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作者:魔法孔雀u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朱元璋這個素來以無情著稱的開國皇帝竟然沒有重新立皇後。究竟是出于什麼原因呢?是對逝去親人的不舍和思念,還是基于某些現實的政治考量?讓我們細細道來。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朱元璋與馬皇後的不平凡情緣

公元1332年七月十八日,馬皇後出生于宿州闵子鄉新豐裡人氏家中。她的父親馬公和母親郭氏均為平民百姓。馬皇後幼年失去雙親,由馬公的好友郭子興撫養長大。

彼時元朝已經入主中原,内憂外患不斷,各地農民起義屢屢爆發。郭子興是定遠縣一位富戶,在元末大亂之際挺身而出,自号"元帥",号召鄉親們反抗蒙古人的統治。

朱元璋與馬皇後的不解之緣也由此開始。年僅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原是皖南和尚,受發小湯和的召喚投奔郭子興的武裝力量。憑借過人的智勇,朱元璋很快就獲得郭子興的賞識。為了籠絡這位能臣,郭子興将養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婚姻可謂機緣巧合。然而正是這段婚姻,讓馬皇後有幸結識了這位将來的開國皇帝,與他患難與共、攜手走過一段峥嵘歲月。

濠州之役是朱元璋奮鬥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郭子興與其他幾位元帥實力旗鼓相當,内部沖突不斷。面對外來的紅巾軍團,朱元璋識時務者為俊傑,率領二十四員親兵獨自離開濠州,展開了新的征程。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值此艱難時期,馬皇後時刻陪伴在朱元璋身旁,身先士卒,忍受艱苦。正是有了馬皇後的精心照料,朱元璋才無後顧之憂,一往無前。随後二人并肩作戰,最終在淮西打下了根基,奠定了後來奪取天下的基礎。

馬皇後不僅是一位賢惠的妻子,更是一位才德雙全的女性。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之時,馬皇後親自組織後宮天天給吳軍将士縫制衣鞋。當朱元璋的親外甥李文忠遭人诽謗時,馬皇後又挺身而出,避免了内亂的發生。可謂"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

從布衣出身到開國皇帝,馬皇後陪伴朱元璋走過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曆程。正是有了馬皇後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最終一統天下,建立明朝的統一局面。作為恩愛伉俪,二人攜手走過了太多艱難曲折,凝聚了太多深厚的感情。

長期相伴的賢内助離世 老朱如何面對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後與世長辭。彼時朱元璋已年過半百,正值統一藍圖漸次展開之時。馬皇後的離世無疑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洪武年間,馬皇後一直是朱元璋最親密的知己。作為開國功臣,朱元璋在位時馬皇後從未插手朝政,但對于後宮内務卻是了如指掌。朱元璋每次處理完朝政回到後宮,都是馬皇後已經将内務妥善安排,朱元璋倍感輕松自在。馬皇後去世後,内臣女史接連奏事,朱元璋不禁感慨道:"皇後在時,朕豈有此煩聒哉?"

作為一代賢後,馬皇後不僅操持妥善後宮,更時常關注天下百姓的生活狀況。有一次朱元璋回到後宮,馬皇後便問他:"天下之民安乎?"朱元璋本想搪塞過去,卻被馬皇後斥責道:"陛下為天下父,妾忝為天下母。天下之民,皆子女也。其安與否,豈可不知?"朱元璋隻能被這番義正詞嚴的話語說服。

值得一提的是,馬皇後對朱元璋的功勳并不是一味的贊許。在登基加封諸親屬的時候,馬皇後直言隻需賞賜即可,不必進身加官。正是這樣的謙遜态度,才确立了明朝開國之初就杜絕外戚幹政的風氣。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在馬皇後臨終前,朱元璋恸哭流涕,痛不欲生:"老身何以為懷?"馬皇後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對朱元璋說道:"死生,命也。惟陛下當慎終如始,克勤政事,使子孫皆賢,臣民得所,妾雖死猶瞑目。"這番話無疑是對朱元璋最大的鼓舞和期許。

