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議中國當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意義以及與空間制度設定的關系

作者:美術觀察

文 / 彭曉陽

内容摘要:本文拟從獨立空間的獨立性這一特征産生的初衷、在國内語境下演變的線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空間内部制度設定的關系,結合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空間制度設定的實踐進行讨論。

關鍵詞:獨立性 内部制度設定 空間所有權公有

盡管當代藝術的概念和邊界仍在各種理論探讨和社會實踐中被描述和定義,但有一個現象是顯而易見的,正像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和史學家瓜特莫克·梅蒂納描述的那樣:“随着左派的各種知識傳統似乎要失去在政治領域和社會話語的位置,并且盡管藝術的方式是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糾纏在一起,當代藝術的環路是左派思想作為公共話語仍然流傳的僅存空間。”([美]e-flux journal編,陳佩華、蘇偉等譯《什麼是當代藝術?》,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

當代藝術本身需要建立一種能更加自由、獨立表達的、不同于以往的藝術呈現方式和場域,正是這種需求使獨立藝術空間這種形式應運而生。

本文提到的“獨立空間”在一些理論探讨和藝術實踐中也被稱為“另類空間”。“另類空間”這個詞源于“alternative space”的翻譯,歐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另類空間”的意思更多是對主流藝術系統以及對現有的美術館、畫廊制度的反思與差別。本文使用“獨立空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回應這次讨論的“獨立藝術空間的多重可能性”的題目;二是考慮到國内現階段此類空間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獨立地生存、獨立地表達。另外,本文讨論的獨立空間僅限于包含了具有特定場所、地點的實體空間,那些抽象的或僅存在于媒體工具上的話語、交流空間未列入本文讨論範圍。

國内的獨立空間嘗試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主要是一些體制外繪畫藝術家囿于社會根本不為其作品的展示提供任何官方的機會,進而自發地聚集在一個特定場所,互相展示自己的畫作。其中一個例子是1974年12月31日,藝術家張偉和他的10位藝術家朋友在他北京西城區福綏境大樓的家裡舉辦了“十一人畫展”。

淺議中國當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意義以及與空間制度設定的關系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何遲“故居”展覽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些西方國家駐華外交機構或新聞機構的從業人員也利用自己的住所,特别是北京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區域内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定期舉辦一些體制外藝術家和作品的展覽。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國内早期獨立藝術空間的實踐探索。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确出現了一些有具體的實體場地、一個或幾個人發起的藝術空間,但它們普遍并非針對既有的美術館和畫廊系統的白盒子空間進行機構批判,也無意與體制劃清界限,這主要是因為那個時期體制内藝術家與體制外藝術家的界限并沒有那麼清晰。這類空間的主要特征是由非官方發起或成立,具有完全的私人所有的性質,雖然開始時都以非營利的模式營運,但不久都轉為了畫廊或其他形式的商業營運。這本身也與20世紀後半期到21世紀初全球範圍内新自由主義泛濫的大背景有着隐約的呼應。

直至2008年前後,國内陸續出現了一些相對完整意義上的獨立空間,例如在北京的箭廠空間、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掩體空間、鹽空間、懷俄明計劃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有一個差別于白盒子形态的特定場所,由個人或幾個人集體發起進而獨立于體制和大的資本,非營利,以更實驗的方式刺激當代藝術創造力的發生。

由此可見,獨立空間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實體空間,之是以獨立或另類是因為有其“獨立”的針對性。這個針對性又是由當代藝術的自身需要決定的。當代藝術需要呈現建立在批判和審視基礎上的自由表達和創造性,這毫無疑問會在各個層面與現有的、固化的體制與藝術系統相沖突。

淺議中國當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意義以及與空間制度設定的關系

2019年,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劉辛夷“應有掌聲”項目

首先,美術館和畫廊系統的白盒子空間形式和當代藝術的生産過程就是獨立空間所針對的,這承接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興起的藝術界機構批判傳統。20世紀80年代,對美術館以外的空間進行探索,尤其是特定場域藝術發展時期,明确将作品的在地性特征作為作品的一部分,鼓勵更多的藝術家離開美術館空間,尋找日常生活之中具有特殊性質的場域進行創作和展覽。在中國,歐美20世紀三四十年前開始的藝術探索仍舊沒有過時,相反,它契合了打破中國美術館及畫廊機構始終未能走出對現代主義沉迷的狀态。從白盒子的空間形态到機構營運機制,美術館和畫廊系統的重點還是那些被藝術系統相對認可的藝術家作品的展覽、研究、收藏以及宣傳、教育、推廣,很少在當代藝術生産的源頭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

其次,新自由主義泛濫帶來的無孔不入的資本控制也是獨立藝術空間所直接對抗的。傳統的畫廊體系受市場的左右,利潤最大化是資本主義的最深刻的需求,這使得畫廊更着力推廣有市場潛力的藝術家及作品,而市場的需求基本上是由藏家的審美趣味和對投資回報的考量所決定的,這和藝術創作的初始動因相違背。實際情況往往是畫廊根據市場調研和分析,提示甚至要求藝術家如何迎合市場的偏好或趨勢。這就形成了一種對藝術家的誘導甚至限制,是以也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藝術家的創造力。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雖然是非營利性質的公共機構,但有一個原因使得它越來越受制于資本。即,美術館的發起方多為大的行業資本,為了維持美術館營運增加票房收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需要獲得盡可能多的參觀量,是以要努力迎合大衆的審美趣味和了解力。然而,當代藝術很大比例上是從思想觀念到形式語言對既往大衆業已習慣和接受的對象的批判和超越。如此,在藝術生産這一環節上,資本的作用勢必形成對藝術創造力和革命性的制約。

