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作者:國際金融報

近期,除普利制藥外,A股493家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均已釋出完畢。

從各家年報資訊來看,雖然2023年行業整體“黑天鵝”事件頻現,一級市場資金收緊,但行業整體表現依然向好,有284家藥企實作營收增長,390家藥企實作盈利,占比分别達57.6%、79.27%。

其中,創新藥和醫療器械企業表現亮眼,出海勢頭正盛;中藥闆塊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仍在探索穩成本、保供應之路;醫藥商業闆塊公司營收名列前茅,龍頭企業正積極探尋數智化增長曲線。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制圖:唐菁陽

中藥:原材料漲價下業績承壓

2023年中藥材漲價成為了行業焦點,中藥闆塊上市公司的利潤也随之引發擔憂。2023年年報資料顯示,中藥闆塊中73家上市公司中有60家實作盈利,總體可觀。但從歸母淨利潤變化幅度來看,僅有30家實作增長,中藥材漲價依然對部分藥企的業績産生影響。

九芝堂在年報中提到,本期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較上年同期下降78.23%,主要系本期應收賬款增加、原材料庫存儲備增加及價格上漲導緻采購支出增加等原因所導緻。

天士力在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中提到,公司旗下産品芪參益氣滴丸所需原料藥材降香為野生品種,因貨源稀缺,行情持續上漲,藥材儲備将繼續按照滿足後兩年增長需求進行戰略儲備。

“在經曆了2023年下半年的回落後,2024年初至今,中藥材漲價潮逐漸呈現‘卷土重來’之勢。”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學教授鄧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據“中國·安國中藥材指數”資訊系統監測,2024年一季度,安國中藥材價格指數止跌回升,結束了自2023年10月以來的連續下跌态勢。其中,植物花類中藥材價格指數領漲,一季度整體上漲4.11%,辛夷花、西紅花和金蓮花等品種價格漲勢明顯。根莖類中藥材價格指數一季度收漲2.36%,其中,貓爪草、白術和白芍等藥材均可稱之為季度内“明星”品種,價格漲幅均在50%以上。

在鄧勇看來,2020年以來,多種中藥材呈現持續漲價态勢,或歸因于政策、市場等各種因素的推動。

“一是藥品監管日趨嚴格。《藥品管理法》第二次全面修訂後,對違法企業規定了更為嚴格的處罰措施,導緻企業不斷提升經營标準;二是中藥材産業鍊不合理的利益配置設定。中藥材産業鍊中的工業及終端環節的市場規模與營收水準遠高于種植端,工業企業為整個産業鍊的獲利主體和話語權掌握者;三是中藥材市場遊資湧入與中間商囤貨炒作;四是中藥材生産基礎薄弱易造成供需失衡。中藥材漲價的根源在于中藥材生産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低,盲目生産大上大下。”鄧勇表示。

對此,鄧勇建議,藥企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體系,通過簽訂長期采購合同、合作共赢的方式鎖定原材料價格。同時藥企也應加強産品研發,提高産品附加值,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優化生産流程和管理,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機關産品成本;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利用金融工具對沖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化藥:11家藥企研發投入超10億

化學制藥闆塊,複星醫藥、華東醫藥、人福醫藥分别以413.99億元、406.23億元、245.24億元的營收,成為去年營收前三的上市公司;另從營收增長幅度來看,亞虹醫藥(52604.25%)、邁威生物(361.03%)、首藥控股(186.18%)、艾力斯(155.14%)營收同比增長超100%。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制表:唐菁陽

還有117家化學制藥闆塊的上市公司在去年實作了盈利。其中,恒瑞醫藥去年歸母淨利潤達43.02億元,位居闆塊内第一;其次是華東醫藥(28.39億元)和新和成(27.04億元)。

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盈利的前提是高額的研發投入,去年近七成化藥闆塊中的企業提高了研發投入,恒瑞醫藥、複星醫藥、科倫藥業等11家藥企研發投入超10億元。

具體來看,恒瑞醫藥方面表示,公司去年創新成果持續獲批,驅動收入增長。2023年,恒瑞醫藥創新藥收入達106.37億元,雖然面臨外部環境變化、産品降價及準入難等因素影響,但仍實作了同比22.1%的增長。

據了解,2023年恒瑞醫藥共有3款1類創新藥(阿得貝利單抗、磷酸瑞格列汀、奧特康唑)、4款2類新藥(鹽酸右美托咪定鼻噴霧劑、醋酸阿比特龍納米晶、鹽酸伊立替康脂質體、恒格列淨二甲雙胍緩釋片)獲批上市。

華東醫藥受益于國内首款GLP-1藥物利拉魯肽獲批及醫美闆塊的快速增長,去年營收達406.24億元,同比增長7.71%;歸母淨利潤28.39億元,同比增長13.59%。其中,醫美闆塊營收創曆史最好水準,合計實作營收24.47億元,同比增長27.79%。

科倫藥業2023年在創新藥研發上共推進10餘條管線,其中覆寫TROP2、HER2、Nectin-4等ADC藥物領域中的熱門靶點。此外,公司2023年的打點滴業務實作銷售收入101.09億元,同比增長6.96%;抗生素中間體及原料藥實作營業收入48.43億元,同比增長23.78%。