馬皇後離世後,朱元璋悲恸萬分。《明太祖實錄》記載:"上凄然不怓,曰:'皇後在時,吾豈有此煩聒哉?'後在時,内政一不以煩上。上從容甚适,故不勝哀悼焉。"可見馬皇後對于朱元璋來說,不僅是知心夫妻,更是事業上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失去這位賢内助,老朱震驚且無助。

有趣的是,即便在馬皇後離世多年之後,朱元璋對她的眷顧之情仍是無比濃重。據史載,每當有重大事件或是歡慶時,朱元璋必先在寝室焚香祭掃馬皇後靈位。他更曾在臨幸其他宮人時,懷念馬皇後的"不以聲色娛人"的貞潔舉止。這種對逝去夫妻的懷念與眷戀,實在令人動容。

避免後宮政争阻礙帝國統治

馬皇後去世後,即便朱元璋傾心懷念,理應立一位新的皇後以正後宮之綱紀。但當時宮中有衆多嫔妃,究竟應該繼立哪一位作為新任皇後,實在是個兩難的問題。

其中最有望者或許是長順公主的生母張淑人。張淑人乃朱元璋的第一位正室嫡妻,地位自然最高。但張淑人早年喪夫,後來才被朱元璋納為妃嫔,且性格孤高寡言,恐難勝任繁重的後宮事務。

另一位有望者是朱棣的生母馬氏。馬氏雖隻是朱元璋的側室,但生育長子,地位自然不低。但馬氏性情剽悍,若立為皇後難免驕縱惹是生非。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其他如朱高煦的生母沈氏、朱高旻的生母程氏等嫔妃,同樣各有利弊無法權衡取舍。朱元璋見宮中形勢複雜,不免犯難。

當時太子朱标正在垂手可繼,立一位新的皇後無疑會影響到朱标的繼承權。朱标的生母張氏早逝,朱元璋更是早年就将張氏革去了皇後之位。新皇後一旦有其他子嗣出生,必将削弱朱标的嫡長子地位。

另一方面,朱标自幼深受張氏寵愛,性格嚣張跋扈。他曾經寵幸張氏的一位侄女,結果遭到朱元璋的嚴厲懲處。可見朱标難以避免後宮政變的禍患。一旦新立皇後與朱标勾心鬥角,後果不堪設想。

即使朱元璋不思立新皇後,也要顧及朱允炆的嫡長孫身份。朱允炆是朱标的嫡長子,新立皇後若生有其他子嫡,必然會削弱朱允炆未來的繼承權力。

從維護王朝穩定的角度出發,朱元璋更傾向于避免後宮政争的禍患。前朝宋、元皇朝由于後宮權力鬥争而幾度動蕩,皇室子嗣也曾屢見不鮮,朱元璋當然沒有複制這一遺憾的曆史。

綜上所述,朱元璋不願再立新任皇後,除了對馬皇後至死不渝的思念外,更多是出于現實的權衡。他希望統一大業得以持續延續,而非被後宮的是是非非所阻礙。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理應謹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生母不在身邊的太子和嫡長孫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在位時便有意培養朱标繼承大統。但朱标母系地位一直存在缺陷。他的生母張氏早逝,且在朱元璋當政期間一度被革去皇後之位。這使朱标缺乏母系的庇佑,在繼位之路上難免面臨重重阻力。

其實朱元璋當年為何要革去張氏皇後之位,史書并無明确的記載。有說法認為是因為張氏曾生下一子夭折,朱元璋疑心重重。也有說法指張氏性格孤高剛愎,難以掌控後宮。總之,朱元璋對張氏似乎存有諸多不滿。

後來雖然朱元璋将長子朱标任命為太子,但朱元璋仍然對朱标存有戒心。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标竟與生母親屬私通勾結。朱元璋知曉後大為震怒,遂将那位侄女發配邊遠,朱标則遭到重罰示衆。此事足以說明朱标并非朱元璋的确切嫡傳。

