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色循環”如何“循環”?洋塑膠治理“中國方案”引關注

作者:中國化工報

  4月底,記者和往常一樣來到生态環境部例行新聞釋出會現場,卻感到有些異樣:一向低碳簡樸的釋出會,這次卻給每位記者的桌上擺放了一個塑膠資料袋、兩支塑膠筆。而釋出會開始不久,生态環境部海洋生态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就直接拿起資料袋開始“代言”。這些塑膠制品,是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浙江台州“藍色循環”海洋塑膠治理新模式的傑作。

  海洋塑膠回收規模全國最大

  2022年,張志鋒就曾在新聞釋出會上展示了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膠制作的手機殼。“通過兩年的努力,‘藍色循環’依托區塊鍊和物聯網等技術實作了‘從海洋到貨架’的疊代更新,讓漁民在海上撿拾回收的廢舊塑膠,華麗變身為更多高附加值産品,成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質生産力。”張志鋒說。

  “這次我給大家展示的就是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膠生産的‘貨架式’産品清單,既有各種海洋塑膠粒子,又有漂亮的文具、日用品和流行服飾等,掃描二維碼可以全程可視化追溯各類産品中所使用的海洋塑膠來源。”張志鋒在會上向媒體推介道。

  記者掃描資料袋上的二維碼,手機上立刻出現了這塊廢塑膠的收集地點、收集時間、收集人、再生企業、制造企業等資訊,并配發了照片和視訊,回收塑膠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釋出的資料,目前人類平均每年生産超過4.3億噸的塑膠,海洋塑膠至少占海洋垃圾總量的85%,不僅危害生物多樣性,還影響到海洋環境以及整個生态系統,且存在收集難、回收成本高、使用率低等問題。

  參與發起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項目“藍色循環”的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海洋事業部總經理陳亞紅告訴記者,針對這一難題,藍景科技積極倡導發源于台州椒江的“藍色循環”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模式,目前,已有146家企業組織與1.2萬艘船舶加入行動,惠及1300多名低收入群眾,收集海洋廢棄物達12073噸,約4300平方千米海域由此得到守護,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收海洋塑膠廢棄物的單體項目。

  項目主要垃圾收集範圍是離海岸線3公裡的邊灘、失控無環衛的海島和海上的漁船,通過海洋産廢大資料模型、人工智能研判、船舶及人群動态和作業方式,進行污染物收集總量的控制。沿海群眾和污染物接收船收集的海洋塑膠垃圾被統一運輸至“海洋雲倉”,進行減容分流和處置利用。

  以經濟性推動産業可持續

  經濟性是推動循環低碳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海洋塑膠可觀的市場價值是推動“藍色循環”模式可持續的主要因素。

  陳亞紅介紹說,在目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相關塑膠公約以及歐盟的塑膠稅等政策措施,都要求新産品中必須添加再生塑膠以替代原生塑膠,以實作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要求促使生産商在産品開發和應用塑膠制品時,必須提供相關認證資質。然而,這一過程涉及更多的成本投入。“基于這些因素,再生塑膠的價格普遍高于正常的再生料和新料。例如,獲得歐盟回收塑膠GRS認證的再生塑膠,其銷售價格通常比新料高出1.2至1.4倍,尤其是在海洋回收領域,由于回收物料的高度分散和回收難度大,如一些岸灘回收甚至需要借助船隻進行,導緻回收成本高昂。目前,海洋回收的塑膠價格大約是新材料價格的1.4至1.8倍。”陳亞紅表示。

  “藍色循環”回收的優質塑膠,可以獲得GRS認證,被塑膠生産商作為低碳再生原料應用的,‘身價’就高了。”據陳亞紅介紹,這相當于利用後端産品更高的商業價值來促進前端塑膠回收從業者增收。台州沿海的一些撿拾垃圾的務勞工員,每個月能增收700元以上,提高了他們回收海洋垃圾的動力。

  在陳亞紅看來,“藍色循環”最主要的創新模式,就是通過平台來連結各方,通過區塊鍊和物聯網技術,追蹤并監控塑膠污染的整個生命周期,涵蓋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銷售等環節,可以實作整個海洋塑膠從海洋回收一直到最後再生利用的全程追溯,讓每一個環節都做得更規範,實作經濟與社會效益兼得。“一方面推動環境保護和低碳綠色發展,讓海洋生态得到治理。另一方面推動再生塑膠粒子獲得相關再生塑膠認證,更有利于進入到循環應用的産業,進而實作多方獲利共赢。”陳亞紅介紹說,通過區塊鍊追溯技術,對海洋塑膠全生命周期進行碳标簽、碳足迹标定,打破國際高端市場海洋塑膠認證的綠色壁壘。2022年,“藍色循環”運作體系就得到了全球廣受信賴的檢測認證服務商德國萊茵TüV的認可,并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推廣範圍将進一步擴大

  2023年10月30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内羅畢宣布,由藍景科技首創實施、威立雅華菲聯合發起的“藍色循環”項目從全球250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選聯合國2023年地球衛士獎—商業卓識獎。該獎項是聯合國最高環境保護榮譽之一,以表彰在應對塑膠污染方面所做的傑出貢獻。“藍色循環”也是本年度唯一獲得此獎項的中國項目。

  作為公益組織“藍色聯盟”成員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擁有國際認證機構頒發的海洋塑膠回收再生認證證書。“藍色循環”收集的海洋廢棄物,被轉運到這裡“重獲新生”。

  威立雅中國固廢循環業務進階副總裁古山表示,威立雅多年來持續關注并支援中國的海洋可持續發展,緻力于提供符合行業标準的高品質再生塑膠,推動生态轉型,共同邁向可持續的未來。截至目前,威立雅華菲通過藍色循環項目已經累計處理約600萬個海洋塑膠瓶。

  生态環境部公布2024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先進典型公示名單,“藍色循環”海洋廢棄物治理項目入圍十佳公衆參與案例公示名單,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下一步的重點就是擴大推廣範圍。目前,‘藍色循環’已在4省8市推廣。生态環境部已經提出,要在2025年把藍色循環模式推廣到全國9省兩市289個港口。”陳亞紅說。

  “我們也将繼續支援浙江省和台州市進一步深化‘藍色循環’的試點探索和推廣應用,并鼓勵和支援全國其他沿海城市共同加強海洋塑膠垃圾治理監管等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齊抓淨灘清漂監測監管,共促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讓人民群衆享受到碧海藍天、潔淨沙灘。”張志鋒表示。

作者:徐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