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作者:陳詞a

這句殘酷的話語背後,隐藏着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場場農民起義如同滾滾怒濤,沖擊着統治者的權威。徐壽輝作為南方紅巾軍的領袖,本應是推動這場變革的英雄,卻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他是被奉為"彌勒佛轉世"的救世主,還是被利用的棋子?陳友諒這個曾經忠心耿耿的手下,又是出于何種原因對徐壽輝行刺?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是誰最終笑到了最後?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亂世英雄徐壽輝的崛起

天順元年(1328年),元代王朝統治已經腐朽不堪。江南一帶,賦稅徵派沉重,加之官員A錢腐化,民不聊生。在這沉重的壓迫之下,群衆的不滿情緒在漸漸蓄積。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危機時刻,往往也就是英雄誕生的時刻。這一年,一位名叫彭瑩玉的僧人在江南一帶開始傳播明教。彭瑩玉宣稱自己受到了彌勒佛的訓示,要在人世拯救蒼生,推翻統治階級。他的話語如同燃遍了整個江南的野火,許多被壓迫的農民紛紛加入了他的行列。

彭瑩玉是個精明能幹之人,他很快意識到,要真正團結起這些農民大軍,單靠言語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一個象征性的上司人物,來統一大家的信仰和行動。于是,彭瑩玉在江西一帶找到了一個布行販子徐壽輝,由于徐壽輝長相英武,為人謙遜,深得百姓愛戴,彭瑩玉便決定由徐壽輝來扮演這個上司人物的角色。

徐壽輝本是個商人,對于統帥大軍全然沒有經驗。但彭瑩玉巧妙地利用了徐在民間的威信,聲稱徐乃是彌勒佛的轉世,來拯救蒼生。彭瑩玉親自為徐壽輝戴上彌勒佛的法衣,讓他成為明教的領袖人物。

有了"彌勒佛轉世"這個法衣加身,徐壽輝在百姓心中便擁有了極高的權威和威嚴。一時之間,數以萬計的農民們紛紛響應号召,加入了徐壽輝麾下的紅巾軍。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起初,紅巾軍的作戰能力并不強,常常在與元朝官軍的作戰中節節失利。彭瑩玉為了增強士氣,便傳播了一種迷信:隻要在身上畫一個法符,就可以在戰場上刀槍不入。許多單純的農民深信不疑,在戰場上英勇無比,這也讓紅巾軍逐漸積累了不少戰鬥經驗。

天順七年(1334年),紅巾軍攻破湖廣等地,徐壽輝在浠水建立了"天完"王朝,并被加封為皇帝。在徐壽輝麾下,彭瑩玉、倪文俊等人掌管軍政大權。統治階層的分化和沖突由此開始暴露。

陳友諒的陰謀與背叛

陳友諒乃出身貧寒,從小便遭人欺淩。然而,他自幼智力過人,勤奮好學,曾在縣衙任文書。雖身居微末,卻懷攬天下大志。一位算命先生路過其家,見陳氏祖墳風水寶地,斷言陳家必有大富大貴之人出。陳友諒聞言,志向更為堅定。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天順八年(1335年),陳友諒偶遇徐壽輝麾下将領,抱佛足被收為紅巾軍。陳友諒勇猛多智,很快在軍中展露頭角,受到倪文俊的賞識,被任命為黃州守将。

倪文俊乃巧佞小人,視陳友諒為心腹,實則存有異心。他暗中密謀奪權,圖為次子做主,謀篡天完大位。然而,倪文俊狡計早已為陳友諒洞悉。

倪文俊攜全家親信投靠陳友諒,求其庇佑。陳友諒佯作恭順,待以厚禮。待倪文俊全家安頓下來,陳友諒乃命人将他們一網打盡,盡數誅戮,并将倪文俊人頭獻于徐壽輝,以示忠心。

此舉一出,陳友諒威望陡增,被任命為宰相,掌管朝政軍權。從此,他積重難返,步步為計,密謀篡位。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陳友諒先是裁減軍饷,使将士流離失所。繼而密令親信征發重賦,剝削百姓,以資軍需。又暗中揚言徐壽輝乃假冒僞君,殃及無辜,生靈塗炭。

徐壽輝對陳友諒一向信賴有加,對其種種舉動視而不見。直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陳友諒乘徐壽輝在外征讨之際,突然擁兵直撲天完都城。

守城将士雖勇猛抗拒,卻終究抵擋不住陳友諒衆多親信之圍攻。城池很快被攻陷,徐壽輝倉皇而逃。陳友諒乃命人縱火焚燒寺院,诓騙徐壽輝前來救火。

徐壽輝一見火勢兇猛,急忙趕到,不料适中陳友諒詭計。陳友諒早已伏兵在寺院中,一見徐壽輝到來,立即包圍圈捕。徐壽輝無路可走,隻得伏地求饒,哀号大叫。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兵臨城下的驚心動魄一幕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冬,陳友諒兵臨天完都城黃州。守城将士固若金湯,拒不投降。攻城戰事膠着難解。

陳友諒乃施計謀,欲诓徐壽輝出城。他命親信偷運數車幹柴,将黃州城内一座佛寺掘空,暗藏陳氏心腹親兵數百。又設伏兵把守城門,密令手下放矢縱火,以火攻之。

一夜之間,黑煙滾滾,熊熊燃燒,照亮了整個黃州的夜空。徐壽輝正在禦帳小憩,見此景象大驚,急忙披挂上馬,命從衛護駕前往救火。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徐壽輝一行人趕到佛寺時,隻見寺内火光沖天,焰舌高達數丈,寺僧疲于奔命,驚慌失措。徐壽輝見狀大喜,命從衛鼓動大鐘,呼叫附近群眾前來救火。一時間,香案熏煙四起,鐘聲不絕于耳。

