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每日电讯报》记者 刘伟、项志强、陈轶凡、雷嘉兴

"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一群铁拳战士,在伟大的时代担负着伟大的使命......"

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诞生于1937年,一群喜怒无常的年轻人向亲人告别,唱这首歌走向抗日战场。

80多年后,至今还活着的广西学生军战士已经不多了。90多岁的甘丽坤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病,甚至不记得自己的亲人,但只要唱出这首军歌,她看起来情绪化、情绪化,能准确地哼唱出歌曲的旋律。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军漫画团成员与他们的海报(档案图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赎运动在全国各地兴盛,大批军民投入抗日战场。

在广西的抗日队中,有一支专门队伍——有的是高中生,有的是失职的失学社会青年,有的是辞职的教师和机构工作人员,有的是千里回国的海外华人......虽然他们的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卷入了抗日救赎的洪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广西学生军。

从1936年到1941年,广西组织了三次学生军。1936年6月,广西组建了第一支学生军,从事反日救国宣传。

1937年10月,全国抗日战争形势已经形成,广西派兵到抗日战争前线,第二次组织学生军,随军做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今年的学生大军转向了鄂、铢、燕的前线,许多人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新四军。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大军在桂林街头与亲友告别(档案图片)。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地,战争即将来临广西。广西组建了第三学生军,人数4000余人,到东南和南部的桂县,群众宣传组织,与军队一起作战。这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活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学生大军。

现年97岁的甘宗荣是广西第3学生军的一员。帅气的脸上带着害羞的笑容,一双大眼睛非常亮眼——甘宗荣至今仍珍藏着那一年学生军人的照片。当时,她只有13岁,而大眼睛是她的哥哥,姐姐和学生军教官给她起的绰号。

1938年秋天,日本侵略者轰炸了甘宗荣的家乡广西龙州县,一枚炸弹炸毁了她的家。"我寡居的母亲,以及我怀孕的妹妹和我,无处可住,靠着破碎的墙壁。甘宗荣回忆说,每天躲避日军飞机,没有办法阅读。

不久,该报刊登了《广西学生军征兵通知》,任务包括歌唱、演戏和动员群众、反日宣传等。甘宗荣的龙州中学鼓励学生参军,当时有8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广西学生军是应征入学年满16~24岁的年轻人,甘宗荣年龄达不到,但像她一样会唱歌跳舞的小女孩是做宣传工作的好种子,所以她被学校录取,成为当时学生军中最年轻的军人之一。

国家困难,如甘宗荣热情报名就不在少数。广西学生大军中,有家庭兄弟姐妹一起报名,有新婚复考,也有隐蔽从父母秘密参军,盘古就是其中之一。

盘古,生于1925年,卒于2012年。"当我登上一艘满载学生部队的木船离开家乡的码头时,我突然听到码头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我的父亲,他已经和我的家人签约了,"他在一张纸条中写道。他从近百里外的边境村子里来,手里拿着一个袋子,手里拿着我的小名字......"他手里拿着我的小名字......"

盘古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对学生军上"4000个兄弟姐妹,没有孤独,没有不可逾越的困难"。他深情地写道:"是祖国的爱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是民族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爱家庭、爱家已经发展成为爱的集体,爱的战友。"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军正在为群众做宣传工作(档案图片)。

一群铁匠,一群被火洗礼的人

广西学生军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三个字:"号召"(宣传)、"包"(组织)、"打"(打)。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有一枚独特的学生军徽,一支握着笔和一枪握紧的大拳头,既体现了广西学生军的特殊性,同时又兼具政治和军事双重任务。

文字宣传、演讲、戏剧、歌曲、艺术...各地,广西学生军将反日思想以各种形式传播到田野、街道和小巷,揭露和指责群众的暴行,揭露和揭露战区人民遭受的灾难和苦难,宣传民族军民抵抗运动的英勇事迹, 以激发人民群众对抗日救赎和保卫国家的热情。

"我的同胞们听我说,我们的东部邻居有一个小东海,几十年来训练繁忙,到中国死了!"每一首歌的宣传,甘宗荣总是唱出这样几句话,吸引人们的目光,然后唱出熟悉的《松花江》。

"每次我唱'爸爸,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聚在一起',街道和舞台下一定在哭泣,难民和流亡的年轻学生都在大声哭泣。甘先生回忆说,当时人群很生气,大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他们以群众接受抗日战争教育、愿意接近广西学生军为依据,组织群众组建歌唱队,教唱抗日歌曲,成立群众俱乐部、救援室,还举办扫盲班、读书班等,在学习中宣传抗日救赎的真相。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军在街头竖起标语牌(档案图片)。

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刘家璇说,广西学生军还在各地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和强奸队,训练群众军事技能,讲授简壁清业、侦察敌人、破坏交通等知识。

