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作者:鐵道兵文化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劉彥照

我于1963年2月應征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新兵訓練結束後配置設定到第10師47團一營部通訊班工作。1965年12月調一營一連任二排長。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記得當時一連駐地在四川省德昌縣小高鎮芝麻地村的一個山坡下,時任連首長分别是:連長程風田、指導員朱秀文、副連長苌根莖、副指導員胡可榮。我報到後,連長和指導員分别給我介紹了一連和二排的情況,對今後開展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二排四個班長除一個是1962年入伍的老兵外,其他的三個班長和副排長都是和我一起入伍的,相對而言共同語言更多一些,有利于工作的開展,是以我到二排後很快就比較順利地打開了局面。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1966年、1967年正是成昆鐵路建設的高潮階段,我們一連主要承擔的是隧道開挖任務。在我的記憶裡,當時一連在成昆線上已打過三座隧道。那時隧洞内的施工條件比較艱苦,機械裝置少,打眼放炮、運送土石方等主要靠人工。在隧道施工由于受作業面的限制,全連實行三班倒施工,一個排為一個工班,24小時輪流作業。排長實際上就是工班長,負責組織洞内上下道坑、中層及邊牆開挖灌注等四個工作面施工任務,負責整個作業面的品質和安全工作。

隧道施工情況比較複雜:一是洞内施工作業面狹窄,風槍和風鎬發出的噪音非常大;加之空氣不流通,從風槍口噴出的碎石塵土彌漫洞中,霧氣蒙蒙。二是洞内開挖危險性大,稍不注意就會塌方。在開挖過程中,遇到的山體石質層面不同,遇有斷層危險性更大。加之放炮震動造成層面松動,塌方的事時有發生,稍不謹慎就可能産生預想不到的災難性後果。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記的一次我們排上夜班,快下班的時候我正要去上道坑檢查施工進度,剛到上道坑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整個隧道頓時一片漆黑,上道坑被堵的嚴嚴的一點也聽不到外面的動靜。這時共有十多個人被堵在有支撐的排架下,大家都比較緊張,我一邊讓大家不要慌張,一邊喊風槍手把風槍上皮管拔下來,以便于與洞外空氣流通。一會塌方停了,有活動空間的幾個人開始尋找能夠搬動的石塊,經過一番努力,一個叫李暢達的戰士搬開石塊突然發現亮光,接着幾個人巡視清理周圍危石,形成了一個小洞,我讓身材比較廋小的同志試着往外爬,經過約半個小時的努力,堵在上道坑的十多個人都爬出來了。下道坑堵的不嚴重,人也都出來了,我立即吹哨集合隊伍清點人數,一看50個人一個不少,隻有個别同志輕微擦傷,這時大家的心情都穩定下來了,我馬上派人回連裡報告,我和幾個班長留下來,讓副排長帶隊伍回駐地休息。記的是副連長帶幾個人來到工地,我把塌方的情況彙報後,由連裡組織人員進行了兩個工班的清理,很快又恢複了正常施工。過後想想真有點後怕,萬幸的是此次塌方不太嚴重,未造成嚴重後果。類似這樣的小塌方在隧道施工中經常遇到,有嚴重的就會造成人員傷亡。這也是鐵道兵的特殊性,常年奮戰在荒山野嶺中,真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長期風餐露宿在惡劣而危險的工作環境中,磨煉了一身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我在一連工作的兩年多時間中,也深深感受到一連不愧是一個先進的連隊,無論是在整個隊伍的管理還是完成各項任務上,在全營乃至全團都是名列前茅。

一是平時十分注重提升連隊的整體素質,重視幹部戰士的政治思想教育,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大力提倡“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

二是在連隊管理中,重視幹部戰士的紀律作風培養。無論任務多重都能堅持周一至周六出早操的制度,并做到隊伍整齊,歌聲嘹亮,展現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整體形象。

三是堅持以排為機關每天一小時的“天天讀”制度。學習毛主席著作,熟背《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和《紀念白求恩》“老三篇”文章,并做到活學活用。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感謝一連對我的教育培養,使我在兩年多的艱苦環境中得到了鍛煉和進步。

1968年1月,我被抽調到四川眉山市接新兵,新兵訓練結束後調團勤務連工作。離開連隊半個多世紀了,至今還懷念我曾經工作過的一連。

一連故事:我在一連工作的回憶 作者/劉彥照 美篇制作/袁武學

作者:劉彥照,1963年從甘肅蘭州入伍,曾任47團1連排長、團警衛排長、勤務連副連長,鐵道兵保衛部偵察處處長;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警察局局長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