時值冬季,天寒地凍,徐壽輝為趕在火勢蔓延前撲救,命從衛入寺搬運水缸。隻聽"咣當"一聲巨響,寺内突然沖出數十名持戈持戟的陳氏親兵,直撲徐壽輝營帳!"壽輝賊子,今日不殺爾而退!"陳軍怒吼,寨前寨後,箭雨如注,把守營帳的衛隊無一幸免。

徐壽輝大驚失色,亂作一團。他見寺内兵将源源不斷地湧出,心知大事去矣。隻得倉皇下馬,伏地求饒:"友諒兄弟,休要傷人,有何冤枉,不如明算。"

陳兵視若無睹,簇擁而上,紛紛加以踢打。徐壽輝當場被扯下龍袍,雙手反綁于身。陳友諒乃沉着臉,緩步上前,冷冷斥道:"徐壽輝,你這僞君,枭雄亂主,罪無可赦!今日就是你死期!"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徐壽輝聽聞大叫:"友諒兄弟,小弟之罪該當萬死!但你我情同手足,何至于此啊?!"陳友諒冷笑不語。

陳友諒新朝的短暫統治

陳友諒雖然奪取了天下,卻并未善自收縮。他狂妄自大,加之暴戾殘忍,很快就令舊部離心離德。

陳友諒一誅徐壽輝,遂自行登基,國号"大漢",年号"永平"。他廣施赦令,招撫流民,以求民心。然而,對舊日紅巾軍黨羽則橫加壓迫,大肆屠戮。曾經追随徐壽輝的将士,無不噤若寒蟬,生怕陳氏殺人誅戮。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農民起義原本懷攬天下,救民于水火之中。但陳友諒執政後,仍不遺餘力地剝削百姓。他命人勒征苛捐,遠甚元朝舊制。一時之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者遍地皆是。

更有甚者,陳友諒竟下令在皖南蘇州附近,剿殺流民數萬,以解決糧食短缺之困。這等暴行,引起民怨沸騰,嘩然而起。

不僅如此,陳友諒為鞏固統治地位,還大興文字獄,誣陷好人,橫加殺戮。他懷疑朝中有人另立王儲,遂逮捕大臣顧廷珍、錢珦等數十人,夷其三族。

陳友諒雖号令天下,卻根基不穩。随着暴政日甚,江浙一帶的流民不斷離心離德,前來抗争者絡繹不絕。其中為首者,乃明朝開國皇祖朱元璋。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朱元璋原本徐壽輝紅巾軍虎騎将領,英勇善戰。及陳友諒造反,他以兵力太過單薄而暫時遲疑。後得知陳氏大肆虐民,遂義無反顧,擁兵反擊。

朱元璋所部精銳,習于打家劫舍,雖初起無名,很快卻聲威大振。時人有詩贊曰:"一身都尉蹶虎手,平生好事未曾休。朱元璋乃血灌木傑,白茆鹽滷二錢愁。"

陳友諒聞訊大驚,急派大将趙師律讨伐朱元璋。然趙師律終為朱元璋所擒,獻印納降。朱元璋得此良将,兵力大增,氣焰尤甚。

朱元璋反擊陳友諒終建大明基業

朱元璋初為陳友諒所部,後見其暴虐無度,義憤填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在常熟揭竿而起,擁兵十餘萬,直搗黃州。

當時陳氏政權已日漸式微,朝野離心離德,江浙一帶谷賤傷農,流民四起。朱元璋麾下虎騎善戰,勇猛過人,星夜兼程,行于撫甯、宜興、吳縣等處,四下招兵買馬。陳氏聞之大驚,急遣趙師律等七十餘員大将讨伐。

皇帝徐壽輝臨死前大哭求饒,陳友諒陰冷一笑:你活不過今天了

趙師律軍馬未及半途,便遭朱元璋大軍突襲。朱元璋親率精騎五千,放火攻城,勢如瘋虎。趙師律無力回天,終為朱元璋生擒,獻城投降。趙氏部将胡壽昌等,亦紛紛效尤。朱元璋獲趙師律而大喜,即命封為武定伯,使鎮守江陰。自此,朱元璋聲威大振,兵多将廣。

陳友諒自知大勢去矣,乃心懷懼怖。他先是命人大修城池,固守黃州。繼而遣使往返于流民之地,極力安撫,以求苟延殘喘。可朱元璋兵銳如虎,所向披靡。陳氏無路可逃,隻得親率大軍遠征,直搗建康。

然陳氏軍馬遠征勞頓,道路遙遠。朱元璋乃分兵兩路,自一路急襲黃州,另令張福臨、常遇春二大将鎮壓陳軍。

陳友諒大軍未及建康,已遭幹戈相見,兩路夾擊。陳氏将士陣腳大亂,接連喪師。陳友諒無計可施,隻得遣親将陳士英率軍禦之。

陳士英乃陳氏心腹,勇猛過人,曾為朱元璋所賞識。然未料朱元璋反間計高,先遣人去勾陸士英投靠。陸士英受收買心懷二意,朱元璋遂乘機牽制陳友諒。

結尾

陸士英臨陣翻然,竟率衆軍将投降于朱元璋麾下。陳友諒聞訊震怒,正欲親征,适遭朱元璋大軍包抄,終為所擒。朱元璋怒斥:"你這匹夫,負我厚望,篡奪王位,罪無可赦!"陳友諒大叫求饒,被鎖于囚車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