最後,各種權力的幹預也是獨立空間所抗拒的。權力的幹預往往比資本的影響更加直接。權力幹預一方面來自公權力,另一方面來自獨立空間本身。到目前為止,國内的獨立空間都是由個人或幾個人共同發起和擁有,這類空間在運作機制上都是個人決定或集體共治,在展覽或項目選擇上更多是個人偏好和個人藝術認知的展現。這種空間如果僅僅作為藝術家個人工作室的性質存在本無可厚非,可以是個人藝術認識和實踐的場地,但作為一個以推動當代藝術創造力為目的的機構,明顯這種決策機制是有缺失的。

淺議中國當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意義以及與空間制度設定的關系

2016年,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王友身“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項目

在國内現階段如何保證獨立空間的獨立性,發揮它在當代藝術中乃至社會建構中的功能和作用,實際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管理制度的變革、公共事業資助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等諸多問題。上述問題都是空間外部環境的問題,不是短時間能看到解決希望的。不過,空間自身以及空間内部的治理結構、制度設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實作空間的獨立性。同時也是應對外部環境、求得生存的一種方法,更是以當代藝術為内容、以空間活動為手段積極介入社會實踐的嘗試。以下以北京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的空間實踐為例,通過梳理其内部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讨論空間内部制度設定之于獨立空間性質的維護和對空間效能發揮的作用。

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空間發起于2015年年底,是設在北京建國門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的一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空間。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試圖利用這一特定的空間語境,啟發和刺激藝術家打破白盒子的思維和呈現模式,聚焦問題,發揮創造力。空間經過一年的探索與嘗試後設立了學術小組制度,空間創始人不再幹預空間的展覽内容。創始人任空間主持人,負責空間展覽、活動及出版的實施、空間的對外聯絡、宣傳以及空間日常事務管理。展覽、活動及出版的内容、藝術家選擇、空間的學術方向均由學術小組集體讨論,形成決議,交由空間主持人負責實施。同時,還設立了以捐贈人組成的理事會,負責為空間尋求财政支援,但此理事會并未取代創始人享有空間的所有權和實際控制權,而且理事會不幹預學術小組的工作,不能對學術小組的判斷施加影響,理事會在形式上不與學術小組進行直接的溝通。這種學術小組、主持人、理事會(資助人)的設定結構基本上保證了空間展覽、活動、出版的學術獨立性,阻斷了資本直接滲透到空間展覽、活動等内容的管道。同時,空間在對外開放模式上選擇了邀請制的參觀方式,在現有管理體系中的法律地位相當于一個藝術家私人工作室,展覽内容是以可以不納入行業管理體系中,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内容不受體制的控制。進而保障了藝術家藝術表達的相對自由。

淺議中國當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意義以及與空間制度設定的關系

2023年,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莊輝“自學之路”展覽

然而,經過8年的空間實踐,還是發現這種制度設定存在一定問題,即空間的創始人擔任主持人并且是對空間擁有所有權的實際控制人,這使得空間具有了強烈的個人色彩,這種個人色彩還展現在對學術小組成員的選擇上。空間的這種私人所有的性質與資金來源于社會捐助的公共性也産生了邏輯上的不合。鑒于上述問題,從2024年起,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開始了新一輪制度改革,首先成立新的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由當代藝術界及相關領域的認同獨立空間理念的公共知識分子出任,通過章程限定任期,到期更換。這種任期制也充分否定了空間權力歸于個人或少數人的集體,也與藝術家的自我組織的自我管理有了區分。新理事會一經成立便接替了空間創始人享有的空間所有權,并重新選擇和任命主持人和學術小組成員。以空間創始人兼現任主持人退出的方式促成機構的制度完善,進而使第一個真實意義的獨立空間制度得以确立。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很多人因為獨立空間的非營利性、資金來源于社會捐贈,而強調此類空間的公共性特征,更有人狹隘地把公共性了解為向公衆開放的程度和範圍。其實,公共性最本質的内容恰恰是機構的所有權是公有,而對公衆的開放程度和範圍是由空間或機構所處的行業性質與專業程度決定的,并非所有領域的公共所有機構都面向全社會開放。舉例來說,各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大都是公共機構,但它們不僅不向公衆開放,相反還會限制進入。它的公共性是通過它的所有權社會共有的性質展現的,它的資金來源于社會籌集,它的研究成果間接地應用于社會。同樣,當代藝術的實驗探索很大程度上屬于社會多數人尚不能了解和接受的部分,獨立空間的責任更多在于刺激藝術的探索和激發創造力。讓獨立空間去負載藝術普及和藝術教育的重任實際上是套用美術館的機構标準來衡量一個針對美術館體系而存在的空間,實質上也是對機構批判的一種抗拒。在特定的語境下,獨立空間的獨立性的保持很可能是以犧牲部分的公共性換取的。

彭曉陽 外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12号空間、掩體空間、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創始人兼主持人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4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