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作者:魔法孔雀u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这个素来以无情著称的开国皇帝竟然没有重新立皇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是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思念,还是基于某些现实的政治考量?让我们细细道来。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不平凡情缘

公元1332年七月十八日,马皇后出生于宿州闵子乡新丰里人氏家中。她的父亲马公和母亲郭氏均为平民百姓。马皇后幼年失去双亲,由马公的好友郭子兴抚养长大。

彼时元朝已经入主中原,内忧外患不断,各地农民起义屡屡爆发。郭子兴是定远县一位富户,在元末大乱之际挺身而出,自号"元帅",号召乡亲们反抗蒙古人的统治。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不解之缘也由此开始。年仅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原是皖南和尚,受发小汤和的召唤投奔郭子兴的武装力量。凭借过人的智勇,朱元璋很快就获得郭子兴的赏识。为了笼络这位能臣,郭子兴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婚姻可谓机缘巧合。然而正是这段婚姻,让马皇后有幸结识了这位将来的开国皇帝,与他患难与共、携手走过一段峥嵘岁月。

濠州之役是朱元璋奋斗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郭子兴与其他几位元帅实力旗鼓相当,内部矛盾不断。面对外来的红巾军团,朱元璋识时务者为俊杰,率领二十四员亲兵独自离开濠州,展开了新的征程。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值此艰难时期,马皇后时刻陪伴在朱元璋身旁,身先士卒,忍受艰苦。正是有了马皇后的精心照料,朱元璋才无后顾之忧,一往无前。随后二人并肩作战,最终在淮西打下了根基,奠定了后来夺取天下的基础。

马皇后不仅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才德双全的女性。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之时,马皇后亲自组织后宫天天给吴军将士缝制衣鞋。当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遭人诽谤时,马皇后又挺身而出,避免了内乱的发生。可谓"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

从布衣出身到开国皇帝,马皇后陪伴朱元璋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历程。正是有了马皇后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明朝的统一局面。作为恩爱伉俪,二人携手走过了太多艰难曲折,凝聚了太多深厚的感情。

长期相伴的贤内助离世 老朱如何面对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与世长辞。彼时朱元璋已年过半百,正值统一蓝图渐次展开之时。马皇后的离世无疑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洪武年间,马皇后一直是朱元璋最亲密的知己。作为开国功臣,朱元璋在位时马皇后从未插手朝政,但对于后宫内务却是了如指掌。朱元璋每次处理完朝政回到后宫,都是马皇后已经将内务妥善安排,朱元璋倍感轻松自在。马皇后去世后,内臣女史接连奏事,朱元璋不禁感慨道:"皇后在时,朕岂有此烦聒哉?"

作为一代贤后,马皇后不仅操持妥善后宫,更时常关注天下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一次朱元璋回到后宫,马皇后便问他:"天下之民安乎?"朱元璋本想搪塞过去,却被马皇后斥责道:"陛下为天下父,妾忝为天下母。天下之民,皆子女也。其安与否,岂可不知?"朱元璋只能被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语说服。

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对朱元璋的功勋并不是一味的赞许。在登基加封诸亲属的时候,马皇后直言只需赏赐即可,不必进身加官。正是这样的谦逊态度,才确立了明朝开国之初就杜绝外戚干政的风气。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在马皇后临终前,朱元璋恸哭流涕,痛不欲生:"老身何以为怀?"马皇后仍是一如既往的淡定,对朱元璋说道:"死生,命也。惟陛下当慎终如始,克勤政事,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妾虽死犹瞑目。"这番话无疑是对朱元璋最大的鼓舞和期许。

马皇后离世后,朱元璋悲恸万分。《明太祖实录》记载:"上凄然不怓,曰:'皇后在时,吾岂有此烦聒哉?'后在时,内政一不以烦上。上从容甚适,故不胜哀悼焉。"可见马皇后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仅是知心爱人,更是事业上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失去这位贤内助,老朱震惊且无助。

有趣的是,即便在马皇后离世多年之后,朱元璋对她的眷顾之情仍是无比浓重。据史载,每当有重大事件或是欢庆时,朱元璋必先在寝室焚香祭扫马皇后灵位。他更曾在临幸其他宫人时,怀念马皇后的"不以声色娱人"的贞洁举止。这种对逝去爱人的怀念与眷恋,实在令人动容。

避免后宫政争阻碍帝国统治

马皇后去世后,即便朱元璋倾心怀念,理应立一位新的皇后以正后宫之纲纪。但当时宫中有众多嫔妃,究竟应该继立哪一位作为新任皇后,实在是个两难的问题。

其中最有望者或许是长顺公主的生母张淑人。张淑人乃朱元璋的第一位正室嫡妻,地位自然最高。但张淑人早年丧夫,后来才被朱元璋纳为妃嫔,且性格孤高寡言,恐难胜任繁重的后宫事务。

另一位有望者是朱棣的生母马氏。马氏虽只是朱元璋的侧室,但生育长子,地位自然不低。但马氏性情剽悍,若立为皇后难免骄纵惹是生非。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其他如朱高煦的生母沈氏、朱高旻的生母程氏等嫔妃,同样各有利弊无法权衡取舍。朱元璋见宫中形势复杂,不免犯难。

当时太子朱标正在垂手可继,立一位新的皇后无疑会影响到朱标的继承权。朱标的生母张氏早逝,朱元璋更是早年就将张氏革去了皇后之位。新皇后一旦有其他子嗣出生,必将削弱朱标的嫡长子地位。

另一方面,朱标自幼深受张氏宠爱,性格嚣张跋扈。他曾经宠幸张氏的一位侄女,结果遭到朱元璋的严厉惩处。可见朱标难以避免后宫政变的祸患。一旦新立皇后与朱标勾心斗角,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朱元璋不思立新皇后,也要顾及朱允炆的嫡长孙身份。朱允炆是朱标的嫡长子,新立皇后若生有其他子嫡,必然会削弱朱允炆未来的继承权力。

