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作者:李氏說曆史

話說漢高祖劉邦在定鼎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郡國并行"的制度。所謂"郡國并行",就是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之外,還保留了舊時分封諸侯的做法。

劉邦深知,秦朝由于過于專制而導緻了統治的不穩固,是以決定在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要給予功臣們一些權力,以求他們的擁護和效忠。于是,劉邦将自己的親信和有功之臣分封為諸侯國君,賜予他們一方疆土,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漢朝建立初期的分封制度

這些諸侯國雖然名義上要聽命于中央,但實際上在自己的地盤上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可以自行征稅、擁兵自重。他們每年隻需向中央進貢、述職,其餘時日裡就如同一個小國王般獨立自主。

這種"郡國并行"的做法,一來可以安撫功臣,二來也可以借助諸侯的力量來協助中央統治。不過,這種制度也存在着一個緻命的隐患,那就是諸侯國的力量壯大之後,很可能會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果不其然,在漢惠帝、漢文帝時期,就曾爆發過"七國之亂"這一嚴重的諸侯國叛亂事件。這次事件給漢朝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動蕩,也讓後來的漢武帝深有體會,認識到了削弱諸侯國勢力的必要性。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

漢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日漸強盛,中央集權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此前的"七國之亂"讓漢武帝深刻認識到,諸侯國的存在對于中央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是以,削弱諸侯國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就成為了漢武帝當政的一大要務。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當時朝中有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大臣,他是個極富遠見的人。主父偃深知諸侯國的禍患,多次上書漢武帝,建議他推行"推恩令"以削藩圖存。主父偃說:"陛下若不除去這些諸侯國,終有一日他們會像當年的七國那樣,再次對皇室造反。"

主父偃的話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武帝回想起先帝時期"七國之亂"給朝野帶來的巨大動蕩,心有餘悸。當年的七國叛亂,就是由于諸侯國力太過強大而起事作亂,最終導緻了長達14年的内戰。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這次内戰給漢朝帶來了沉重的創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朝政也一度陷入癱瘓。漢武帝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諸侯國的問題,朝野就永遠沒有安甯之日。

于是,在主父偃的建議下,漢武帝決定頒布"推恩令",從制度上削弱諸侯國的權力。這項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諸侯國君主去世後,其土地可以分封給多個子嗣,進而使諸侯國的版圖不斷縮小。

"推恩令"的具體内容及目的

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議,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35年)正式頒布了"推恩令"。這項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諸侯國的國君去世後,其土地可以分封給多個子嗣,由郡守統一管轄。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按照"推恩令"的規定,諸侯國的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其他子嗣則可分割部分土地建立自己的領地,成為列侯。這些被分割出來的領地隸屬于郡,由郡守直接管轄,地位相當于一個縣。

通過這種做法,漢武帝的目的是讓諸侯國的版圖越分越小,權力越來越弱,進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力量的目的。

為了確定"推恩令"能夠順利實施,漢武帝還做出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規定諸侯國不得自行鑄造錢币,也不得擁有重兵;諸侯國的稅收由中央征收,地方隻能按比例分得一部分等等。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這些措施無一不是在進一步壓縮諸侯國的權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可以說,"推恩令"是漢武帝有意識地推行的一場中央集權運動。

當時,朝野上下對于"推恩令"的出台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忠于中央的大臣如張陵、孔光等人,都大力支援這一政策,認為它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但也有一些人對此持反對态度,認為這是在破壞漢高祖"郡國并行"的舊制,會引起諸侯國的不滿和動蕩。比如說,當時的宦官曾陽就極力反對"推恩令",認為這會"使天下不安"。

劉勝支援"推恩令"的原因

面對漢武帝的"推恩令"政策,朝野上下反應不一。大多數諸侯國的君主都對此敬而遠之,因為這無疑是在削弱他們的權力。但是,漢武帝的親兄長中山王劉勝卻出人意料地擁護了這一政策。

劉勝本是漢景帝的庶子,地位并不顯赫。他的生母隻是一名宮女,在後宮中也是小小的美人而已。相比之下,漢武帝劉徹的生母則是皇後窦氏,地位自然要高出許多。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或許正因為出身卑微,劉勝從小就養成了一副怯懦膽小的性子。每當有人奚落他時,他總是低頭不語,從不還嘴反擊。這種性格使他在漢武帝心中留下了"懦弱"的印象。

有一年的宮廷宴會上,劉勝在樂聲中低聲啜泣,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原來,劉勝是在向漢武帝訴說自己作為一個諸侯國君主,卻常常遭到地方官吏的欺侮和羞辱。

漢武帝聽後大怒,認為這是對皇親國戚的不敬,于是廢除了官吏可以檢舉諸侯的制度,并加強了對諸侯的禮遇。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勝其實并非真的怯懦,而是在有意識地塑造這樣一個形象,以博取漢武帝的同情。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當"推恩令"頒布之後,劉勝并沒有像其他諸侯那樣反對,相反他竟然擁護并全力配合這一政策的實施。他開始在後宮中縱情聲色,最終一共生下了120多個孩子。

劉勝的高明之處及最終結果

當時,朝野上下對于劉勝這種做法普遍持反對和嘲笑的态度。他們認為劉勝是在糟蹋國力,荒淫無度,行為無疑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但是,多年之後人們才意識到,劉勝的做法實則高明之極。他是看穿了漢武帝"推恩令"的真正用意,并且采取了最明智的應對之策。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表面上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但其實,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要徹底肅清異己,消滅潛在的反對力量。

如果諸侯國的國君去世後,土地被分割成無數小塊,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因為内部沖突而自生自滅,根本無暇對抗中央政權了。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劉勝看穿了漢武帝的這一伎倆,于是決定順水推舟,主動生下大量子嗣,等待着中山國被無限分割的那一天。

果不其然,在"推恩令"實施之後,中山國的版圖越分越小,最終隻剩下區區幾十裡地的小國。但與此同時,劉勝的子嗣也遍布全國,成為中央可以直接控制的列侯。

這樣一來,中山國雖然名存實亡,但劉勝的子嗣卻占據了全國各地的要津,成為漢武帝可以借重的力量。劉勝本人也是以獲得了漢武帝的厚愛,一直做到53歲才去世,在位長達43年。

漢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長生下120多個兒子,多年後才知他的高明

結尾

可以說,劉勝是以退為進,是權衡利弊之後作出的英明抉擇。他犧牲了中山國的權力,換來了子嗣的全國分布,進而獲得了皇帝的信任,為自己的江山保駕護航。這正是漢武帝"推恩令"最終的歸宿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