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0年,志願軍1個軍的人數多于美軍1個師,但火力不如美軍一個團

作者:辣辣U

志願軍确實厲害,但也需美軍襯托。

輕步兵之王

1950年,常勝之師的美軍從未遇到過志願軍這樣的敵人。

但随着戰事推進,志願軍缺乏補給,不能長時間進攻的缺點被李奇微發現,并針對性調整了戰術,才穩住了局勢。

于是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時,志願軍有了蘇式火炮加持,補給線也有了空中保護,雙方開始塹壕絞肉,來回拉鋸。

總的來說,以中國當時的國力,前期沒有換裝蘇式武器,也沒有空中保護的情況下,全靠戰略戰術和戰鬥意志,能把美軍打到38線,可以算是成就了輕步兵的巅峰,打出了軍威,國威。

1950年,志願軍1個軍的人數多于美軍1個師,但火力不如美軍一個團

火力差距巨大

如果單比人數的話,美軍1個師不如志願軍1個軍,但如果比火力的話,差距就太大了,而且,美軍1個師的後面還有着7艘航母的支援。

志願軍的1個軍是包含完整後勤、機關、參謀等機關的。

但美軍1個師就是純作戰機關,參謀團隊在日本,跨洋進行作戰支援,後勤有專門海陸空支援部隊。

是以,對比一線作戰人員數量,志願軍的一個軍和美軍的1個師的差距并不大。

當時美軍1個團的火炮數量比志願軍1個軍都多,這還沒算口徑。

第二次和三次戰役,美軍一共出動各型作戰飛機1500多架,超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雙方投入的飛機總數。

美軍為了幫助陸戰一師撤退,光運輸機就出動了300多架,注意,是架,不是架次。

1950年,志願軍1個軍的人數多于美軍1個師,但火力不如美軍一個團

李奇微是有兩把刷子的

抗美援朝初期,美軍戰術思想是有很大問題的:

過于重視戰線完整性和兩翼協同。

二戰時期,隻會一線平推就是美軍的一大特色。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打陣地攻防很強,但運動戰效率低下,占領戰略要點也比較慢。

前三次戰役,志願軍都是先穿插到位,占據要點,将美軍鎖住,後續部隊再慢慢收拾。

李奇威到了時間不長,就很快總結出經驗,使用“磁性戰術”,給志願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李奇微在二戰成名,最出名的故事,是作為空降兵指揮官親自帶隊跳傘,随身攜帶兩顆手雷作光榮彈,可以說是有勇有謀。

1950年,志願軍1個軍的人數多于美軍1個師,但火力不如美軍一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