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李廣是西漢時期赫赫有名的名将,一生征戰無數,屢立戰功。然而,盡管他在漢朝三代皇帝麾下征戰多年,卻始終未獲封侯。這讓後世無數讀者對他的遭遇感同身受,認為他是"懷才不遇"的典型代表。但真相果真如此嗎?

李廣的确是位武藝高強的名将,他擅長騎射,尤其是射虎的絕技令人贊歎。在與匈奴的戰争中,他屢建奇功,被敵人稱為"飛将軍",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然而,與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的軍功和政治手腕卻遠遜于他們,這也是他最終未獲封侯的關鍵原因。那麼,李廣到底在哪些方面遜色于衛青霍去病呢?他的遭遇真的算是"冤枉"嗎?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李廣武藝高強,被譽為"飛将軍"

李廣出身将門世家,自小習武射箭,武藝高強無疑。他的父親李信是秦末名将,李廣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練就了一身騎射本領。及至長大,李廣加入漢軍,很快就因武藝超群而被提拔為武騎常侍。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漢文帝時期,匈奴單于率衆南下,李廣随周亞夫征讨吳楚七王,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他又數次與匈奴交手,自言"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當時的官員公孫昆吾曾對漢景帝評價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

在與匈奴的戰争中,李廣屢建奇功,令敵人聞風喪膽。有一次,他隻率領百名士兵,遭遇數千匈奴騎兵的圍攻。形勢危急之際,李廣沉着應對,指令部下解鞍歇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匈奴騎兵見狀,懷疑漢軍有伏兵在後,不敢貿然進攻,隻得作罷而去。這一出奇制勝的巧計,令匈奴人對李廣肅然起敬,稱他為"飛将軍"。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此後,李廣輾轉各地防守戍邊,無論在隴西、北地、雁門還是雲中,他的鎮守無不令匈奴人敬畏三分。有時匈奴入侵,見李廣所在之地,便有意避開,不願遭遇這位"飛将軍"的狙擊。

李廣武藝之高超,尤以射箭著稱。有一次,他和幾個随從外出打獵,見草叢中有個東西若隐若現,便彎弓搭箭射去。随從走近一看,原來射中的隻是一塊大石頭。但李廣的箭镞竟然深深沒入石中,力道之大、準頭之準,可見一斑。唐代詩人盧綸就在《塞下曲》中盛贊李廣的神射手本領。後世文人墨客也常化用"李廣射虎"的典故,可見李廣射箭的技藝早已成為傳奇。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正是憑借着這等武藝,李廣在漢武帝時期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鎮守邊疆。匈奴人對他實在是敬畏有加,有意"避之數歲",生怕遭遇這位"飛将軍"的淩厲射箭。由此可見,李廣确實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名将,在與匈奴的戰争中屢立戰功,被敵人視為心腹大患。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李廣政治手腕不足,難與衛青霍去病相比

李廣雖然武藝高強,但在政治手腕方面卻遠遜于同時期的衛青和霍去病,這也是他最終未獲封侯的重要原因。

首先,李廣曾私自接受諸侯王的印記,這在當時被視為犯了君王的忌諱。據史書記載,在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時,李廣立有取旗之功。然而,他卻私下接受了梁王所賜的将軍印記。李廣可能認為這隻是一種褒獎,但梁王的用意顯然不僅于此,他是想借此籠絡人心,擴大自己的勢力。作為中央武官,李廣理應明白諸侯王的這種做法有違君臣大義,但他卻未能認清其中的政治企圖,給自己抹了黑。漢景帝雖然隻是将他調離中央,但已經是寬大處理了,更遑論封侯。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其次,李廣曾殺降違背軍紀,這在當時被視為大罪。王朔曾評論說:"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将軍是以不得侯者也。"在戰争中,不殺降将是慣例,但李廣卻違背了這一規矩,給自己留下了污點。相比之下,衛青和霍去病都是遵紀守法的模範将領,從未有過這種過錯。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再者,李廣的性格狹隘自負,多次是以而冒險失利。據史書記載,李廣的榮譽感和自尊心過于強烈,以至于顯得有些狹隘。有一次,漢武帝重新啟用他為右北平太守,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借職權殺了曾經呵止過他的霸陵尉,可見他公報私仇、缺乏氣度。在戰場上,他也常常自負其能,不惜冒險。他要等到敵人靠近十步之内才射箭,如果射不中就甯願不射,是以"将兵數困辱"。這種行為直接導緻了他在多次戰役中失利。