醫藥商業:營收亮眼,毛利堪憂

對比2022年報資料,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2023年營收前兩位依然由上海醫藥和九州通占據。上海醫藥2023年營收2602.95億元,同比增長12.21%;九州通2023年營收1501.4億元,同比增長6.92%。

國藥一緻從第三跌落至第五,2023年營收754.77億元,同比微增2.77%;重藥控股闖入前三,2023年營收801.19億元,同比增長19.12%。

此外,華東醫藥在醫美闆塊的助力之下成功挺進營收前十;智飛生物雖面臨着HPV疫苗競争危機,但依然在2023年實作營收增長,且排名從去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7位。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Top10中有6家均屬于醫藥商業類上市公司,分别為上海醫藥、九州通、重藥控股、國藥一緻、南京醫藥,以及國藥股份。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制表:唐菁陽

事實上,自2018年兩票制施行以來,醫藥流通闆塊的業績增速就趨于穩定。《2022年中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報告》和《2023年中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2022年,醫療行業總體銷售規模分别為1.9萬億和2.1萬億,呈逐年增長态勢。

醫藥銷售市場佔有率巨大,但受制于集采、醫療反腐等因素,醫藥商業公司毛利率始終偏低。上述營收Top10中的上海醫藥、九州通、重藥控股、國藥一緻、南京醫藥,以及國藥股份,2023年歸母淨利潤分别僅為37.68億元、21.74億元、6.55億元、15.99億元、5.78億元、21.46億元,同超千億元的營收相形見绌。

這也倒逼着部分醫藥商業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如上海醫藥進軍毛利率較高的醫藥工業;九州通在新零售方面創立零售品牌“好藥師”。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該品牌直營及加盟藥店已達21192家;重藥控股自建醫藥電商“重藥雲商”平台,搭建線上營運團隊,實作業務數字化。

東吳證券表示,雖然去年第三季度受醫療反腐影響,醫藥流通闆塊整體業績略有下滑,預計反腐影響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逐漸出清,2024年有望重回高增長。且“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培育1—3家超五千億元、5—10家超千億元的大型數字化、綜合性藥品流通企業,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大型連鎖龍頭企業有望享受政策紅利。

醫療器械:從國産替代走向國際引領

在十幾年前,大陸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國外巨頭占據,但近年來随着國内醫療器械企業的崛起及相關政策的支援,國産替代速度日漸加快。

根據粵開證券報告,2019年至2023年7月,大陸醫療器械招投标采購中,打點滴資訊采集系統、康複訓練軟體、磁療裝置、醫用吊塔等111個中低端領域産品國産品牌占有率達到50%以上,基本實作國産替代;起搏器、X射線機、磁共振成像等68個中高端領域産品國産品牌占有率處于10%—50%區間,國産替代進入博弈期;醫用顯微鏡、X射線治療裝置等25個高端領域産品國産品牌占有率10%以下,是未來國産替代的攻堅賽道。

從2023年年報資料來看,A股124家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中有邁瑞醫療(349.32億元)、聯影醫療(114.11億元)、新華醫療(100.12億元)三家營收突破百億元;64家實作營收增長;107家實作盈利,盈利企業占比近九成。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制表:唐菁陽

從各家年報資料來看,目前國内醫療器械企業已經将目标由國内市場拓展到海外。其中,邁瑞醫療2023年境外營收達135.5億元,同比增長15.83%,占總營收近40%。邁瑞醫療表示,公司在境外約40個國家擁有子公司,産品銷售覆寫190多個國家及地區。

聯影醫療目前業務也已覆寫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等超65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度,公司境外營收達16.78億元,同比增長54.72%。

當然,近期也有歐盟拟對中國醫療器材采購啟動調查的不利消息傳出。不過,有國内醫療器械企業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該項調查距離落地仍有段時間,具體影響仍是未知,公司海外業務都在正常進行,沒有受到幹擾。

國内方面,2024年一季度,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下稱“方案”)的配套政策正在多省市出台。《方案》指出,加強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資訊化設施疊代更新,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端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目标到2027年,醫療等領域裝置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上述高管表示,《方案》的落地有望利好未來幾年醫療器械企業業績。

一季度超八成實作盈利

随着年報披露的結束,有490家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接續釋出了2024年一季報。整體來看,上海醫藥和九州通依然占據營收前兩位;另有智飛生物、華東醫藥、複星醫藥等11家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營收超百億元。

盈利方面,百利天恒今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50.05億元,位居第一。此次盈利額度直接彌補了公司過去3年虧損的11.62億元。

據了解,百利天恒業績的扭轉主要來自于同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BMS)的合作。根據協定,BMS将向百利天恒支付8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一系列的裡程碑付款,潛在總交易額最高達84億美元,這筆交易也重新整理中國創新藥出海首付款的最高紀錄。

不隻是百利天恒,今年一季度生物醫藥闆塊整體表現亮眼,共有404家藥企實作盈利,占比超八成。邁瑞醫療(31.6億元)和白雲山(19.58億元),歸母淨利潤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還有藥明康德、雲南白藥、上海醫藥等7家藥企歸母淨利潤超10億元。

藥械行業去年業績出爐,近八成企業盈利

制表:唐菁陽

另從細分闆塊來看,化學制藥、中藥、生物制品、醫藥商業、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六大闆塊盈利企業占比分别達81.41%、87.67%、70.9%、93.75%、87.1%、72%,整體表現可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