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平定安祿山後,肅宗問他要何賞賜,李泌竟說:"我想睡在您的膝蓋上"。這番話出人意料,令人費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居然隻想枕着皇帝的膝蓋小睡片刻,而不是要求封賞俸祿?他為何提出這樣一個看似荒唐的要求?背後又蘊含着什麼深意?讓我們一探究竟。
李泌的身世背景
說起李泌的身世,那可真是出身名門了。他祖上便是遼東李氏,乃是當朝最受追捧的世家之一。李泌自幼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資,聰穎絕倫,是以十分小的年紀就傳開了神童的美名。
這樣的名門之後,自然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玄宗當年為了給太子李亨物色一批優秀的伴讀,就特意從全國各地挑選了一批孩子,李泌就是其中之一。那會兒李泌年紀尚小,隻有十餘歲的年紀,卻已經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玄宗見他确實是人中龍鳳,當即就下旨令他侍诏翰林,專門在東宮伴讀太子。
進了東宮後,李泌和李亨的關系越發親密無間。兩人年紀相仿,都是少年老成的性子,加之李泌又生性謙遜有禮,李亨對他百依百順,把他當成了知心好友。有一次,李亨不小心摔了一交子,李泌見狀趕緊扶住他的手臂,生怕他受了傷。李亨卻笑着說:"你若是我的弟弟就好了,我們就能天天在一起了。"
從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李泌和李亨的感情是多麼的親密無間。李泌雖然隻是個伴讀,卻被李亨當成了親人一般看待。兩人的友誼,可以說是植根于彼此的心田,日久生情,早已鐵樹開花。
安史之亂爆發
誰也沒有想到,在李泌和李亨的友誼就要遭受重大考驗的時候來臨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給大唐王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當時,安祿山是個身懷大志的将領,他看着唐朝的腐朽統治越來越不滿,于是在同黨羽士及等人的慫恿下,在涼州發動了叛亂。叛軍迅速占領了關中一帶,并直撲長安。唐玄宗聞訊大驚,連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可是朝中已經被楊國忠這個宦官的黨羽把持,根本無人敢于直言,隻有李林甫等人勇敢地反對楊國忠的荒唐主張。可惜,他們的理性之言并沒有得到采納,反而遭到了楊國忠的打擊報複。
眼見形勢每況愈下,唐玄宗終于做出了逃離長安的決定。于是,他帶着親信和美人們倉皇逃命,隻留下了太子李亨在長安堅守。李泌作為李亨的心腹,自然也留了下來。可是,叛軍的攻勢實在太猛,李亨根本無力抵擋,隻能眼睜睜看着長安被攻陷。楊國忠這個昔日的權臣也在混亂中被誅殺,可憐的楊貴妃更是遭到了淩辱,最後含恨自盡。
面對如此慘狀,李亨無計可施,隻得暫時退守陵武,并在那裡被擁立為帝,是為唐肅宗。可是,他的處境卻一點也不比在長安的時候好。叛軍的威脅猶在,而且由于戰亂,大批官員離散失蹤,他手下幾乎是一無所有。更可怕的是,唐玄宗這個生父竟然對他陽奉陰違,暗中支援另一個太子李亨。
就在李亨陷入絕境的時候,他想起了那個知心好友李泌。多年的相處讓他對李泌的才能和忠心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他立刻派人四處尋訪李泌的下落,希望能讓這個老朋友回來輔佐自己。
李泌重新出山助陣
好在李泌和李亨的友誼并非虛言,當李泌得知李亨已被擁立為帝後,他立刻動身前往陵武投奔。雖然已經隐居多年,但李泌對國家的前途卻一直耿耿于懷。如今朋友遭逢困境,他自然也要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泌離開東宮後,一直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過着出家人的生活。他穿着粗布僧衣,頭戴鬥笠,一副返樸歸真的模樣。日常生活就是打坐念佛,偶爾也會到村裡化緣讨些齋飯果腹。由于長期素食茹苦,他的面色越發黝黑,身形也日漸消瘦。不過,這些年的清修生活卻讓他的心智越發純淨,對國家的大事也有了更深的領悟。
當李泌來到陵武的時候,李亨已經被擁立為帝有一段時日了。兩人相見,不禁熱淚盈眶,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李泌看着李亨身邊的景象,不由得感慨萬千。當年在東宮讀書的時候,兩人可是無憂無慮,如今卻滄桑滿面,飽經滄桑。
