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其國民自信心的來源有很大差别。比如,20年前的中國人特别看重亞運會金牌數量,更看重奧運會的金牌排名。但是到了今天,中國人民對體育比賽已經從“愛國主義”激情轉向心态平和的欣賞。道理很簡單,現在的中國幾乎不需要再用體育比賽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你仔細觀察莫迪老仙上司下的印度,似乎與幾十年的中國非常相似:非常看重西方媒體對綜合國力的排名,也非常看待印度運動員的體育成績,想借此提升民族自豪感。然而,最近有一個噩耗從美國那邊傳來了,自認為與中國同樣強大的印度,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踢出了世界10大強國之列。
按美國出版物的最新排名:印度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12位,次于以色列、阿聯酋、沙特阿拉伯、日本、法國、南韓、英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如果說印度落後于中美俄,似乎是莫迪老仙能接受,但是說印度落後于德國、英國、韓、日本和法國,這本身就有着非常大的争議,更不要說落後于沙特、阿聯酋和以色列等中東國家了。
這就帶來一個疑問:作為一家權威媒體,《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憑什麼把印度人給踢出世界10大強國之列呢?
其實與評價标準有關,美國人的實力排名是基于5大特定屬性的“同等權重平均分數”,包括:“上司人”、“經濟影響力”、“政治影響”、“強大的國際聯盟”和“強大的軍隊”。這麼一說更讓很多印度人不服。
莫迪老仙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上司人嗎?印度不是南方國家的領袖嗎?印度不是擁有僅次于美中俄三國的軍事力量嗎?印度的GDP排名不是已經達到全球前幾名了嗎?
遺憾的是,美國人似乎在調戲印度,因為他們用了“同等權重平均分數”這個變量。印度排名拖後腿的是“經濟影響力”和強大的軍隊這兩項。印度被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議程之外,在未來幾十年将帶來深遠影響。也就是說,印度在“外交影響力”方面的較高得分,不足以彌補其拒絕加入該地區經濟組織的損失,而“經濟影響力”往往對一個國家的總體影響力産生更大的影響。
在2023 年,印度的文化影響力增幅為2.5分,在外交影響力提升了2.2分。但是經濟關系方面下降了3.2分,未來資源下降1分,經濟能力下降2.2分。另外,印度在國防網絡和軍事能力方面也下降了3.3分。
美媒分析,指出了印度的巨大潛力,評估印度未來在亞洲可能産生的影響力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是這種影響力是源于其龐大的規模,而這又意味着該國必須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大國。專門研究全球防務資訊的資料網站《全球火力》也認為,如果說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個亞洲大國真正全面崛起,那就是南韓。
這就帶來一個思考:印度是不是真正的強國呢?我們認為當然不是,美國人的評價還是客觀的。有證明印度不強的因素非常多:
一、印度政府沒有勇氣改革開放,這個國家就注定不可能發展出具有世界性競争力的企業和産業。
二、印度沒有經過一場真正的革命,整個國家并沒有現實真正的統一,地方分權和土地私有化,種姓制度等問題都将長遠影響國家的發展潛力。
三、印度沒有經過工業化,不能發展出強大國工業産業的國家,注定很難變成富國。
四、印度缺少現代化的國防工業,沒有真正強大的軍隊。
五、印度在關系未來經濟發展前景的重要科研和産業領域都沒有建樹,比如人工智能、電動汽車、晶片、綠色經濟産業等等都沒印度人什麼事。
六、印度崛起已經錯過了曆史契機,因為中國不會走西方的産業轉移之路,留給印度機會也不多。
總體而言,這次美國媒體不給莫迪老仙面子,将印度排除在十大強國之外,從本質上看就是降低規模所占的權重,但是很難說明印度的發展潛力問題。不管印度人接不接受,這恐怕就是未來幾十年印度必須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