从维护王朝稳定的角度出发,朱元璋更倾向于避免后宫政争的祸患。前朝宋、元皇朝由于后宫权力斗争而几度动荡,皇室子嗣也曾屡见不鮮,朱元璋当然没有复制这一遗憾的历史。

综上所述,朱元璋不愿再立新任皇后,除了对马皇后至死不渝的思念外,更多是出于现实的权衡。他希望统一大业得以持续延续,而非被后宫的是是非非所阻碍。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理应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生母不在身边的太子和嫡长孙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在位时便有意培养朱标继承大统。但朱标母系地位一直存在缺陷。他的生母张氏早逝,且在朱元璋当政期间一度被革去皇后之位。这使朱标缺乏母系的庇佑,在继位之路上难免面临重重阻力。

其实朱元璋当年为何要革去张氏皇后之位,史书并无明确的记载。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张氏曾生下一子夭折,朱元璋疑心重重。也有说法指张氏性格孤高刚愎,难以掌控后宫。总之,朱元璋对张氏似乎存有诸多不满。

后来虽然朱元璋将长子朱标任命为太子,但朱元璋仍然对朱标存有戒心。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标竟与生母亲属私通勾结。朱元璋知晓后大为震怒,遂将那位侄女发配边远,朱标则遭到重罚示众。此事足以说明朱标并非朱元璋的确切嫡传。

朱标虽然是太子,但其母系地位存疑。因此朱元璋推举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嫡长孙,以期其未来能够顺利继承王位。但朱允炆的生母赵氏出身微贱,同样难以获得皇族的充分认同。

有趣的是,朱元璋对两个儿媳妇的评价截然不同。他称赞朱允炆的生母赵氏为"贤德之妇",却讽刺朱标妻子马氏为"善妖言惑主"。可见朱元璋偏袒嫡长孙朱允炆一系。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此外,朱允炆本人为人谦逊有德,朱元璋对其十分器重。据载朱允炆自小就知书达理,朱元璋于是经常传召朱允炆侍疾问话。在临终前朱元璋更是嘱咐朱允炆"谨守纲常,勿使已乱"。可见朱允炆要顺利继位,仍需朱元璋的亲自运作。

面对储君母系存疑的困境,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来确保朱允炆的权力继承。首先是废黜朱标,削去太子之位,转而拥护朱允炆为储君。其次是封太子妃赵氏为皇太后,凸显其母系地位。最后更是将朱允炆的三个儿子先行册封为郡王,以防后患。

朱元璋如此维护朱允炆权力,旨在确保明朝开国之基能获得最大的延续。而不重新立新皇后,也正是为了避免产生新的母系权力对抗。可见朱元璋在这一切布局中,都是出于维护王朝统一的大局考量。

老朱情怀:马皇后功德无量

尽管政治现实迫使朱元璋未能重新立储,但对于马皇后的追思和怀念却从未止步。在朱元璋的眼中,马皇后是功德无量的贤内助。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登基成为开国皇帝。在此之前,马皇后就已经行有济世之举。据史载,当年朱元璋攻打镇江时,马皇后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下阵救助伤员。她所做的草席子被称为"马皇后席",足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另一件令朱元璋记忆犹新的事迹,是马皇后亲自操办大规模的缝织活动。那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吴地时期,马皇后慨然主张后宫上下齐心缝制军装,以解燃眉之急。在马皇后的号召下,宫中妃嫔们日夜操劳,短短几个月便缝制出上万件军装军鞋,解决了军需之忧。

此外,马皇后更是一位仁慈善良的慈善家。洪武十年(1377年),湖广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马皇后闻讯后即刻发出赈济金银,救助了无数灾民。后来朱元璋下旨建造江陵永济仓,正是受到了马皇后的影响。

除了行有济世善举,马皇后与朱元璋携手并肩,共同立下了开国的功勋。据史载,马皇后曾在激战中亲临沙场勘察形势,并时刻陪伴左右,劝勉朱元璋"勿生二心"。正是有了马皇后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稳扎稳打,一步步夺取中原。

更令人动容的是,马皇后时常为军中将士的生计操心。在马皇后的主持下,内廷不仅负责缝制军装军鞋,更是为将士们打理生活起居。这种体恤下情的举措,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而在朱元璋最为艰难的濠州之围时,马皇后更是毅然决然跟随左右。当时郭子兴的军队力量渐渐削弱,朱元璋不得不独自一人另起炉灶。马皇后当时怀有身孕,朱元璋劝其暂且留下,马皇后却坚决要跟随丈夫同甘共苦。正是有了马皇后的这番决心,朱元璋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开拓新的征程。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对她的功德永志难忘。他一方面命人撰文记载马皇后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亲自主持了一系列隆重的送终仪式。更令人动容的是,朱元璋将马皇后生前使用的器物精心保存,并定期焚香祭祀。

其中最为珍视的,当属那顶马皇后亲手缝制的斗笠。这是朱元璋当年出家时留下的最后一件遗物,也是马皇后与朱元璋携手奋斗时的思念之物。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便将这顶斗笠置于龙椅之侧,以资纪念。

另外,朱元璋更是命人特意编撰了《马皇后实录》一书,详细记载了马皇后的一生德行和事迹。在书序里,朱元璋写道:"予幼穷诚孤,由皇后之力,始得扶植。"足见马皇后对朱元璋来说,不仅是知心爱人,更是开疆拓土的重要功臣。正是有了马皇后的鼎力相助,朱元璋才能最终披金戴紫,一统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