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彥宏,闖入無人區

作者:和訊網

百度永遠不缺流量和話題,這一次不同以往。

在AI大模型浪潮的包圍下,百度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老兵”,重新回到了牌桌上。這一次,不隻是因為大模型,更在于百度長期以來深耕培育的繁榮AI産業生态。

始終堅持長期主義的百度雖然僅有24歲,但一些資料顯示,這家AI驅動的企業已經有着“百年老店”的雄心。

在最近百度的一場内部頒獎活動中,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回顧了過去一年在AI大模型領域取得的成果:文心一言在去年3月16日首發,曆經3.5、4.0版本不斷疊代,大模型的基礎能力始終走在中國大模型的最前列。他介紹說,自去年五月用大模型重構所有産品線以來,“今天,有10%的大搜流量,已經是通過文心一言的模型來生成的;今天,每天有250萬使用者,用到文庫的AI能力。”

之是以能在大模型走在前面,離不開百度堅持壓強式、馬拉松式的研發投入,十多年間在AI上的投入早已超過1000億元。

李彥宏曾給百度立下過一個“硬名額”:每年要拿出15%的營收投入研發。

不過從實際投入來看,百度這幾年的研發投入早已超過了這個比例。比如2018年的研發投入為158億元,占比為15.4%,2020年的研發比重達到了18.22%,2023年該數字也超過了18%。

堅持馬拉松的研發投入是長期主義的表現,為社會培養相關人才同樣是長期主義的一種表現,這些其實都是保證長期發展的底層邏輯。

據悉,百度内部研發人員占比超過了60%,還提前完成5年為全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的目标,被稱為中國技術人才的黃埔軍校并不為過。

在研發投入上百度毫不吝啬,可能與其創始人的個人風格息息相關。衆所周知,技術是李彥宏的信仰,更是百度的信仰,百度能走到今天是因為相信用技術可以改變世界。

2021年3月,百度在港股上市時,李彥宏也寫了一封股東信,裡面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我們選擇了技術戰略,就必須抵禦住短期機會的誘惑,能堅定面對長周期投入的挑戰。”

顯然,李彥宏基于對網際網路、AI等技術的發展趨勢研判,已經清醒地意識到,百度選擇的人工智能,以及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智能駕駛、雲等各個垂直賽道,才是未來所在。

雖然由于技術突破周期、市場成熟度種種關系,一些賽道還沒有到真正爆發和大規模變現的階段,但在技術投入的路上,百度已經雙手入泥。

正如李彥宏所言,百度“熬得過萬丈孤獨,藏得下星辰大海”,雖然人們總是高估技術的短期價值,低估技術的長期價值。“但百度信仰技術,瞄準技術的長期價值。”

AI,鮮明的标簽

從傳統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生成式AI的爆發,已經有超過20年發展曆史的百度,從未缺席每一波浪潮,當下,它身上最鮮明的标簽是人工智能。

2010年,百度正式布局人工智能,成立了自然語言處理部(NLP),這是百度深入人工智能領域的開端。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将大批AI人才招至麾下,開始了踏實的押注之路。

陸續的,百度已經結出繁茂的AI果實。2019年3月推出文心大模型1.0,持續疊代更新,不斷技術創新,現在,文心大模型已經演進到4.0版本,在綜合水準上與GPT-4相比毫不遜色,已經成為中國領先、應用廣泛的AI基礎模型。

以領先的基礎模型作為底座,百度在AI晶片、架構、模型、應用多層技術棧亦進行了全棧布局,各層都有代表性的自研技術和産品。

得益于對AI技術長期持續的投入,百度在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的同時,相關專利布局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百度人工智能創新與專利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3年底,百度在人工智能全領域專利申請量19308件、授權量9260件,連續六年蟬聯國内第一。