相比之下,衛青和霍去病都是謹慎沉着、有遠見卓識的将領。衛青曾三次拒絕漢武帝的征調,直到做好萬全準備後才出征,進而屢建奇功。霍去病更是以"深入敵後、運籌帷幄"著稱,他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都遠勝李廣。正是由于政治手腕的差距,李廣最終未能與衛青霍去病并駕齊驅,被君王賞識。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當然,李廣的性格并非全然糟糕。史書記載,他仁愛士卒,與部下同甘共苦。他一生也保持了清正廉潔的作風,臨終前"家無餘财"。但這些優點終究無法掩蓋他在政治手腕上的不足,難以令君王完全信服。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總的來說,李廣雖然武藝高強,但在政治手腕方面明顯遜色于衛青霍去病,加之他曾犯過觸犯君王忌諱、殺降違紀等過錯,性格也有狹隘自負的缺陷,這些都是他最終未獲封侯的重要原因。一代名将就此遺憾收場,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李廣軍功不及衛青霍去病

在漢代,想要獲得封侯的最主要依據就是在戰場上的軍功,尤其是生擒或斬首敵人的數量。從這一點來看,李廣的軍功顯然是不及同時期的衛青和霍去病的。

衛青和霍去病的傳記中,都有着詳細的生擒斬首數字記載。據史書統計,衛青一生擒斬敵人達五萬餘人,霍去病更是高達十一萬餘人。這些精确到個位數的殺敵記錄,無疑證明了他們在戰場上建立的卓越功勳。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相比之下,李廣的殺敵數量在史書中就顯得非常模糊了。史書家們往往隻用"衆"字來概括,很少有具體的數字記載。這無疑給人一種李廣軍功平平的印象。難道他的戰果真的難以計算嗎?那為什麼衛青和霍去病的戰功就能算得那麼清楚呢?

從這一點來看,李廣真實的軍功到底有沒有達到封侯的标準,是值得懷疑的。他能否與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将相提并論,也是個未解之謎。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除了缺乏具體的殺敵數字外,李廣在戰役指揮方面的表現也并不理想。在他長達四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有五次戰役因為失利或無功而被司馬遷詳細記錄下來。

最先是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李廣設下埋伏但無功而返。接着是元光六年,他在雁門一役中兵敗被俘,隻得逃回漢朝。元朔六年,他從衛青麾下出擊匈奴,同樣一無所獲。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到了元狩二年,李廣率軍出右北平與張骞一同對敵,雖然最終戰平,但功過相抵。最後一次是元狩四年,他作為前鋒從衛青和霍去病麾下出擊,結果迷路誤期,最終選擇自殺謝罪。

這些戰役的結果或是失利或是無功,可見李廣在晚年的戰鬥指揮上已經力有未逮。相比之下,衛青和霍去病在同一時期可是屢建奇功,立下赫赫戰績。李廣這種表現自然無法令君王完全信服,進而獲得封侯的資格。

不過,李廣也并非一無是處。在固守邊防的職位上,他表現出色,令匈奴人聞風喪膽。有一次,他隻率領四千人馬,卻要對抗四萬匈奴大軍的圍攻。在這種人數懸殊的情況下,李廣堅持射殺敵軍将士,給予敵人強大的心理壓力,最終遏制了敵軍的進攻。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匈奴單于聽說李廣的才幹後,更是下令"得李廣必生緻之",可見他對李廣的實力是肅然起敬的。這一細節也再次證明了李廣作為一名将領的确有過人之處,隻是相比衛青霍去病而言,他的軍功和戰績還是顯得遜色了一些。

