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武山國術的對外交流
武山國術源遠流長,崇文尚武底蘊深厚,縣境古代為源、羌部族活動地區,自秦漢、三國至唐、宋、明、清戰亂不斷,形成的縣民尚武之風世代傳承,武山人民以勤勞勇敢、崇文尚武而著稱,全縣習武蔚然成風。有洪拳、通備拳、硬氣功、太極拳等門類,常年習武人數達8萬多人,每年舉辦全縣武林之春國術表演大會。成立了縣、鄉(鎮)國術協會,組建國術隊65個,武山國術代表隊多年來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獎牌 300 多枚。深入開展“國術進校園”活動,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國術後備人才。同時,積極開展國術對外活動。
武山國術的對外交流方式主要是參加國際及全國舉辦的重要國術賽事活動。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經濟社會轉型,全民注重發展經濟,加之國外時尚體育文化強勢介入,傳統國術傳承出現嚴重危機,陷入發展瓶頸。為了搶救傳承發展瀕危的通備武學,武山通備武學傳承者張飛鵬、張飛虎兩位教授自覺擔負起振興通備武學重任,于2010年4月建立“蘭州通備武學發展研究會”,團結帶領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國内外建立多個教育訓練基地,在蘭州創辦“蘭州國術交流大會”品牌賽事,開展“送通備武學文化下鄉”“通備武學進校園”等活動;在網際網路上開設“通備武學明星工作室”,講授通備武學功法。這一系列舉措,大力普及了通備武學,使通備武學重新煥發出時代風采,形成引人注目的當代武學文化傳播現象,受到世界各國武學愛好者的高度關注。
為充分挖掘“通備武學”的文化品牌效應,蘭州通備武學發展研究會率先嘗試,于2012-2014年在蘭州蘭苑體育館、甘肅省委黨校連續舉辦了三屆國際國術交流大會;2016年,與金昌市人民政府合作,在世界鎳都、西部花城一-金昌市舉辦了第四屆中國金昌國際國術交流大會;2018年,在蘭州通備武學總壇舉辦了“文武中國世界行--蘭州站暨通備武學交流大會”。
五屆賽事參賽隊員累計超過5000餘人,涉及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瑞士、德國、日本、喀麥隆、紐西蘭、馬來西亞、高棉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集國術比賽、文化論壇、旅遊拓展、書畫交流、産業融合于一體的五屆國際大會,成為中國西北地區極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一項國際性精品國術賽事,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體育賽事,成為宣傳蘭州、推介蘭州、擴大蘭州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一張靓麗的文化名片。五屆國際國内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推動了通備武學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而且探索出一個由政府主導、協會承辦、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辦賽模式,為甘肅省開展各類國術賽事樹立了成功典範,在省内走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一條國術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之路。
蘭州通備武學發展研究會自成立以來,高度重視與國際國内國術文化界的學習借鑒,高頻次、快節奏地加強了通備武學國際間的交流互動合作。在五屆國際國術大會中,邀請國外有關國術機構人員近200人次來中國參加活動。2016年,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含亮應俄羅斯奧委會邀請,赴莫斯科、聖彼得堡、坦波夫等城市講授通備武學;研究會秘書長張飛虎教授應邀赴美國舊金山、華盛頓、洛杉矶、紐約等城市交流講學。俄羅斯國家空手道教練娜達莎女士、俄羅斯空手道世界冠軍阿列克先生先後到蘭州學習通備武學;2017 年,俄羅斯電視台《中國傳統文化》欄目組專程來中國,采訪研究會主要負責人,拍攝了 18期紀錄片《通備武學文化》,在俄羅斯播出後,受到了廣泛關注。
2018 年,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含亮應邀赴馬來西亞講授通備武學,與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國術界進行學習交流。同年8月,國際武道聯合會成立大會在西安舉行,研究會4名負責人同時當選國際武道聯盟關鍵職務,為通備武學“國際化、全球化、集約化、井噴式”發展遠播奠定了基礎。研究會與《文武中國》雜志社達成長期合作關系,正式成為《文武中國》雜志協辦機關,研究會會長、秘書長分别擔任該雜志副主編。在2016年金昌國際國術交流大會上,該雜志作為大會專刊,專題刊登通備武學主題文章50餘篇,大賽期間共發放1000 餘冊。2019年,雜志長篇刊載報告文學《一個中國武林百傑的通備強國夢》,将通備武學的身影和通備武學大家的風采又一次傳遞到了海峽兩岸。
2019年3一6月,中央電視台第九頻道《藏着的武林》欄目組專程來通備勝迹-武山縣馬力鎮、省會蘭州,采訪拍攝通備武學,力圖将通備武學全方位、立體式、多視角、生活化地展現于世人面前,讓觀衆一睹通備武學風采,真正了解一個理念先進、體系完整、訓練科學、辦法前沿且接地氣的文化武學流派。2020年2月27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的《中國影像方志》第409 集甘肅武山篇,其中《傳承記》專題報道和講述了研究會在傳承、創新、發展、遠播通備武學方面的一些亮點和事迹。2022年2月15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天水師範學院講師、武山籍姑娘張含亮登上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元宵晚會,領銜表演國術《骁》,有力有效地推廣、宣傳了通備武學,也宣傳了武山國術。
武山國術家馬俊祥從2003年至2011年,在湖南、浙江、北京、福建、廣西、廣東、澳門、陝西等地組織策劃了中國國術華夏武狀元争霸賽、華夏國術散打王争霸賽、婁底國際國術論壇研讨會、東亞國術交流大會、華夏武壇風雲榜、澳門國際國術精英賽、全國國術跆拳道交流大會、湖南國術節等;參與組織了中日國術交流大會、香港國際國術比賽、新加坡國際國術邀請賽、廣東電視台《文武中國》欄目等(有法國、英國、意大利、加蓬、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4000 餘人次參加,觀衆達5萬人次以上。
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廣東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國體育報》《湖南廣播電視報》、人民網、搜狐網、新浪網、博武國際網、中國國術網、《人物周刊》《中國财富論壇》《澳門商報》《中華國術》《武魂》《搏擊》(《武當》等100餘家媒體報道了大賽盛況),為武山國術的對外宣傳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