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作者:上進的奶茶4Q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谏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國策、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谏”,面對緊迫的局面,老蔣果斷地從卧室視窗縱身一躍,盡管背部因着地而受傷,他還是強忍痛楚,迅速尋得一塊巨石作為掩體,可惜最終未能逃過追捕,被士兵發現并制伏。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幾乎在同一時間,第十七路軍的部隊火速抵達西京招待所,将住宿在内的十多位隸屬于蔣系的軍事與政治要員拘捕控制。令人詫異的是,在得知被捕人員中有一位特定人物時,張學良親自匆忙趕來,向這位人士緻歉,并特别訓示用專車将其轉移到楊虎城将軍的私人寓所,予以高規格的款待與保護。這位享受如此特殊待遇的,正是軍事戰略家蔣百裡先生。

蔣百裡,這位出生于浙江海甯縣的才子,于1882年誕生在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中。其祖父蔣光煦,是當地聞名的藏書家,他的藏書樓“别下齋”内藏書高達十萬冊,充分展現了蔣家的文化積澱和财富實力。蔣百裡的父親因天生左臂缺失,遭受祖父的冷落,一度被送往寺廟修行,盡管後來回歸世俗并成家立業,但因曾經的出家經曆,始終未能融入家族,家境是以日漸窘迫。

在父親離世後,年僅十三歲的蔣百裡不得不面對更加嚴峻的生活挑戰。但他憑借天生的聰穎和對知識的渴望,赢得了鄉親的資助,于1901年遠赴日本求學,進入東京士官學校深造。他與蔣伯器、張孝淮等浙江同鄉一同被譽為士官學校的“中國三傑”,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華和實力。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畢業後的蔣百裡并未止步,他繼續前往德國深造軍事知識,并在學成後回到中國,擔任浙江都督府總參議,後又在1912年成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校長。他緻力于改革軍校教育,推動校内思想活躍,但卻遭遇了來自段祺瑞等保守派的阻撓。由于軍校經費由北洋政府提供,而陸軍總部在段祺瑞的授意下,對蔣百裡的撥款申請置之不理,導緻軍校營運陷入困境。

在絕望中,蔣百裡于1913年6月18日召集全校師生訓話後,試圖以自殺來抗議這一不公。幸得勤務兵及時救下,雖然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胸,但并未傷及心髒。在養病期間,一位名叫佐藤屋登的日本女護士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她的善良和耐心讓蔣百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兩人在長時間的相處中逐漸産生了深厚的感情。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不過當蔣百裡向佐藤屋登表達愛意時,卻遭到了她的拒絕。她雖然深愛着蔣百裡,但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以及父母的意願讓她猶豫不決。但蔣百裡從來沒有放棄,在他持續不斷的信件攻勢下,佐藤屋登的父母最終被他的執着和真情所打動,同意了兩人的婚事。

1914年,蔣百裡終于迎來了他心愛的女人。他們在天津德國範定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這對異國情侶最終走到了一起。

婚後的蔣百裡對梅花情有獨鐘,他為妻子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中國名字“佐梅”,從此,佐藤屋登便成為了蔣佐梅,完全融入了這個中國家庭。自結婚之日起,蔣佐梅便斷絕了與日本的聯系,将全部心思和熱愛都傾注在了丈夫及丈夫的祖國上。随着蔣百裡職務的變遷,她毫不猶豫地跟随丈夫走南闖北,周遊祖國的山河大地。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1927年,政治風雲變幻,蔣百裡因牽連“倒蔣”事件而身陷囹圄。此時,蔣佐梅毅然帶着孩子來到南京,在監獄附近租住了一間簡陋的屋舍,隻為能時常探望和照顧丈夫。抗戰爆發後,蔣佐梅的日本身份使她成為了衆矢之的,但她從未為此辯解,而是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中國的深沉愛意。她慷慨捐出自己的首飾購買布料制作軍裝,并加入了抗日救亡婦女救國會,用實際行動支援國家的抗戰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蔣佐梅不僅是一位賢良的妻子,更是一位勇敢的母親。在淞滬會戰的硝煙中,她和女兒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擔架隊,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堅韌。她與蔣百裡共育有五個女兒,但她從不教孩子們學習日語,家中交流一律使用北京話,她希望孩子們能完全融入中國的文化和社會。

1938年11月4日,剛剛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的蔣百裡因長期勞累導緻心髒病發作,不幸離世。國民政府為表彰他的貢獻,追贈他為陸軍上将。十年後,在蔣百裡生前好友竺可桢等人的協助下,蔣佐梅将丈夫的靈柩從廣西宜山遷至杭州萬松嶺的南山公墓。此後,她跟随女兒定居北京,直到1978年安詳離世。

她是日本人,執意嫁到中國64年,從不教孩子說日語,女婿家喻戶曉

蔣佐梅的五個女兒中,除大女兒早逝外,其餘幾位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著名鋼琴家和歌唱家蔣英。她畢業于柏林國立音樂學院,曾是德律風根公司的簽約歌手,回國後一直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而她的丈夫更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錢學森老先生,他們的結合堪稱珠聯璧合,共同為中國的音樂和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