朱标雖然是太子,但其母系地位存疑。是以朱元璋推舉朱标長子朱允炆為嫡長孫,以期其未來能夠順利繼承王位。但朱允炆的生母趙氏出身微賤,同樣難以獲得皇族的充分認同。

有趣的是,朱元璋對兩個兒媳婦的評價截然不同。他稱贊朱允炆的生母趙氏為"賢德之婦",卻諷刺朱标妻子馬氏為"善妖言惑主"。可見朱元璋偏袒嫡長孫朱允炆一系。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此外,朱允炆本人為人謙遜有德,朱元璋對其十分器重。據載朱允炆自小就知書達理,朱元璋于是經常傳召朱允炆侍疾問話。在臨終前朱元璋更是囑咐朱允炆"謹守綱常,勿使已亂"。可見朱允炆要順利繼位,仍需朱元璋的親自運作。

面對儲君母系存疑的困境,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來確定朱允炆的權力繼承。首先是廢黜朱标,削去太子之位,轉而擁護朱允炆為儲君。其次是封太子妃趙氏為皇太後,凸顯其母系地位。最後更是将朱允炆的三個兒子先行冊封為郡王,以防後患。

朱元璋如此維護朱允炆權力,旨在確定明朝開國之基能獲得最大的延續。而不重新立新皇後,也正是為了避免産生新的母系權力對抗。可見朱元璋在這一切布局中,都是出于維護王朝統一的大局考量。

老朱情懷:馬皇後功德無量

盡管政治現實迫使朱元璋未能重新立儲,但對于馬皇後的追思和懷念卻從未止步。在朱元璋的眼中,馬皇後是功德無量的賢内助。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登基成為開國皇帝。在此之前,馬皇後就已經行有濟世之舉。據史載,當年朱元璋攻打鎮江時,馬皇後冒着生命危險親自下陣救助傷員。她所做的草席子被稱為"馬皇後席",足見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大腳馬皇後去世之後,素來以無情著稱的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皇後

另一件令朱元璋記憶猶新的事迹,是馬皇後親自操辦大規模的縫織活動。那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吳地時期,馬皇後慨然主張後宮上下齊心縫制軍裝,以解燃眉之急。在馬皇後的号召下,宮中妃嫔們日夜操勞,短短幾個月便縫制出上萬件軍裝軍鞋,解決了軍需之憂。

此外,馬皇後更是一位仁慈善良的慈善家。洪武十年(1377年),湖廣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水災,馬皇後聞訊後即刻發出赈濟金銀,救助了無數災民。後來朱元璋下旨建造江陵永濟倉,正是受到了馬皇後的影響。

除了行有濟世善舉,馬皇後與朱元璋攜手并肩,共同立下了開國的功勳。據史載,馬皇後曾在激戰中親臨沙場勘察形勢,并時刻陪伴左右,勸勉朱元璋"勿生二心"。正是有了馬皇後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穩紮穩打,一步步奪取中原。

更令人動容的是,馬皇後時常為軍中将士的生計操心。在馬皇後的主持下,内廷不僅負責縫制軍裝軍鞋,更是為将士們打理生活起居。這種體恤下情的舉措,無疑極大地鼓舞了軍心。

而在朱元璋最為艱難的濠州之圍時,馬皇後更是毅然決然跟随左右。當時郭子興的軍隊力量漸漸削弱,朱元璋不得不獨自一人另起爐竈。馬皇後當時懷有身孕,朱元璋勸其暫且留下,馬皇後卻堅決要跟随丈夫同甘共苦。正是有了馬皇後的這番決心,朱元璋才能無後顧之憂地開拓新的征程。

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對她的功德永志難忘。他一方面命人撰文記載馬皇後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親自主持了一系列隆重的送終儀式。更令人動容的是,朱元璋将馬皇後生前使用的器物精心儲存,并定期焚香祭祀。

其中最為珍視的,當屬那頂馬皇後親手縫制的鬥笠。這是朱元璋當年出家時留下的最後一件遺物,也是馬皇後與朱元璋攜手奮鬥時的思念之物。後來朱元璋登基稱帝,便将這頂鬥笠置于龍椅之側,以資紀念。

另外,朱元璋更是命人特意編撰了《馬皇後實錄》一書,詳細記載了馬皇後的一生德行和事迹。在書序裡,朱元璋寫道:"予幼窮誠孤,由皇後之力,始得扶植。"足見馬皇後對朱元璋來說,不僅是知心夫妻,更是開疆拓土的重要功臣。正是有了馬皇後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最終披金戴紫,一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