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色發展】助力農業可持續

作者:小康雜志社

  假設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機碳儲量每年增加4‰,則可以大大減少甚至抵消目前全球礦物燃料的碳排放。而這并非不可能,增加農業土壤碳儲量可以通過高品質的土地可持續管理和土壤有機質的增加來實作。

  作為世界農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大陸農田面積大,農業體量龐大。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31個省(區、市)糧食播種面積17.8億畝,2022年全年蔬菜播種面積約為3.4億畝,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97億畝,其中蘊含的農田土壤碳彙潛力巨大。國務院釋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确提出,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

【綠色發展】助力農業可持續

  圖源:《小康》雜志2024年5月上旬刊。攝影/甯穎

  然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道路上仍面臨着諸多挑戰。如何通過進一步優化新質生産力的布局來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如何加強農業生态環境保護,進而實作農業發展與生态保護的良性循環?如何推動農業産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整體競争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可持續農業發展已經成為大陸乃至全球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創新農業推動低碳發展

  糧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陸,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為了更有效地保護人類共同的栖息地,除了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農業技術也是開發中國家急需的技術。對此,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文簡稱綠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表示,“有了先進的農業技術,人們就沒有必要大規模地将原始森林或熱帶雨林轉化為農田,就可以有效地推動生态保護,同時滿足人民的糧食需求、生活需求。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積極努力探索。早在幾十年前,錢學森教授就提出:幹旱地區、荒漠地區将來可能會變成重要的糧食産區。如果與開發中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協作,支援農業技術的轉移,那将對人類解決糧食問題和氣候問題的協同增效發揮重大的作用。”

  為助力實作雙碳目标、促進可持續發展,2022年,綠會在減碳發展系列中建立了一個名為“低碳工坊”的新系列,來宣傳人們減碳的一些努力和嘗試,包括自行車修車鋪、生态農田、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等創新措施,盡量使用生态的自然的方法,進而實作降低碳排放,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建構低碳工坊,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減碳樣闆,通過技術、方式、做法上的改變,來有效地減少碳排放。作為綠色發展示範,低碳工坊鼓勵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同時,低碳工坊形成的碳減排,未來也将推動進入碳交易市場。

  今年3月,又一低碳工坊落地武漢。在理想狀态下,假設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機碳儲量每年增加4‰,則可以大大減少甚至抵消目前全球礦物燃料的碳排放,而增加農業土壤碳儲量可以通過高品質的土地可持續管理和土壤有機質的增加來實作。由此,武漢低碳工坊“千分之四低碳景觀農場”的建立,可謂是一次低碳減排多樣化路徑的探索與實踐。目前,農場已完成種植品種的選種與試種,在農場的低碳技術管理上,以全流程的低碳生産為切入點,采用符合低碳生産要求的堆肥方式,以及能過濾太陽光線的有利于蔬菜生長的覆膜,結合科學的管理周期和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固碳封碳能力,并通過定期檢測土壤品質和資料整理,形成低碳生産的成果報告,力争打造小流域低碳生态農業示範點。

  此外,武漢“千分之四低碳景觀農場”還将以景觀農業為特色,在自然農業景觀的基礎上,采用“景觀設計團隊+農科院技術專家+當地農民”三方協作模式,通過不同顔色、種類的蔬菜混種,打造“ 小、精、美” 的精緻農業,吸引旅遊觀光人群,建設低碳綠色農田科普教育基地。

  提升農田土壤碳彙功能

【綠色發展】助力農業可持續

  大問題 在國家“雙碳”戰略引領下,如何促進農業轉型更新和綠色高效發展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圖源:《小康》雜志2024年5月上旬刊。攝影/甯穎)

  根據中國科學院研究資料,大陸若将土壤農田有機質提高1%,相當于土壤從空氣中淨吸收CO₂306億噸。然而,長期的田間試驗研究表明,稭稈還田對農田土壤有機質增加作用有限,且存在滋生害蟲疾病和引發土壤酸化等問題,急需探索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快速提升技術方法。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盡管目前大陸已有利用生物質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術為農田固碳的農田土壤碳彙測算方法,但是目前該标準和技術還存在項目支援力度偏小、試點推廣面積有限、資料監測網絡不完善、與碳彙核算與交易等工作對接不夠等問題。對此,趙皖平建議,首先應加強在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快速提升方面的項目立項,促進技術大面積應用推廣。“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聯合立項,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該技術的農田固碳減排技術方案進行論證,并組織相關機關實施。”

