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用戶端 見習記者 吳馥梅
許美靜演唱會“劃水”風波未停,昆山“拼盤演唱會”争議又起。
4月30日,“時光Classic演唱會”昆山站結束後,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發文稱被主辦方“詐騙”并引發熱議。觀衆反映,号稱有李健、張韶涵、王心淩,結果一堆不認識的人唱了很久,而且音響差得一塌糊塗。王騰(化名)對潮新聞記者說,現場身邊的觀衆都和自己一樣氣憤,覺得被主辦方“詐騙”了,全場在一齊高喊退票。
近兩年,演唱會持續火爆,熱潮之下卻亂象頻出。從五月天假唱争議,到許美靜“劃水”遭觀衆齊喊退票,再到如今的“拼盤演唱會”,相關争議不斷。這背後的症結在哪裡?火爆的演唱會經濟如何才能“持續高歌”?
演唱會争議不斷
4月30日,“時光Classic演唱會”昆山站在昆山市體育中心體育場開場。據悉,演唱會在前期宣傳時透露,演唱會将由李健、張韶涵、王心淩主唱,3人演出超2小時。
然而當晚,卻有多名網友發文稱昆山演唱會現場裝置不專業,效果很差,且塞了很多不認識的歌手。王心淩和張韶涵各自隻唱了4首歌,李健唱了7首,演唱會過半時間都是由其他歌手和樂團演唱,導緻全場觀衆集體怒喊退票。
社交媒體截圖
演唱會現場遭觀衆怒喊退票,這已經不是個例。不到半月前,著名歌手許美靜南京演唱會現場也發生了類似一幕。
4月20日晚,其演唱會被指内容“太水”引發争議,現場大批觀衆齊聲高喊“退票”。有網友稱,整場演唱會許美靜親自唱歌的時長加起來也就30分鐘5首歌,《蔓延》《遺憾》《城裡的月光》等經典曲目全是由樂隊和伴唱來演唱,其他時間都是其經紀人滿場跟粉絲互動。22日,多位歌迷向12345、大麥方面投訴。
再往前追溯,五月天演唱會“假唱風波”曆曆在目。一方面是演唱會“一票難求”,另一方面,黃牛高價票、現場秩序差、假唱、劃水、“拼盤”……火爆的演唱會争議頻頻。
公衆消費回歸理性
在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笑宇看來,演唱會的火爆,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公衆對情感消費和體驗消費的追求,而“假唱”、“劃水”等争議頻發的症結也恰恰在于此。
“受全球政治經濟不穩定,以及内外部環境影響,消費産業也正在經曆劇烈變革,公衆不再一味盲目追求物質上的奢侈性。”王笑宇分析,這也對文化消費内容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演唱會經濟而言,公衆越來越重視現場體驗感和整體成本效益,如果最後發現品質不過關,自然就會引發強烈的投訴意願。
“追求成本效益,追求品質感,追求好服務,這不僅僅針對功能性物質消費,公衆對文化消費的要求也是同理。”王笑宇強調。
張韶涵“大蓮花”演唱會現場。潮新聞見習記者 吳馥梅 攝
除了閱聽人層面的品質高要求外,演唱會背後的服務體系也是決定争議與否的重要因素。王笑宇表示,核心吸引物、優質公共服務配套、一站式适配産品,這三者缺一不可。“演唱會嘉賓的吸引力是其中一環,但背後的配套服務也是決定公衆體驗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主辦方隻是抱着借粉絲情懷‘割韭菜’的想法,最終效果勢必适得其反。”
演唱會經濟應如何“持續高歌”?
在當下,演唱會、音樂節已經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甚至跨國隻為追一場演唱會。然而,在全國各地演出市場強勁崛起的背景下,演唱會經濟要如何才能“持續高歌”?
張韶涵“大蓮花”演唱會現場。潮新聞見習記者 吳馥梅 攝
“演唱會對文旅消費的溢出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王笑宇表示,無論是音樂節,還是演唱會,都會在演出期間帶來大批的遠途年輕客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目的地住宿、餐飲、景區等的瞬時消費。
在他看來,演出經濟對文旅的帶動是一種“主題特色活動”+“泛文旅消費”的組合效應。傳統文旅目的地或景區,因産品同質化,急需特色IP、主題文化吸引物或活動吸引客源,而投資最輕、見效最快的就是打造各種節事群組織主題活動。
盡管演唱會對文旅的加持效果明顯,但他也強調,“隻有形成城市文旅與演唱會互相承接、互相孵化、互相共生的環境和市場,産生具有黏性的城市文化認同感,城市才能依托音樂節、演唱會等文化演藝,打造出自身獨異性的演出品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