經過一番叙舊後,李泌開始向李亨詢問目前的形勢。李亨一五一十地将安祿山叛亂的經過說了一遍,并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才凋零,手下幾乎一無是處。李泌聽後點點頭,表示完全可以了解。他說,自己這些年雖然隐居山林,但一直都在密切關注着朝野的動向,對于如何應對目前的局面也有一些看法。
于是,李泌開始為李亨出謀劃策。他首先提出,要盡快重整軍備,擴充兵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新的将領人才,不能隻是重用那些老資格的武将。其次,在軍饷方面也要多加用心,切忌拖欠軍饷,那樣隻會使将士們士氣低落。再者,在用人方面也要注意,不能隻是一味的任用門閥子弟,而要多重用一些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
李泌獨特的人生追求
李泌為李亨出謀劃策,功不可沒。但是,他并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要求封賞俸祿,而是提出了一個看似荒唐的要求——他隻想枕着李亨的膝蓋小睡片刻。
這樣的要求令人費解,可是對于李泌來說,卻是他一生追求的寫照。自從年少被選入東宮做伴讀以來,李泌就深深地被李亨的為人所折服。兩人的友誼,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主仆關系,而是發自内心的知心好友。
李泌年少英才,進入東宮後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才華。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還擅長詩詞歌賦,寫出的作品無不引人入勝。有一次,他為李亨作了一首七言古風,描寫了兩人的友誼之深。李亨讀後拍案叫絕,對他的才華贊不絕口。
除了文采斐然,李泌還有過人的軍事謀略。他自小就酷愛讀兵書,對于用兵之道有着獨到的見解。在東宮的時候,他就常常為李亨分析一些曆史戰例,讓李亨對軍事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李泌才能在安史之亂時為李亨出謀劃策,扭轉了戰局。
可以說,李泌是個集才華與智慧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但是,他卻從來都不曾貪圖名利,對于權力地位沒有半點興趣。在他看來,與李亨的友誼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快樂。
是以,當李亨問他想要什麼賞賜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枕膝而眠"的要求。這不僅是對兩人友誼的最高禮贊,也是他對清靜生活的向往。李泌希望能夠親密無間地與李亨相處,就像當年在東宮時那樣,無拘無束,逍遙自在。
君臣情深意蘊
李泌提出"枕膝而眠"的要求,背後蘊含着他對李亨友誼的珍視,也折射出兩人君臣之間獨特的情誼。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君臣之間是一種主仆關系,臣子理應對君主百依百順,絕對服從。可是對于李泌和李亨來說,兩人的關系卻早已超越了這一層。他們不是一般的君臣,而是知心好友,患難與共的戰友。
從李泌進入東宮伴讀的那一天開始,兩人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李亨對李泌百依百順,把他當成了知心摯友。而李泌也全心全意地輔佐着李亨,兩人的友誼就這樣在歲月的沉澱下越來越深厚。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雖然隐居了多年,但一聽說李亨遭逢困境,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出山相助。在陵武的那番重逢,兩人擁抱痛哭,情同手足,可見他們的感情早已融為一體。
李泌在李亨身邊盡心盡力,為他出謀劃策,扭轉了戰局。可是,他卻從來沒有要求過任何賞賜,甚至連一個小小的官職都不曾索要。在他看來,能夠輔佐李亨就是最大的快樂,其他的一切都是多餘。
正是出于這種對友誼的珍視,李泌才會提出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要求。他希望能夠親密無間地與李亨相處,就像當年在東宮時那樣,無拘無束。而"枕膝而眠"這一舉動,不正是對兩人友誼的最高禮贊嗎?
李亨自然也深有體會。雖然李泌隻是一介草民,但他對李泌的寵信卻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親信重臣。有一次,李亨在花園設宴,特意邀請了李泌與他的三個親兄弟同坐。席間,李泌因為素食多年,李亨便親自為他烤了兩個梨子。當兄弟們都垂涎欲滴地要吃梨子時,李亨卻把梨子全部給了李泌,可見他對李泌的寵愛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