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治通鑒》漢昭帝卷3——霍光等人封侯,頗有疑點

作者:半隐齋主人

通俗易懂說曆史

洞察人性陰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戰場,辦公室鬥争必讀

日拱一卒,每天進步一點點

《資治通鑒》漢昭帝卷3——霍光等人封侯,頗有疑點

前文說到昭帝初立,各股S HI力蠢蠢欲動,自古拳朸交接都是如此,再平穩也得搞出點動靜,我們連貫地看看西漢建國以來——

1、漢文帝上位偶然大于必然,那是經過平諸呂,一幫老北鼻在那杵着,貫穿文帝一生;

2、景帝上台的背景好些,畢竟很早就做了肽子,順理成章;

3、武帝上台,也是前後一頓折騰,窦太後甚至動了換馬的想法,武帝親娘舅田蚡甚至冒着巨大風險向諸侯王搖尾巴,留後路改換門庭;

4、昭帝上位, 比起上面幾位,局面不能算好,但也不算最差,唯一不同,昭帝自己年紀小,凡事得聽霍光的……但是,我們得相信武帝的眼光,他看上的人,大緻是不錯的,是以後世經常用伊霍代指想篡位的人,伊尹那個時代離得太遠不好說,但霍光肯定沒這個想法;

綜上,我們大緻可以了解為,封建社會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其在交接的時候最脆弱,是以長期以來被標明、并成為沖突宣洩的閘口——以往積壓的舊沖突,加上拳朸重新洗牌帶來的新沖突,包括上下層的,以及上層内部的,經過層層疊加、放大,必須有效釋放(以一定規模動蕩的方式),否則容易大爆炸!

“郎中韓義等數谏(劉)旦,旦刹(韓)義等凡十五人。會瓶侯(劉)成知(劉)澤等謀,以告隽不疑。八月,(隽)不疑收捕(劉)澤等以聞。天子(昭帝)遣大鴻胪丞治,連引燕王(劉旦)。有诏,以燕王至親,勿治;而(劉)澤等皆伏誅。遷隽不疑為京兆尹。——資治通鑒”

昭帝的哥哥燕王劉旦,決心幹大事,糾集好些人,緊鑼密鼓推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簇擁他踩油門,也有扮演刹車片的。

郎中韓義等人,谏,阻止的意思,多次勸阻劉旦,大王,該早潮了……不對,應該是,大王,冷靜、EASY,飯要一口口吃,步子忒大咔嚓容易扯到蛋……劉旦正在興頭上,被這一陣呱噪,腦袋嗡嗡的,哪來一幫傻逼胡說八道,敗興,阻礙我大事,刹了祭旗!

正在此時,瓶侯劉成得知燕王的計劃,趕緊告訴青州刺史隽不疑。老隽這人不是吃素的,轉過身立刻收捕劉澤等人,同時上報長安。昭帝,其實是霍光,派大鴻胪的副手下來核查,這事兒哪經得起查,很快追溯到燕王劉旦。

這造的什麼F,門都沒出呢,被堵在自己家裡了……昭帝下诏,燕王是伯父,不能刹,刹了不好看,勿治,放一刀;其他人不行,一個不能少,齊齊整整,送他們上路!

老隽,隽不疑,有功,更新為京兆尹——文言文裡的遷,是更新的意思;京,是高大的意思;兆,衆多的意思,所謂京兆,就是天子所居,地勢高大、人口衆多且富庶。

“(隽)不疑為京兆尹,吏民敬其威信。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辄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異于他時;或無所出,母怒,為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資治通鑒”

光大爺随即插了一段介紹隽不疑。

老隽怎麼起家的,大家記得嗎?之前武帝搞繡衣使者,到處拿人,暴勝之去渤海,老隽作為地方名人上門拜訪,二人促膝談心,老隽說了好些體己話,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老暴深然之,以至于相見恨晚,結為好基友,回去之後推薦老隽。