  在國家“雙碳”戰略引領下,如何促進農業轉型更新和綠色高效發展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022年11月,綠會标準委員會編制了首個農田土壤碳彙測算的标準——《農田土壤固碳技術評價标準第1部分 當季》(以下簡稱為《标準》),同時綠會生态振興基金利用生态科技增加土壤有機營養,激活土壤微生物,豐富土壤生物多樣性,有效補充有機态中微量元素,能在一個種植季持續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3‰以上,實作健康土壤培育,同時提高土壤碳彙能力,降低碳排放,成為快速提升土壤碳彙功能的手段。快速持續的土壤有機質提升是全世界正在探索的碳中和方案,可以實作種植農作物和增加土壤有機質同步進行,适合中國國情。

  農業碳彙潛力巨大,但任重而道遠。由此,綠會生态振興基金建議,首先,加強在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快速提升方面的項目立項。促進該技術大面積的驗證應用,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聯合立項,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該技術的農田固碳減排技術方案進行論證,并組織相關機關實施。其次,建設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快速提升先行試驗區,促進項目的科學有序實施。由于農田土壤碳彙的多元性、季節差異性和區域差異性,建議在黑龍江、新疆、内蒙古、陝西、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海南等省區選擇代表性區域,在農田、設施大棚、果園等,建設多點、多作物的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快速提升先行試驗區20個,試驗區面積2000畝。再次,建立農田土壤碳循環資料監測網絡,科學評估農田土壤碳彙功能。建議在具備條件的先行試驗區建立農田土壤碳循環資料監測網絡,按照《标準》要求,通過大資料、雲計算、随機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形成土壤碳循環關鍵資料庫,建構基于新技術的區域農田土壤碳循環模型,科學評估農田土壤碳彙功能。最後,加強農田土壤碳彙科學核算與認證,促進農田土壤碳彙交易市場健康穩定發展。以先行試驗區為基礎,根據農田土壤碳循環模型,與碳彙認證機構進行對接,按照可核實、可重複、可複查的要求确定項目固碳減排量核算原則與流程、項目邊界、基準線識别、核算方法、監測等要求,以相關機構為實施主體,進行農田土壤碳彙項目的申報和實施,開展區域農田土壤碳彙科學核算與認證,與碳彙市場進行項目對接。

  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别是農業生産方面,天然降水難以滿足作物生長需求,農業生産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有資料顯示,幹旱與半幹旱地區農業灌溉用水量占到總用水量的85%以上。不難看出,農業用水量是用水的主要消耗,節水降耗的關鍵也是在農業。

  近些年,大陸在推進農業節水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相繼頒布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關于推行合同節水管理促進節水服務産業發展的意見》《“十三五”新增1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實施方案》等有利于節水灌溉農業的政策檔案。其中,國務院釋出的《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中提出,到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

  然而,大陸幹旱半幹旱地區農業用水中仍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灌溉效率低下的問題,不僅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而且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大陸幹旱半幹旱地區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建設受到小農經營管理模式、種植戶用水意識和習慣、運作管理機制及基層管理、水質處理成本等制約,同時存在政策導向不足、技術推廣不足、規劃管理不足等問題,導緻很多種植戶對節水優勢、技術等不甚了解。

  由此,綠會研究室建議,從政策、技術、管理等多方面,加大對幹旱半幹旱區節水灌溉農業建設,并全面調查具備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的農田分布,根據自壓條件、水質、種植作物種類等因素,确定各個地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建設推進難易程度、制約因素等,以及地理分布、面積等情況,和已實施高效節水灌溉農田的灌溉技術、用水量等資料。同時,定期将這些資料在各省或自治區相應的平台上公開,以便為公衆參與高效節水灌溉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種植戶排斥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投入,其原因可能有節水意識缺乏、掌握的種植技術有限、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不了解、對成本與效益認識不足等,為此,綠會建議,加強對當地種植戶的教育訓練,提升種植戶的節水意識、高效節水灌溉知識和意願等。小農小戶經濟是制約大陸節水灌溉農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綠會建議嘗試建設農田統一管理示範農田,實施種植結構、灌溉等的統一管理。通過示範引領作用,不斷突破農田分散帶來的制約。同時,還建議依托示範基地,加強對其他種植戶的宣傳教育訓練,以此來加快節水農業的建設,助力實作“到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的目标。

  來源:《小康》雜志2024年5月上旬刊

  作者:袁帥

  制作:李煦校對:李旭穎

  稽核:龔紫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