量。”王光熙說。針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訓練過程中耗能巨大的問題,英偉達黃仁勳也曾公開提到:“AI的盡頭是光伏+儲能。”

近些年來,米磊一直在呼籲和推動光子産業的發展。“我們一直講,光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是以現在這波AI浪潮出現之後,把整個光子産業都帶起來了。”米磊說。其透露,目前中科創星投資的光子相關企業超過150家。其中,有一家企業已經登陸科創闆,其他企業也都在陸續發展中。

能源科技的創新與突破,一直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驅動力。

早在18世紀70年代,瓦特發明蒸汽機,人類第一次将“煤炭”轉化成“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此開啟;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發明發電機,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并快速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中,随着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迅速爆發。

眼下,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開啟。米磊明顯感覺到,過去兩年,國家層面大力推動未來産業發展,非常關注“0到1”的新方向,“比如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低空經濟,都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援”。

多位受訪人士強調,人才是加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點。王光熙發現,AI2.0時代創業者的特點,跟AI1.0時代有着顯著不同。AI1.0時代,創業者的挑戰更大,因為他們往往剛從象牙塔裡出來,對商業的認知有限。但今天還在活躍的創業者,其實都是從之前那一撥裡走過來的,“都是行業老兵”。

王光熙認為,這群人的挑戰,不是學術界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而是跨界能力。他有個猜想,比如機器人,“可能你隻有AI科學家,或者隻有自動化、機械化工程師,你都幹不好這個事兒,你必須要有很高的跨界能力,把這兩件事兒都了解得非常深刻、透徹,并且能很好地結合、落地。”

不過,他也發現,一些“新生代”科學家,天然地就能把兩件事結合很好。他們年輕、無畏、樂觀,對技術持續保有熱情。盡管上一代成功者具備了所有成功要素,且這些要素也在工程化、産品化,但“真正改寫曆史、創造曆史的,可能就是那些對新技術有信仰的人”。

比如,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研發機器人十餘年,28歲便成為清華大學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推動星動紀元成為最早涉足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公司之一。

對于颠覆性創新背後的人才,米磊秉承的理念是“少管”,“你要給他更多自由,他才能自由探索、發揮,才能夠創新。當然,該幫的還是得幫,但核心是把環境做好。”有時候,米磊感受到,一些創新的外部環境還是不夠友好,“真正支援颠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的資源不夠”。

米磊希望,政府部門能在創新載體方面發揮更多作用,“就跟過去基礎設施建設一樣,到了創新時代,要做創新的基礎設施,比如公共技術平台等”。

王光熙則建議,對于那些真正在做新質生産力的科技創造型早期公司,能從政策和産業層面給到更多優惠性扶持和市場機會。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