在盘古的手里,他写道:"苦涩和疲惫是司空见惯的,睡在路边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星空是我们的向导,月亮是自然的舞台之光,门板稻草是高档的被褥,溪塘是洗去疲劳的澡堂......这是爱国战士的乐观主义。"

1939年冬,日军侵略军进攻圭南,圭南战争爆发。广西学生军的任务从宣传到群众起步,再到前后支援、参战、后敌工作。他们昼夜不停地在前线和农村之间工作,帮助转移老人、病者、残疾人,动员群众埋藏食物、运送伤员。晚上要值班出门,发现情况马上叫醒大家,准备战斗。

甘宗荣清楚地记得,1939年12月30日,她的任务是唱日本歌曲,并建议日本士兵放下歌曲。在前线,上尉带来了挂在甘宗荣腰上的两枚手榴弹,反复告诉她:"在路上,小心,以防遇到日本恶魔,你扔给他们的第一枚手榴弹,如果魔鬼想抓住你,第二枚手榴弹是你送给自己的。"

阵地对面是一座黑暗的、正在下沉的山,日军的炮火继续开火。面对枪声的倾盆大雨,甘宗荣出人意料地冷静了下来,她和战友们在号角上唱着反战歌曲。突然,日军的枪声从浓密而稀薄,然后停止了一段时间的射击,甘宗荣和同志们都非常兴奋。

军队和人民与敌人一起,清除了昆仑所有剩余的敌人。不幸的是,12名广西学生军士兵在前线死亡。

"人们说学生军有能力,多才多艺。我们称自己为铁战斗小组,这个小组已经接受了火的洗礼。盘古在他手写的笔记中总结道。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军街头宣传(档案图片)。

他们从未被遗忘

1940年5月14日,《大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贵南战争学生军》的文章,内容为:"广西学生军是广西战场上最重要的成员,无论是在前线、后方、敌占区两侧、四方游击队地区,都有自己的足迹。他们被称为"士兵之王","用他们的智慧向士兵灌输爱国爱国爱国的理念"。

刘家璇说,广西学生军虽然存在已久,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广西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广西青年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学生军中的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政治和军事人才,包括原华侨联合会主席庄彦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魏春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西盟学校原副校长龙润忠等专家说,广西学生军第三军有100多名共产党员,其中许多人是基层手指兵,在弘扬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增强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学生军的历史从未被遗忘。龙润忠介绍,20世纪80年代,广西盟校设立了青少年体育史研究室,研究广西学生军史是课题之一。"我和有关工作人员通过对广西学生军士兵及其后代的采访,收集了照片、回忆录、徽章、项圈等资料,并出版了一系列出版物,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广西学生军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原广西盟校青少年体育史研究室主任肖艳霞,研究广西学生军史已有13年。在广西学生军历史上一步一步了解,学生军士兵及其后代对她不仅是采访的对象,也是家人、朋友的对象。

"几乎我采访过的每一个广西学生军士兵都告诉我,加入广西学生军的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萧艳霞说,每次她和他们一起聚会,她都会拍照纪念,"这些年来,看着人们慢慢聚在一起,我很难过。"

但与此同时,也激发了萧炎霞延续广西学生军的故事。"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让子孙后代记住那段火、血雨交洗的岁月,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敌人,英勇牺牲的英国人,这是我们作为研究者最希望看到的。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广西学生军正在进行军事训练(档案图片)。

在岷江北岸,青秀山南麓,绿松柏,数百级台阶之上,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高耸立。1986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丧生的广西学生兵,南宁市在青秀山重建了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

在距纪念碑不远处,12位烈士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12棵常青树象征着他们青翠多叶的树木。旁边是"广西学生军抗日历史展厅",有大量的图形和实物记录。目前,它已成为年轻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潘古活着的时候,女儿潘小春每年都会跟着父亲去青秀山做礼拜,现在父亲走了,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父亲以前很少提到他参加过广西学生军。他死后,我开始接触,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学生军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潘小春说,是一种国情。当国家陷入困境时,无论多大年纪,只要有一股力量,就会为祖国服务。

潘小春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无论身处何位,只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这也是广西学生军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启示。"潘小春说。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桂林广西学生军(档案图片)。

近年来,退休后,潘小春四处奔波,联系还活着的广西学生军士兵及其后代,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组织成立广西学生军后裔"铁群"艺术团,以文艺表演等方式宣传广西学生军的爱国事迹。每次穿着学生军的服装站在舞台上,讲述父亲的经历,唱着父亲的民谣,潘小春总是兴高采烈。

令潘小春高兴的是,广西学生军的后代逐渐壮大,甚至第三代、第四代也加入进来,"我觉得他们会很开心,很自豪。"

在广西盟校,"90后"老师姜晓辉也加入了广西学生军历史研究,"每一代人都有一个长征,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发扬广西学生军的爱国主义,担负起我们青年新时代的使命。"

广西学生军: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