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每日電訊報》記者 劉偉、項志強、陳轶凡、雷嘉興

"我們是廣西青年學生軍,我們是一群鐵拳戰士,在偉大的時代擔負着偉大的使命......"

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誕生于1937年,一群喜怒無常的年輕人向親人告别,唱這首歌走向抗日戰場。

80多年後,至今還活着的廣西學生軍戰士已經不多了。90多歲的甘麗坤患上了嚴重的老年病,甚至不記得自己的親人,但隻要唱出這首軍歌,她看起來情緒化、情緒化,能準确地哼唱出歌曲的旋律。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軍漫畫團成員與他們的海報(檔案圖檔)。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贖運動在全國各地興盛,大批軍民投入抗日戰場。

在廣西的抗日隊中,有一支專門隊伍——有的是高中生,有的是失職的失學社會青年,有的是辭職的教師和機構從業人員,有的是千裡回國的海外華人......雖然他們的背景不同,但他們都卷入了抗日救贖的洪流,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廣西學生軍。

從1936年到1941年,廣西組織了三次學生軍。1936年6月,廣西組建了第一支學生軍,從事反日救國宣傳。

1937年10月,全國抗日戰争形勢已經形成,廣西派兵到抗日戰争前線,第二次組織學生軍,随軍做宣傳動員群衆的工作。今年的學生大軍轉向了鄂、铢、燕的前線,許多人後來加入了共産黨組織、新四軍。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大軍在桂林街頭與親友告别(檔案圖檔)。

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地,戰争即将來臨廣西。廣西組建了第三學生軍,人數4000餘人,到東南和南部的桂縣,群衆宣傳組織,與軍隊一起作戰。這是人數最多、時間最長、活動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學生大軍。

現年97歲的甘宗榮是廣西第3學生軍的一員。帥氣的臉上帶着害羞的笑容,一雙大眼睛非常亮眼——甘宗榮至今仍珍藏着那一年學生軍人的照片。當時,她隻有13歲,而大眼睛是她的哥哥,姐姐和學生軍教官給她起的綽号。

1938年秋天,日本侵略者轟炸了甘宗榮的家鄉廣西龍州縣,一枚炸彈炸毀了她的家。"我寡居的母親,以及我懷孕的妹妹和我,無處可住,靠着破碎的牆壁。甘宗榮回憶說,每天躲避日軍飛機,沒有辦法閱讀。

不久,該報刊登了《廣西學生軍征兵通知》,任務包括歌唱、演戲和動員群衆、反日宣傳等。甘宗榮的龍州中學鼓勵學生參軍,當時有8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

廣西學生軍是應征入學年滿16~24歲的年輕人,甘宗榮年齡達不到,但像她一樣會唱歌跳舞的小女孩是做宣傳工作的好種子,是以她被學校錄取,成為當時學生軍中最年輕的軍人之一。

國家困難,如甘宗榮熱情報名就不在少數。廣西學生大軍中,有家庭兄弟姐妹一起報名,有新婚複考,也有隐蔽從父母秘密參軍,盤古就是其中之一。

盤古,生于1925年,卒于2012年。"當我登上一艘滿載學生部隊的木船離開家鄉的碼頭時,我突然聽到碼頭上的聲音,我回頭一看,是我的父親,他已經和我的家人簽約了,"他在一張紙條中寫道。他從近百裡外的邊境村子裡來,手裡拿着一個袋子,手裡拿着我的小名字......"他手裡拿着我的小名字......"

盤古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對學生軍上"4000個兄弟姐妹,沒有孤獨,沒有不可逾越的困難"。他深情地寫道:"是祖國的愛把我們凝聚在一起,是民族的命運把我們聯系在一起,愛家庭、愛家已經發展成為愛的集體,愛的戰友。"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軍正在為群衆做宣傳工作(檔案圖檔)。

一群鐵匠,一群被火洗禮的人

廣西學生軍所承擔的任務主要概括為三個字:"号召"(宣傳)、"包"(組織)、"打"(打)。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館藏有一枚獨特的學生軍徽,一支握着筆和一槍握緊的大拳頭,既展現了廣西學生軍的特殊性,同時又兼具政治和軍事雙重任務。

文字宣傳、演講、戲劇、歌曲、藝術...各地,廣西學生軍将反日思想以各種形式傳播到田野、街道和小巷,揭露和指責群衆的暴行,揭露和揭露戰區人民遭受的災難和苦難,宣傳民族軍民抵抗運動的英勇事迹, 以激發人民群衆對抗日救贖和保衛國家的熱情。

"我的同胞們聽我說,我們的東部鄰居有一個小東海,幾十年來訓練繁忙,到中國死了!"每一首歌的宣傳,甘宗榮總是唱出這樣幾句話,吸引人們的目光,然後唱出熟悉的《松花江》。

"每次我唱'爸爸,爸爸,我什麼時候可以聚在一起',街道和舞台下一定在哭泣,難民和流亡的年輕學生都在大聲哭泣。甘先生回憶說,當時人群很生氣,大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他們以群衆接受抗日戰争教育、願意接近廣西學生軍為依據,組織群衆組建歌唱隊,教唱抗日歌曲,成立群衆俱樂部、救援室,還舉辦掃盲班、讀書班等,在學習中宣傳抗日救贖的真相。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軍在街頭豎起智語牌(檔案圖檔)。

中共南甯市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劉家璇說,廣西學生軍還在各地組織了抗日遊擊隊和強奸隊,訓練群衆軍事技能,講授簡壁清業、偵察敵人、破壞交通等知識。

在盤古的手裡,他寫道:"苦澀和疲憊是司空見慣的,睡在路邊是一種特别的享受,星空是我們的向導,月亮是自然的舞台之光,門闆稻草是高檔的被褥,溪塘是洗去疲勞的澡堂......這是愛國戰士的樂觀主義。"

