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蘋果的“關鍵一戰”

作者:王琦 785
AI,蘋果的“關鍵一戰”
AI,蘋果的“關鍵一戰”

作 者丨賴鎮桃

編 輯丨胡慧茵

圖 源丨圖 蟲

美股财報季開啟,“七巨頭”的業績表現備受矚目。已經交出成績單的微軟、Alphabet、Meta,多項名額都跑赢預期,表現不佳的特斯拉,則依靠“畫餅”在華爾街力挽狂瀾。

蘋果将在5月2日公布财報,但華爾街分析師們已經做好财報不佳的準備,普遍預測總營收将同比下跌5%,同時關注蘋果的“AI宏圖”。

上周,蘋果在其官網公布了2023财年供應商名單,當中詳細列出了蘋果在2023财年全球産品材料、制造群組裝方面98%的直接支出。

在這份最新的“果鍊”清單中,中國廠商“十進八出”,這是近三年來蘋果首次淨增加中國供應商數量,此前有關“果鍊剝離中國”的傳言不攻自破。與此同時,庫克加碼周邊國家制造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蘋果努力在中國制造為中心和布局多元化之間尋求平衡,但顯然,蘋果眼下最大的挑戰已經不在供應鍊,而是如何在科技創新這件事上講出更有說服力的故事。畢竟,籌謀多年,蘋果還是錯失了造車的風口,而當“All in AI”成為全球科技圈的共識,在大模型上已經晚了入場的蘋果,還能扳回一城嗎?

中國制造和東南亞工廠,蘋果全都想要

今年3月,蘋果CEO庫克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訪華之旅,不僅在上海為全球第二大、亞洲規模第一大蘋果零售店揭幕站台,在外灘“偶遇”鄭恺,還和多家中國本土公司互動,既有比亞迪、長盈精密以及藍思科技在内的多家“果鍊”企業,還有疊紙遊戲、即溶咖啡三頓半等合作夥伴。

這般深度走訪,庫克示好中國的用意很明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蘋果和中國供應鍊是非常融洽的雙赢關系,對蘋果供應鍊來說,沒有比中國更重要的地方。

結束中國之旅不久,庫克再次造訪亞洲,隻是目的地放在了東南亞。4月15日到4月19日,庫克以兩天一國的速度“旋風”通路越南、印尼和新加坡。雖則停留時間短暫,但每一站的“含金量”都極高——在越南,庫克承諾擴大在當地投資;在印尼,庫克稱會認真考慮在當地設廠;在新加坡,宣布蘋果将投資2.5 億美元擴建現有園區。

庫克的兩段行程,部分和“果鍊”布局形成互文。

蘋果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在加深

最新“果鍊”名單裡,中國大陸廠商“八進四出”,對比2022年多出四家,反而美國、日本、南韓的供應商遭到削減。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蘋果最新的187家供應鍊企業中,其中92家來自中國(含中國台灣),占比超過50%。這92家中國廠商中,中國大陸的廠商達到51家,占比為27.3%,穩居首位,而中國台灣的廠商共有41家,占比約為22%,排名第二。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加上中國台灣的供應商是蘋果重要的配件和加工環節,“果鍊離不開中國”。

毋庸置疑,“果鍊”已經同中國廠商深度綁定。知名科技戰略專家、欣孚智庫首席顧問周掌櫃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盡管近年蘋果在全球調整供應鍊布局,但中國依然是其重要的單一市場,蘋果要保持根植于中國市場的生産制造。同時,中國供應鍊的強大超出許多人的認知,蘋果在墨西哥、印度等地設廠,依然高度依賴中國廠商的出海配套。

蘋果也在加快到東南亞、南亞設廠的步伐

透過最新“果鍊”名單能看到,在越南營運的蘋果供應商數量激增40%,在泰國的供應商數量增長約三分之一,馬來西亞、新加坡則分别增加兩家。印度供應商的數量保持穩定,但塔塔集團正通過緊鑼密鼓收購緯創、和碩聯合等電子廠擴張勢力,過去兩年,“印度造”的蘋果手機對比早前已經翻了一番。