李廣雖未封侯但民心所系

盡管李廣一生征戰無數,屢立戰功,卻始終未獲封侯,但他仍然赢得了廣大民心的擁戴和愛戴。這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李廣到死沒被封侯究竟冤不冤?專家: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他差太多

首先,李廣仁愛士卒,與部下同甘共苦。在當時,将領對待手下多有嚴苛之風,但李廣卻與士兵們無分彼此。據史書記載,每當戰事結束,李廣都會親自為士卒們治療傷口。有一次,他的部下被匈奴人圍困數日,糧草告罄。李廣見狀,主動将自己的口糧分給士卒,與他們同吃同住,共渡難關。這種視士卒如親人的做法,自然赢得了部下的衷心愛戴。

其次,李廣一生清正廉潔,臨終前家無餘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将領都借機斂财營私,但李廣卻與這些人背道而馳。他從不貪圖私利,隻專注于為國效命。就連在邊疆任職時,也未曾借機敲詐百姓。直到臨終,李廣家中"無餘财",可見他的清白操守。這種廉潔作風,自然也為他赢得了民心。

再者,李廣臨終前的一個決定,更是彰顯了他對國家和群眾的忠誠。在元狩四年的一次戰役中,李廣作為前鋒從衛青和霍去病麾下出擊,不料迷路誤期,錯失了良機。李廣深知自己的過失,毅然決然地自殺謝罪。當時,他的部隊一軍皆哭,可見他們對李廣的愛戴之深。

最後,李廣的死訊傳開後,百姓也都為之垂涕痛哭。這從側面反映出,李廣在民間的聲望是何等之高。作為一名将領,能赢得如此廣泛的民心擁戴,實屬不易。

總的來說,盡管李廣一生未獲封侯,但他仁愛士卒、清正廉潔的品德,以及對國家和群眾的忠誠,都赢得了廣大民心的擁戴和愛戴。這些品質,或許比封侯的榮耀更加可貴。正如司馬遷所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的美德和功績,自會在民間口耳相傳,永世流芳。

李廣不封侯并非"冤枉"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李廣雖然武藝高強,但在軍功、政治手腕等方面都明顯不及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這些因素才是導緻他最終未獲封侯的關鍵原因。

首先,從軍功來看,李廣的殺敵數量在史書中記載模糊,難以與衛青霍去病的精确數字相比。後兩人分别擒斬敵人五萬餘和十一萬餘,而李廣的戰果往往隻用"衆"字概括,給人一種平平無奇的印象。

其次,李廣在多次戰役中失利或無功,尤其是在晚年,他的戰鬥指揮能力已經力不從心。相比之下,衛青和霍去病在同一時期卻是屢建奇功,立下赫赫戰績,自然更容易獲得君王的賞識。

再者,李廣曾犯過觸犯君王忌諱、殺降違紀等過錯,在政治手腕上也遠遜于衛青霍去病。他的性格狹隘自負,多次是以而冒險失利,這些都是他難以封侯的重要原因。

當然,李廣也并非一無是處。他擅長騎射,尤其是射虎的絕技令人贊歎。在固守邊防的職位上,他表現出色,令匈奴人聞風喪膽。他仁愛士卒,一生清正廉潔,臨終前家無餘财,可見其品德操守。

但這些優點終究無法掩蓋他在軍功和政治手腕上的不足。與衛青霍去病相比,差距實在太大,難怪最終未獲封侯。一代名将就此遺憾收場,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不過,我們也不能是以就認為李廣遭受了"冤枉"。他雖然武藝高強,但缺乏傑出的軍功和政治智慧,這是客觀事實。況且,他的英名已被史書永垂不朽,後世讀者對他的評價也一直是正面的。

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的忠勇品德早已赢得民心。即便未獲封侯,他的精神也将永遠照耀後人。能夠成為曆史的一部分,何須過于執着于封侯的虛名呢?

總的來說,李廣未獲封侯并非"冤枉",而是由于他在軍功、政治手腕等方面的确遜色于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所緻。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卻是值得後人永遠銘記的。隻要能夠照耀後世,不封侯又何妨?李廣已經成為了曆史的一部分,這才是最寶貴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