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铁道兵文化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刘彦照

我于1963年2月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第10师47团一营部通讯班工作。1965年12月调一营一连任二排长。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记得当时一连驻地在四川省德昌县小高镇芝麻地村的一个山坡下,时任连首长分别是:连长程风田、指导员朱秀文、副连长苌根茎、副指导员胡可荣。我报到后,连长和指导员分别给我介绍了一连和二排的情况,对今后开展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二排四个班长除一个是1962年入伍的老兵外,其他的三个班长和副排长都是和我一起入伍的,相对而言共同语言更多一些,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我到二排后很快就比较顺利地打开了局面。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1966年、1967年正是成昆铁路建设的高潮阶段,我们一连主要承担的是隧道开挖任务。在我的记忆里,当时一连在成昆线上已打过三座隧道。那时隧洞内的施工条件比较艰苦,机械设备少,打眼放炮、运送土石方等主要靠人工。在隧道施工由于受作业面的限制,全连实行三班倒施工,一个排为一个工班,24小时轮流作业。排长实际上就是工班长,负责组织洞内上下道坑、中层及边墙开挖灌注等四个工作面施工任务,负责整个作业面的质量和安全工作。

隧道施工情况比较复杂:一是洞内施工作业面狭窄,风枪和风镐发出的噪音非常大;加之空气不流通,从风枪口喷出的碎石尘土弥漫洞中,雾气蒙蒙。二是洞内开挖危险性大,稍不注意就会塌方。在开挖过程中,遇到的山体石质层面不同,遇有断层危险性更大。加之放炮震动造成层面松动,塌方的事时有发生,稍不谨慎就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记的一次我们排上夜班,快下班的时候我正要去上道坑检查施工进度,刚到上道坑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整个隧道顿时一片漆黑,上道坑被堵的严严的一点也听不到外面的动静。这时共有十多个人被堵在有支撑的排架下,大家都比较紧张,我一边让大家不要慌张,一边喊风枪手把风枪上皮管拔下来,以便于与洞外空气流通。一会塌方停了,有活动空间的几个人开始寻找能够搬动的石块,经过一番努力,一个叫李畅达的战士搬开石块突然发现亮光,接着几个人巡视清理周围危石,形成了一个小洞,我让身材比较廋小的同志试着往外爬,经过约半个小时的努力,堵在上道坑的十多个人都爬出来了。下道坑堵的不严重,人也都出来了,我立即吹哨集合队伍清点人数,一看50个人一个不少,只有个别同志轻微擦伤,这时大家的心情都稳定下来了,我马上派人回连里报告,我和几个班长留下来,让副排长带队伍回驻地休息。记的是副连长带几个人来到工地,我把塌方的情况汇报后,由连里组织人员进行了两个工班的清理,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施工。过后想想真有点后怕,万幸的是此次塌方不太严重,未造成严重后果。类似这样的小塌方在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有严重的就会造成人员伤亡。这也是铁道兵的特殊性,常年奋战在荒山野岭中,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长期风餐露宿在恶劣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磨炼了一身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我在一连工作的两年多时间中,也深深感受到一连不愧是一个先进的连队,无论是在整个队伍的管理还是完成各项任务上,在全营乃至全团都是名列前茅。

一是平时十分注重提升连队的整体素质,重视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教育,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大力提倡“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

二是在连队管理中,重视干部战士的纪律作风培养。无论任务多重都能坚持周一至周六出早操的制度,并做到队伍整齐,歌声嘹亮,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整体形象。

三是坚持以排为单位每天一小时的“天天读”制度。学习毛主席著作,熟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老三篇”文章,并做到活学活用。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感谢一连对我的教育培养,使我在两年多的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进步。

1968年1月,我被抽调到四川眉山市接新兵,新兵训练结束后调团勤务连工作。离开连队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怀念我曾经工作过的一连。

一连故事:我在一连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彦照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刘彦照,1963年从甘肃兰州入伍,曾任47团1连排长、团警卫排长、勤务连副连长,铁道兵保卫部侦察处处长;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公安局局长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