某制造業集團海外戰略投資總監林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供應商清單看,中國企業的地位依然重要,但蘋果加注南亞、東南亞制造也是情有可原,蘋果近年出貨量增長乏力,但開發中國家蘊藏高增長的市場潛力,同時當地勞動力便宜、政府支援本地制造,适度布局産能和扶持供應鍊是産業梯度轉移的具體表現。此外,地緣政治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蘋果等跨國公司則會考慮供應鍊的分散布局。

隻是,加碼新興國家,蘋果也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價。張國斌表示,中國大陸有着全球最成熟的産業鍊,越來越多蘋果産品“印度造”“越南造”可能會對其産品品質和良率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導緻其成本提升、利潤下降。

蘋果砍單,“果鍊”有人淡然有人憂

市場調查機構IDC資料顯示,2023年蘋果成為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第一。這是蘋果首次榮登全球第一,而且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反超三星。

但很快,蘋果的銷冠位置沒坐熱,就又被三星迎頭趕超。IDC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增長了7.8%,但iPhone的出貨量同比下降9.6%,5010萬部的出貨量大幅落後于三星的6010萬部,三星再從蘋果手中奪回全球最大手機制造商之位。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其社交網站表示,根據最新的供應鍊調查,蘋果已經下調上遊關鍵半導體的訂單量,2024年iPhone出貨預估約2億部,這意味着年減15%。在全球主要手機品牌中,蘋果可能是衰退幅度最大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賣不出去的不止蘋果手機。郭明錤還表示,據調查,蘋果已下調2024年Vision Pro出貨量至40—45萬部,而此前市場預測的出貨量為70—80萬部或以上。

全球消費電子重拾複蘇态勢,但蘋果卻不在同溫層,還要經受節節敗退的市場考驗。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蘋果賣不動了,和中國市場增長放緩有很大關聯。

林玮觀察到,IDC資料顯示,一季度國内智能手機大盤增6.5%,榮耀和華為占據榜首,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别為13.2%和110%,而蘋果的出貨量則下跌19%,創下2020年來的最差表現,此消彼長的趨勢很明顯。更進一步來看,國内企業在電子、新能源車等細分領域已經做到全球一流,經貿摩擦大背景下消費者對國貨認可度增強,綜合考慮成本效益、品牌力、産品力,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

周掌櫃看來,蘋果在全球的銷量下滑,核心的原因有三點:

一則歐美為代表的高端市場,近年也陷入購買力下滑、需求收縮的漩渦;

二來蘋果推出的Vision Pro等新産品,屬于高溢價範疇,難以形成廣義的購買力;

三則蘋果的“擠牙膏”式創新,每一代産品基本隻做微調優化,重疊度較高,缺乏吸引消費者換機的超級賣點。

蘋果出貨量跌跌不休,那對供應商來說,砍單則是意料之中。

張國斌向記者分析,在蘋果的營收中,手機業務貢獻了65%的營收,如果蘋果手機業務持續下滑則對果鍊企業會造成很大沖擊,首先是營收方面的沖擊,繼而會導緻産能收縮、裁員等。

富士康背後的鴻海精密,有着“代工之王”的稱号,蘋果業務在其營收占比過半,其官網公布的3月營收摘要顯示,今年一季度企業營收同比銳減9.61%,今年1月和2月營收降幅更達20.93%和12.33%。當鍊主的日子不好過,産業鍊上深度綁定的企業自然很懂唇亡齒寒的道理。

不過,當蘋果砍單的“狼來了”教訓變多,“果鍊”企業已經慢慢學會業務多元化,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比如近期蘋果砍單風暴再起,立訊精密、歌爾聲學、藍思科技為代表的“果鍊”三巨頭,至少反映在營收表現上已經能平靜面對。

Q1财報顯示,立訊精密實作淨利潤24.71億元,同比增長22.45%;歌爾股份淨利潤3.8億元,同比增長257.5%;藍思科技實作營業收入154.98億元,同比增長57.52%,創曆年同期新高。

