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24年5月1日Keith Bradsher的報道
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們正在制造體積更大、技術更先進、競争力更強的新一代電動汽車,随着它們加大對全球的出口,有可能進一步領先于全球競争對手。
在中國營運的數十家汽車公司計劃今年上市71款新型電池電動車型。許多新車型的引擎蓋更高,外觀更大膽,儲物空間更大。汽車輪胎更大,提高了制動性能。座椅更厚、更舒适。電池更小、功率更大、充電更快。
這些變化旨在使汽車對中國消費者更具吸引力,在國外更具競争力。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一樣,電池電動汽車正在搶走汽油動力汽車及其制造商的銷量。
中國也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和法規。中國政府本周準許了針對性能更強的自動駕駛汽車的資料安全安排。他們準許了特斯拉(美國電動汽車公司,也在中國制造和銷售汽車)以及五家中國制造商生産的汽車,其中包括特斯拉在全球的主要競争對手比亞迪(BYD)和中國汽車行業的老牌企業蔚來(Nio)。
這些準許表明,中國政府迫切希望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其實,自動駕駛汽車被廣泛認為是汽車行業未來競争力的核心。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汽油動力汽車相比,該技術更适合電池電動汽車,中國公司正努力追趕這些系統的領先者特斯拉。
在美國,特斯拉所謂的自動駕駛功能一直是一系列政府安全調查的主題。在中國,監管機構和公衆傾向于認為這項技術比依靠人類駕駛更安全。
中國的汽車制造商一直在大力投資駕駛輔助軟體。捷越公司設計副總裁弗蘭克-吳說,電動汽車"正在成為輪子上的機器人"。該公司是中國汽車制造商浙江吉利與百度的合資企業,百度是中國主要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也是特斯拉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
更好的電池和不斷下降的成本,是中國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基礎。位于中國東南部的甯德時代(CATL)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上周在北京車展上宣布,其最新電池充電10分鐘可行駛370英裡。該公司表示,30分鐘充滿電可行駛620英裡。
CATL電動汽車業務首席技術官高歡說,實作這些續航裡程需要極其精密的化學和工程技術,"将每個納米粒子放在正确的位置"。
這些進步意味着汽車制造商可以使用更小的電池,騰出汽車内部空間,或者保持電池大小不變,實作更大的續航裡程。
大部分額外的空間都被用在了更大的後排座椅上,腿部空間也更寬敞。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小鵬汽車公司的設計總經理王坦說:"我們将更加關注後座。我們想讓它更有吸引力”。
過去,電動汽車制造商把汽車盡可能減輕重量放在首位,因為重量是汽車在需要充電之前能行駛多遠的主要因素。但現在,更強大的電池讓電動汽車變得更高、更重。
蔚來公司設計副總裁克裡斯-托馬森說,更大的車頭能營造出豪華的外觀,迎合了許多買家對運動型多功能車的推崇。
他說:"較高的車頭具有這種聲望”。
中國汽車制造商也開始采用更具棱角的設計,比如比亞迪在車展上展出的藍綠色DenzaZ9GT轎車。他們正在摒棄重量輕但成本高的鋁材,改用重量更大但成本更低的鋼合金制造汽車。
吉利汽車全球設計副總裁斯蒂芬-西拉夫說,鋁制車身面闆需要更多的弧度,而鋼制車身面闆則無法實作更銳利的線條。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汽車更具視覺沖擊力,因為汽車時尚已不再是以前電動汽車上的圓形。
海外和中國的客戶越來越挑剔。許多人開始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而不是僅靠電池驅動的汽車,盡管這兩種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仍在增長。
在北京車展上,并非所有電動汽車都更大更寬敞。中國廉價智能手機生産商小米公司展出了其首款電動汽車SU7運動型轎車。這家科技公司已經進軍汽車市場,而蘋果公司多年來一直在醞釀,卻沒有付諸行動。
從外觀上看,SU7與保時捷Taycan電動汽車幾乎一模一樣。但它的價格不到Taycan的五分之一,而Taycan在中國的售價從14萬美元到27.5萬美元不等。
小米公司首席執行官雷軍在車展上走來走去,身後總是跟着一群崇拜者。
他在介紹SU7的演講中流露出自信,同時仍對一個競争對手表示擔憂。他說:"除了特斯拉,似乎幾乎沒有人比我們更好”。
中國汽車企業高管一直對特斯拉既敬佩又害怕,而特斯拉在本屆車展上沒有推出任何新車。上周,特斯拉宣布今年第一季度銷量下降9%,利潤下降55%,并計劃裁員超過全球員工總數的十分之一,即14000人。
相比之下,曆史悠久的西方汽車制造商在自動駕駛方面落後,在電動汽車方面也在奮力追趕。
過去五年來,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大幅下降。福特在2020年北京車展上推出了最受關注的汽車—Mustang Mach-E電動汽車。但行政問題導緻生産推遲了一年多,公衆的興趣也随之消失。
福特今年決定強調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野馬汽車,它們配備了龐大的五升V-8汽油發動機和四個排氣管。
克萊斯勒中國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比爾-魯索目前在上海擔任電動汽車行業顧問,他說,特斯拉已成為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唯一強有力的全球競争者。
他說:"如果他們死了,美國的整個電動汽車市場也會随之消亡”。
歐洲的老牌企業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中國對歐洲的電動汽車出口不斷攀升,引發了歐盟對其是否受到不公平補貼的調查。
大衆中國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呼籲中國制造商在歐洲購買汽車零部件,并使用歐洲勞工在歐洲組裝。
他說:"這樣,他們就必須使用歐洲的勞動力、歐洲的企業,他們必須在與我們相同的環境中競争。中國利用高額關稅和其他措施,要求跨國公司在中國為中國市場生産汽車”。
中國的電動汽車下一個目标是美國。
吉利汽車正從中國向美國出口Polestar2,并敢于為此支付27.5%的關稅。吉利還開始出口新的Polestar3,計劃今年夏天将生産轉移到南卡羅來納州的裝配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