2023年,在全球大廠中,百度率先釋出對标ChatGPT的大模型産品文心一言,并向全社會開放,截至目前使用者數已經突破2億。

基于領先的研發經驗和深厚的專利積累,百度意識到大模型的競争正進入下個階段。從2023年開始,百度将部分重心轉向AI原生應用開發。正如李彥宏所言,大語言模型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價值,基于大模型開發出來的AI應用才能滿足真實的市場需求。

在2024 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已經傳遞出用AI思維去創造AI原生應用的邏輯,不但對百度文庫、搜尋、網盤、地圖等産品進行了重構,還為開發者們準備好了三大“開箱即用”的工具,包括智能體開發工具AgentBuilder、AI原生應用開發工具AppBuilder、各種尺寸的模型定制工具ModelBuilder。

這些創新技術和産品的背後,都來自于以大模型為核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專利的支撐,以及百度對AI的長期探索經驗。

可以看見,大模型已成為解鎖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AI原生應用正在融入千行百業。作為人工智能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百度助推AI原生應用創新,為産業高品質發展注入着新意。

質疑與珠峰

長期主義的增長曲線圖中,走勢往往不是一直穩步向上,在獲得回報之前,其實充滿了誤解和質疑的聲音。

然而,一旦時機成熟,回報的速度,是豐厚且驚人的。

百度堅定攀登的“自動駕駛珠峰”便是如此。

從2013年開始,百度便開始布局自動駕駛。2017年,百度對外開放了國内第一個自動駕駛平台Apollo(阿波羅)。在營運的曆史中,阿波羅也曾飽受質疑,但百度對其堅持投入。

根據全球領先的法律和商業分析商“律商聯訊LexisNexis”最新釋出的《駛向未來:自動駕駛創新洞察》(Driving Toward Tomorrow:A Deep Dive Into Autonomous Vehicle Innovation)報告,百度自動駕駛在專利資産指數、專利包規模等多項排名上位列全球榜首,展現了創新技術與商業化的成功結合。

前兩年,李彥宏在一次内部高管會上說,無人駕駛這件事情百度做了六七年,還沒有完全商業化,“那我們就再做個六七年再說。”

實際上,并不需要更多個“六七年”,現在,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路徑已經逐漸清晰起來。

公開資料顯示,百度Apollo L4級自動駕駛安全營運測試裡程累計已超1億公裡,自動駕駛牌照數量超過1000張,成為智能化汽車時代的“賣水人”,衆多車企加入Apollo的朋友圈。

業内預計,到2026年高階城市智駕将進入放量期。對于深耕自動駕駛多年的百度而言,這也将是利好兌現的關鍵期。

主打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業務的蘿蔔快跑則已經實作規模商業化,在全國10多個城市提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也是首個在北京、武漢、深圳和重慶開展車内無人出行服務的企業。

截至2024年1月2日,蘿蔔快跑總服務量超500萬單,在四季度内服務單數同比增長49%至83.9萬單,在武漢地區車内無人駕駛訂單比例達到45%。2024年3月,百度蘿蔔快跑宣布武漢部分區域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時間拓展至7*24小時。這一重大服務更新,意味着使用者不僅可以“打無人車逛大武漢”,更能在夜晚享受蘿蔔快跑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十四五規劃裡提到,要實作L3以上進階自動駕駛。也有分析機構稱,到2025年進階别輔助駕駛的整體規模将達到4000億元。

随着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演進,城市領航輔助駕駛正從“初期市場”向“大衆市場”的跨溝,已經深耕智能駕駛超過10年的百度在某種程度上更具備産業融合優勢,時間的沉澱,也更具探針價值。

珠峰代表了星辰大海,這是一個長遠的規劃,但在星辰大海到來之前,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成果,也是對長期主義的最佳回報。

北大國發院的陳春花教授把勝利分成三種類型:機會主義者隻能得到暫時性的勝利,實用主義者會獲得階段性的勝利,長期主義者才能赢得持續性的勝利。種種迹象表明,百度希望做第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