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作者:航天器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随着時代的演進,那種傳統的“”思維已經被認為是過時的觀念。

在關懷和照顧老人、以及财産繼承的問題上,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他們都應承擔同等的責任和享有同等的權利。

然而,在一些較為保守的老一輩人看來,由兒子和女兒所生的孩子,在他們心中擁有截然不同的情感和地位。

對他們而言,孫子和外孫的差别并不僅僅是姓氏上的差別那麼簡單。

在評價家族成員,特别是代際關系的時候,很多人非常看重姓氏和血統。

他們常說:

“xx是我們老x家的血統”、“我們一個姓”、“他要給我們家延續香火”,

這種說法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觀念。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例如,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這些觀念的産物。

一、“生兒是自家,生女是外人”?

許多已經為人父母的家長持有這樣的看法:

他們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最終要嫁給别人,為别人的家庭生兒育女、照顧老人。

這種看法還影響了一些尚未生育的年輕人,使他們認為不管多麼困難,也要争取生一個兒子,因為隻有兒子才算是自己的親人,而女兒終将成為别人家的一員。

實際上,這正是所謂“重男輕女”思想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不久前,在我的咨詢室裡,一位訪客和我分享了她的經曆。

她提到過年時帶孩子回家,手裡拿着很多禮物,她的母親雖然微笑着客套幾句,但表情刻意。

然而,當她的哥哥帶着孫子空手來訪時,她母親的笑容卻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燦爛。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她對孫子的關懷無微不至,恨不得時時刻刻都将他含在嘴裡,仿佛一分鐘見不到孫子就會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外孫就像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遭到了冷落和忽視。

更令訪客感到悲傷和憤怒的是,在大年初二,當孫子和外孫都在時,她的母親卻會偷偷地将孫子拉到一邊,私下給他好吃的。

外孫看到後自然也想要,卻遭到母親帶着嫌棄的斥責:“回去找你奶奶要去。”

在描述這一過程時,這位訪客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激動,她幾乎是在質問我:

外孫和孫子,隻差一個字,但在很多長輩的眼中,二者的差別卻如同天壤之别。

孫子繼承了相同的姓氏,延續了家族的血脈,長輩們也将所有的愛和期望都傾注在孫子身上;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而外孫則被視為外人,是别家的一分子,需要為别人家分擔家務事,不能寄予厚望。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父母長輩的這種心态,然後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二、自我保護的投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保護的投射幾乎無處不在,但它最顯著的表現不是在政治或社會領域,而是在親子關系和情感關系之間。

許多老年人對孫子的偏愛深根于一種信念,即孫子代表了自己血脈的延續,未來能夠在他們生病或無法自理時,提供必要的關懷和照料。常言道:

“。”

這種觀念在長期的生活影響下,讓老年人在無意識中更傾向于相信孫子在晚年會承擔起照顧的責任,是可靠的托付對象。

這種偏愛孫子的成長環境和條件性的愛,也讓不少外孫感受到祖父母對自己的不那麼喜愛,甚至覺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

今年已經七十多歲的劉奶奶,常在小區的公園鍛煉,她經常向人提起,相比孫子,外孫就沒有那麼親近。

在一次閑談中,劉奶奶提到她親手撫養大的兩個孩子,直到他們高中畢業并上大學。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她感覺無論孫子還是外孫都很親近自己,但在關鍵時刻還是能看出差别。

例如前年,劉奶奶因重病住院,孫子放下學業,長途跋涉來照顧她,直到她康複出院。

相比之下,外孫隻在周末來醫院看望過一次,帶來了水果和營養品,短暫停留後便離開了。

在與劉奶奶的交談中,我多次想問一個問題但又遲疑不決:

從外孫的表現來看,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根據認知心理學,這種現象可以用“自我服務偏差”理論來解釋,這意味着人們回憶過去時傾向于美化自己,并将不好的結果歸咎于他人。

将這一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如何對待他人,他人通常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我們回報。

老了以後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壓根不在于姓氏

由于幼年時期經曆祖父母的差別對待,對尚未成熟的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是深遠的,可能導緻他們形成自卑感、感覺自己價值低、不配被愛。

是以,老人與孫輩之間的親疏并非僅由姓氏或血緣決定,更多的是雙方是否曾經真心相待,給予過彼此真正的關愛和照顧。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家庭、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