“果鍊企業正在分散布局,包括實施多供政策、與國産手機品牌合作,或進軍新能源車配套領域等。”林玮說道。

AI,蘋果的“關鍵一戰”

蘋果要走出銷量下滑的泥潭,核心問題顯然在于如何繼續講好科技創新的故事,畢竟大衆已經慢慢對蘋果的“擠牙膏”失去耐心。

資本市場也在做出自己的判斷。今年1月,微軟市值正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某種程度上,這頗具全球科技巨頭王者易主的意味。

郭明錤日前還警告稱,如果蘋果今年無法推出優于市場預期的生成式AI服務,英偉達的市值将很有可能超越蘋果。

周掌櫃向記者解釋,蘋果是一家消費電子為核心的科技公司,但未來手機的定位會越來越接近于AI的終端,強調手機端大模型和AI的應用能力。從這一點看,蘋果的基礎對比微軟這類原本就從事雲、計算機賽道的科技企業是有劣勢的。

“是以,我的判斷是蘋果正處于戰略轉型的換檔期,”周掌櫃表示,過去,蘋果圍繞電子消費不斷拓展産品品類,造手機、電腦、手表甚至造車,但現在蘋果大機率在往AI科技公司轉型,發力終端裝置的應用層。現在斷言蘋果失去創新力還為時尚早。

張國斌直言,通用人工智能将給消費電子産品帶來新的商機,消費者也願意為新功能買單,誰抓住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機遇誰就抓住了未來5年甚至10年的發展大機遇。“庫克很清楚人工智能是蘋果未來發展的機遇,如果抓不住就将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張國斌留意到,2016年到2020年的5年時間内,蘋果總共在全球範圍内收購了25家人工智能公司(如:Silk Labs、Turi以及Voysis等),收購數量超過了全球IT外包巨頭埃森哲,甚至也超過了谷歌、微軟和Facebook等巨頭公司。

而最近,在大模型上晚了一步進場的蘋果,正密集拉攏外援實作“AI入iPhone”。4月26日媒體消息稱,蘋果正在重新和OpenAI磋商,讨論将OpenAI的技術用在今年将問世的iPhone新功能中。此前,蘋果還在和谷歌讨論,可能獲得谷歌旗下AI機器人Gemini的使用授權。

需要看到的是,在AI手機賽道,蘋果的對手早已摩拳擦掌。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華為、小米、vivo、三星、OPPO、榮耀等諸多主流手機廠商已經推出搭載AI大模型的機型。據市場消息,蘋果将在今年釋出的iPhone 16和iOS 18中引入AI大模型,在手機端而不是雲端運作大模型,是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蘋果大模型主要賣點。

隻是,在AI手機上姗姗來遲的蘋果,最終還能扳回一城嗎?

一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其在蘋果總部從事研發的朋友感慨,現在比起前兩年已是清閑很多,蘋果最終放棄造車是因為錯過風口投入太重,但其實轉向AI也很難,論大模型,OpenAI領先優勢太大,論雲端,蘋果的AWS對陣微軟也處下風。“蘋果除非再能通過颠覆性的新品類證明自己,否則不是很樂觀。”

當然,後發制人是蘋果熟悉的故事情節。“蘋果從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比如不是第一個推出5G手機的公司,也不是第一給推出VR/AR的公司,蘋果總會選擇某個市場進入了早日爆發期之後進入。”張國斌表示,蘋果進入人工智能領域雖然晚,但是憑借雄厚的研發資金、龐大的資料積累,不一定在未來發展中落後。此外,蘋果非常注重使用者體驗,生态系統完整,還有深入人心的品牌,這一切都是其過去,今天乃至以後成功的基石。

在智能手機的硬體時代,蘋果成功突圍成為定義産品的科技公司,但随着智能終端邁入AI時代,蘋果還能複制過去的劇本嗎?眼前,蘋果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SFC

本期編輯 金珊 實習生 蘇錦宜

花35億元,蘋果隻為掩蓋一個事實?

蘋果出手,正式落實

啥情況?蘋果重磅産品或加速進入中國,商标卻在華為手中

AI,蘋果的“關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