老隽不含糊,大鵬一日同風起,給點顔色就燦爛,一路就上來了,現在擔任京兆尹,這官相當于今天首都地區皲政壹把手,漢代京兆尹好些都成了名臣。任職期間,轄區的吏啊、民啊,都很認可老隽,覺着這人雖然也刹人,但講道理,不濫殺。

每次老隽下去巡視回來,老娘都會問,兒砸,你今天又平凡了多少Y假C案呀?又挽救了多少條鮮活滴生命哇?老隽要是說沒有,一個都沒有,老娘就很生氣,飯都不吃;要是說平了很多,挽救了很多,老娘就高興,多吃兩口。

是以,老隽做官有個原則,嚴而不殘,不故意搞人害人,公正地說,這真的能算好官了!

“九月,丙子,秺dù敬侯金日磾mì dī薨hōng。初,武帝病,有遺诏,封金日磾為秺dù侯,上官桀為安陽侯,霍光為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馬何羅等功封。日磾mì dī以帝(昭帝)少,不受封,(霍)光等亦不敢受。及日磾病困,(霍)光白封,日磾卧受印绶;一日薨。——資治通鑒”

這是-86年,九月二日,金日磾下線——武帝大約沒想到老金死得這麼早,老金這會兒應該五十歲上下,當時那個醫療條件肯定很簡陋,不能叫早死,但他這個身份,托孤的第二年就死了,必定會打破平衡帶來混亂。

這裡說之前武帝晚年遇到那次刺殺,就是馬何羅那次,記得吧,老金提前感應到,坐到武帝卧房外候着。史書上說,武帝留了個遺诏,獎勵那次救駕的幾個人,每人加個雞腿,給他們封侯,那事兒老金功勞最大,肯定首當其沖。

但老金認為昭帝年紀還小,不肯受封,他是首功,他不肯,霍光等人就更不敢接受了,于是這事兒就耽擱下來。現在老金快不行了,霍光趕緊跟昭帝說,有這麼這麼個事,當時大家矜持客氣,以為來日方長,沒想到轉眼老金就不行了,這是個大事,你看要不要特事特辦,否則不趕趟了。

昭帝小盆友尋思,問我是幾個意思?封不封還不是霍老哥你說的算嘛,于是給老金封侯,一天後下線。

插一段漢書的記載——

“時,衛尉王莽子男(王)忽侍中,揚語曰:“帝(武帝)崩,(王)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诏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霍)光聞之,切讓王莽,(王)莽鸩殺(王)忽。——漢書”

這裡的衛尉王莽,不是後來那個篡位的王莽,同名同姓而已。

衛尉王莽有個兒子叫作王忽,小王當時擔任侍中,就是在皇帝身邊幹活,他揚語,大放厥詞說到,武帝快不行的時候,我王忽作為侍中,天天守在身邊,哪有啥遺诏封這仨(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為侯的事情!群兒自相貴耳,分明是這仨自己想要一場富貴,互相竄通了,矯诏,演了這出戲而已!

霍光聽了很生氣,切讓王莽,嚴厲批評了王莽,你這兒子魔障了麼,這是想要一家一族齊齊整整嗎?老王一身冷汗,回頭就鸩殺(王)忽,用鸩酒毒殺王忽,放棄一個兒子,挽救全家,這個帳,老王算的過來!

這一段,漢書有記載,光大爺這裡,删掉了,我們互補着看。

“日磾mì dī兩子(金)賞、(金)建俱侍中,與帝(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賞為奉車,建驸馬都尉。及(金)賞嗣侯,佩兩绶,上(昭帝)謂霍(光)将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绶邪?”(霍光)對曰:“(金)賞自嗣父為侯耳。”上(昭帝)笑曰:“侯不在我與将軍乎?”對曰:“先帝之約,有功乃得封侯。”遂止。——資治通鑒”

金日磾有倆兒子,一個叫作金賞、一個名喚金建,這會兒都作為侍中伺候昭帝,這倆年紀與昭帝差不多,昭帝應該十歲左右,二金也就這個年紀,可能略大一點——小小年紀擔任侍中,我們反複說,侍中、仆射、郎官,這可是帝國高官的後備團,是以,投胎是門技術活!