1939年冬,日軍侵略軍進攻圭南,圭南戰争爆發。廣西學生軍的任務從宣傳到群衆起步,再到前後支援、參戰、後敵工作。他們晝夜不停地在前線和農村之間工作,幫助轉移老人、病者、殘障人士,動員群衆埋藏食物、運送傷員。晚上要值班出門,發現情況馬上叫醒大家,準備戰鬥。

甘宗榮清楚地記得,1939年12月30日,她的任務是唱日本歌曲,并建議日本士兵放下歌曲。在前線,上尉帶來了挂在甘宗榮腰上的兩枚手榴彈,反複告訴她:"在路上,小心,以防遇到日本惡魔,你扔給他們的第一枚手榴彈,如果魔鬼想抓住你,第二枚手榴彈是你送給自己的。"

陣地對面是一座黑暗的、正在下沉的山,日軍的炮火繼續開火。面對槍聲的傾盆大雨,甘宗榮出人意料地冷靜了下來,她和戰友們在号角上唱着反戰歌曲。突然,日軍的槍聲從濃密而稀薄,然後停止了一段時間的射擊,甘宗榮和同志們都非常興奮。

軍隊和人民與敵人一起,清除了昆侖所有剩餘的敵人。不幸的是,12名廣西學生軍士兵在前線死亡。

"人們說學生軍有能力,多才多藝。我們稱自己為鐵戰鬥小組,這個小組已經接受了火的洗禮。盤古在他手寫的筆記中總結道。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軍街頭宣傳(檔案圖檔)。

他們從未被遺忘

1940年5月14日,《大公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貴南戰争學生軍》的文章,内容為:"廣西學生軍是廣西戰場上最重要的成員,無論是在前線、後方、敵占區兩側、四方遊擊隊地區,都有自己的足迹。他們被稱為"士兵之王","用他們的智慧向士兵灌輸愛國愛國愛國的理念"。

劉家璇說,廣西學生軍雖然存在已久,但在抗日戰争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廣西革命事業産生了深遠影響,在廣西青年運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廣西學生軍中的許多共産黨員和進步青年後來在解放戰争和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政治和軍事人才,包括原華僑聯合會主席莊彥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原主席魏春軍。

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廣西盟學校原副校長龍潤忠等專家說,廣西學生軍第三軍有100多名共産黨員,其中許多人是基層手指兵,在弘揚抗日思想、動員群衆、增強黨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西學生軍的曆史從未被遺忘。龍潤忠介紹,20世紀80年代,廣西盟校設立了青少年體育史研究室,研究廣西學生軍史是課題之一。"我和有關從業人員通過對廣西學生軍士兵及其後代的采訪,收集了照片、回憶錄、徽章、項圈等資料,并出版了一系列出版物,讓更多的人了解抗日戰争期間廣西學生軍的故事,弘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原廣西盟校青少年體育史研究室主任肖豔霞,研究廣西學生軍史已有13年。在廣西學生軍曆史上一步一步了解,學生軍士兵及其後代對她不僅是采訪的對象,也是家人、朋友的對象。

"幾乎我采訪過的每一個廣西學生軍士兵都告訴我,加入廣西學生軍的歲月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蕭豔霞說,每次她和他們一起聚會,她都會拍照紀念,"這些年來,看着人們慢慢聚在一起,我很難過。"

但與此同時,也激發了蕭炎霞延續廣西學生軍的故事。"通過我們的研究成果,讓子孫後代記住那段火、血雨交洗的歲月,記住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敵人,英勇犧牲的英國人,這是我們作為研究者最希望看到的。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廣西學生軍正在進行軍事訓練(檔案圖檔)。

在岷江北岸,青秀山南麓,綠松柏,數百級台階之上,廣西學生軍抗日烈士紀念碑高聳立。1986年,為紀念在抗日戰争中喪生的廣西學生兵,南甯市在青秀山重建了廣西學生軍抗日烈士紀念碑。

在距紀念碑不遠處,12位烈士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12棵常青樹象征着他們青翠多葉的樹木。旁邊是"廣西學生軍抗月曆史展廳",有大量的圖形和實物記錄。目前,它已成為年輕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潘古活着的時候,女兒潘小春每年都會跟着父親去青秀山做禮拜,現在父親走了,她依然保持着這個習慣。"我父親以前很少提到他參加過廣西學生軍。他死後,我開始接觸,了解這段曆史,了解學生軍最寶貴的資産是什麼。潘小春說,是一種國情。當國家陷入困境時,無論多大年紀,隻要有一股力量,就會為祖國服務。

潘小春一直記得父親的教誨:無論身處何位,隻有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有所作為。"這也是廣西學生軍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啟示。"潘小春說。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桂林廣西學生軍(檔案圖檔)。

近年來,退休後,潘小春四處奔波,聯系還活着的廣西學生軍士兵及其後代,把他們聚集在一起,組織成立廣西學生軍後裔"鐵群"藝術團,以文藝表演等方式宣傳廣西學生軍的愛國事迹。每次穿着學生軍的服裝站在舞台上,講述父親的經曆,唱着父親的民謠,潘小春總是興高采烈。

令潘小春高興的是,廣西學生軍的後代逐漸壯大,甚至第三代、第四代也加入進來,"我覺得他們會很開心,很自豪。"

在廣西盟校,"90後"老師姜曉輝也加入了廣西學生軍曆史研究,"每一代人都有一個長征,我們要牢記曆史,不忘初心,發揚廣西學生軍的愛國主義,擔負起我們青年新時代的使命。"

廣西學生軍:戰火中的青春之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