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健:我對八路軍有和斯諾一樣的感覺——卡爾遜與中國共産黨

作者:古籍
唐健:我對八路軍有和斯諾一樣的感覺——卡爾遜與中國共産黨

“在演出中,朱德進來,徑直走到我跟前,我看他疲憊不堪……他在我旁邊坐下,握住我的手,好幾分鐘都不放開。這是一種友愛和信任的表現,自然而真誠,我深深地被感動了。”1937年12月24日,埃文斯·福·卡爾遜正在山西八路軍某駐地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寫信,生動地向他講述着自己與朱德總司令在一起的場景,卡爾遜繼續寫道:“通過在這裡短暫的觀察,這些人的思想和行動都堪稱忠誠老實。我相信他們每一個人本質上都是大公無私的,特别是在抵抗日本侵略、維護民族統一戰線上,他們這一群人總是很有自制力。思想靈活,了解世界事态,在中國我還未發現過像他們一樣的其它團體。”

(一)

1896年,卡爾遜出生于紐約州,1927—1929年擔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中國的情報官,1933年第二次到中國,在北平美國公使館衛隊任副官,兩次中國之旅讓卡爾遜對這個古老國度非常感興趣。傳回美國後,卡爾遜受命負責保衛羅斯福總統的安全,與總統一家結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誼。

1937年,立志成為中國問題專家的卡爾遜決定申請到中國進修語言。臨行前,羅斯福總統囑咐卡爾遜到達目的地後要寫信告訴他中國最真實的情況。是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卡爾遜于18日抵達上海,開始觀察并記錄下抵抗侵略中的中國,隔一段時間便将這些文字寄回美國供羅斯福閱讀。

為了考察八路軍是否真的像埃德加·斯諾對他所形容的那樣“士氣高昂和紀律嚴明”,卡爾遜在上海淪陷之後輾轉來到了山西。1937年12月中旬至1938年2月下旬,卡爾遜都與八路軍在一起,見到了朱德、任弼時、彭德懷、聶榮臻和左權等中共上司人。

在去山西之前,卡爾遜對國民黨軍隊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武器裝備和戰術層面,比如指出軍隊沒有戰鬥情報系統,炮兵、坦克和飛機力量非常脆弱,參謀工作做得很差等。接觸過八路軍之後,卡爾遜注意到了國民黨政府存在的更深層次問題。回到武漢後的一次晚宴上,很多國民黨官員在場,燈紅酒綠,卡爾遜寫信給羅斯福抱怨說,當他舉杯建議“為老百姓、為作為戰争後盾的普通人幹杯”時,官員們居然都沉默了。在給羅斯福寄去的另一封信中,卡爾遜對漢口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比較:“在北方的日占區和敵後,大家态度樂觀,情緒激昂。從日出到日落,從最高官員到泥腿老鄉,都為拯救國家、為把日本軍事力量趕出中國而努力工作。而漢口的中國人則是在失敗主義的氣氛中混日子,根本不為國家的利益做事。”

卡爾遜在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根據地看到了什麼,讓他的思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内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

(二)

到達山西後,八路軍戰士的精神氣質與生活方式讓卡爾遜感到震撼,“他們的信念和訓練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必須正直、真誠為人,隻有這樣才對”。八路軍自由和紀律的統一讓這位美國軍人感到放松和自在,他幾乎立刻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與其他任何派系軍隊不同,共産黨和八路軍的目标綱領與精神品質更符合現代社會對國家和人格的要求。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卡爾遜效仿八路軍風格成立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突擊營。卡爾遜向自己的士兵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曆的故事:有一次,自己在跟随八路軍連續24小時行軍後,連呼吸都感到痛苦,就問身旁的戰士是否感到疲憊,那位戰士告訴他不疲憊。這一事例讓卡爾遜相信,用信仰武裝起來的大腦是力量的源泉,士兵在上戰場之前首先應該想清楚自己為誰戰鬥,為什麼戰鬥。卡爾遜認為八路軍之是以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思想教育或政治教育訓練:上司人向士兵們闡釋行為規範,以及要這樣做的原因;在每一場戰鬥之前,要讓士兵們明白此役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負的職責;讓士兵們明白這是我們的國家,必須由我們來保衛,抗日戰争的結果不僅決定自己的未來,也決定着子孫後代的未來,是以共産黨的軍隊,每一個人都關心戰争局勢與國家前途。

卡爾遜堅信中國人會赢得戰争的最後勝利。共産黨抗擊日本軍隊的政策是有效的,雖然對手的武器裝備更加先進,但是八路軍的遊擊戰術靈活機動,日軍難以招架。中國幅員遼闊,日本隻能占領一些戰略要地和關鍵城市,廣大農村仍然掌握在中國人手裡,這為中國共産黨繼續成長壯大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最根本的是,八路軍與老百姓形成了魚水關系,卡爾遜指出共産黨特别重視群衆工作,每到一處都努力将老百姓組織起來,而根據地老百姓也真誠地相信和依賴共産黨和八路軍,為他們提供掩護和日軍情報。

(三)

卡爾遜認為美國援助中國抗戰不僅僅是道義問題,也關系到美國國家安全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了締結更加牢固和進步的兩國關系,卡爾遜相信美國在提供援助的同時,應該對中國國内政治有更準确的評估,特别是對華政策應該順應“人心所向”。在向美國海軍部送出的一份報告中,卡爾遜稱贊中國共産黨的感召力正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彙聚在共産主義的大旗之下,相比之下,國民黨派系林立,多數有影響力的人都隻顧私利而無節制地榨取國家利益。共産黨人誠實正直、熱愛祖國,是這個國家的新鮮血液,會讓中國更加強大有力。

是以,卡爾遜建議美國政府向國民黨官員施加壓力,讓他們不要作出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為,甚至應該以此作為繼續提供援助的條件。1944年10月,在加州養傷的卡爾遜得知美國将派遣軍事觀察團通路延安後,在給羅斯福的信中高興地寫道:“我相信美國軍事使團的成員将同我一樣,确信中國的共産黨軍隊的上司人,較諸國民黨軍隊的大部分上司者更值得信賴。”杜魯門上台後,卡爾遜對美國政府支援蔣介石打内戰感到非常憤怒,“我們的子孫後代将把杜魯門執政時期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民的背叛,視作是過去美國外交上從未有過的一大錯誤”。

1947年5月,在太平洋戰争中英勇無畏、身受重傷的卡爾遜英年早逝,長眠于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享年51歲。能夠告慰卡爾遜在天之靈的是,曆史大勢終不可擋,在他逝世兩年後,曾經與他在延安有過長時間交談的、被他稱為“謙虛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裡不懈地奮鬥着”的毛澤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21年11月1日第3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