二金雖然年紀不大,但官職不小,一個是奉車都尉(掌管皇帝所坐的正車)、一個為驸馬都尉(掌管副車,車隊其他車皆為副車),霍光輔政之前,擔任過奉車都尉。

老金下線,金賞繼承老爹的爵位成了侯爺,穿戴就與往日不同了,佩兩绶,佩戴兩種顔色的绶帶。昭帝看在眼裡,就跟霍光說,二金就不能同配兩绶麼?霍光解釋,金賞是繼承他老爹的爵位,大漢制度,侯爵才能兩绶。

昭帝小盆友樂了,歪歪嘴裡的奶嘴,侯不在我與将軍乎,金建是不是侯爵,還不是你我說的算麼……這尼瑪算個事嗎?

霍光很嚴肅地回複,大漢自有制度,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爵位乃國家公器,沒有功勞不能封侯!

昭帝看看霍光,繃着個臉,不象是開玩笑,于是作罷。是以,不得不說,武帝還是有點眼光的。

“閏(十)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行郡國,舉賢良,問民疾苦、冤、失職者。——資治通鑒”

派以前的廷尉,就是目前在坐冷闆凳的官員,這人叫王平,帶着幾個人,持節,代表中央、代表皇帝,巡視郡國,目的是,舉賢良,選拔人才,問民疾苦、冤、失職,通路民間疾苦,稽核冤屈、地方官失職等等。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看到沒,很早就成為慣例,之前武帝将帝國劃分為十三道刺史部,刺史這個職務,最早是監察官。

“春,正月,封大将軍光為博陸侯,左将軍桀為安陽侯。——資治通鑒”

這是-85年,正月中,霍光、上官桀二人封侯,上一年金日磾已經封侯。所謂非功不侯,這仨封侯的理由,上面說了,是武帝晚年那次救駕。

武帝當時為何不直接給他們封侯?半隐齋主人揣測——

首先,救駕這個事,配得上封侯,這是毋庸置疑的,自古功莫大于救駕,這是天大的功勞;

其次,武帝不封,或許是考慮讓兒子上台後封,将這份人情留給昭帝,讓小皇帝收攏人心,這是有可能的,以後的曆史我們會經常看到類似的雙簧,老皇帝快走的時候,故意按個罪名将重要大臣收監下獄,新老大上來後放出來,安撫重用;

再次,若如此,按道理,遺诏應該留給昭帝,而不是留給輔政大臣,甚至都不該有遺诏,武帝與昭帝父子密談交代一下即可,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聯系上下文,很明顯,遺诏是留給輔政大臣的。

是以,這事兒有個BUG,不怪那誰,王忽,揚言說沒啥遺诏雲雲……并且,我估計當時肯定不止王忽一人有此疑問。但話又說回來,這仨是頂級大臣,朝廷排位一二三,封個侯怎麼了?你就告訴我,能不能、配不配!

我們總結一下——

當時朝局,外有諸侯王暗中串聯,内有一部分大臣對拳朸配置設定不太滿意,好在有堯母門題字、周公負成王朝諸侯賜畫在前,這是昭帝、霍光合法性的根基,是以,反對勢力翻不起大浪。

盡管當時的長安城,不至于波濤詭谲,更不至于刹機四伏,但是,我們要有個意識,交接這種事,在位者主觀上都希望快速完成,但客觀上又得有個過程,二者不沖突,我們回看曆史,要有辯證思維,是以,這時候需要一些措施手段,加速、鞏固這個過程。

于是,有人站出來對霍光說,上司,首長,我有一計,如此這般,必可安定天下……

用古人智慧

武裝自己!

《資治通鑒》漢昭帝卷3——霍光等人封侯,頗有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