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作者:趣說曆史

【1、左寶貴】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左寶貴(1837-1894),字冠廷,山東費縣人,回族,清末傑出的愛國軍事領袖。在甲午戰争中,他作為清軍的進階将領,在戰場上英勇犧牲,成為首位壯烈殉國的将領。當甲午中日戰争爆發後,左寶貴率領其部隊從遼東渡過鴨綠江,趕赴北韓平壤,駐守北城的玄武門。1894年9月,日軍分四路逼近平壤,而平壤守軍的指揮官葉志超企圖棄城而逃。左寶貴派遣親兵監視葉志超,并親自登上城牆指揮與敵軍激戰,即使身受重傷,他仍堅持指揮戰鬥、發射大炮,最終不幸中炮犧牲。左寶貴的遺體在平壤戰役後未能找到,清軍将士冒着炮火硝煙,僅尋回他的血衣一件和朝靴一隻,并将其護送回淮安。

【2、劉步蟾】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劉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專攻駕駛技術。十年後(1871年),他與十八名同學一同登上建威号驅逐艦實習,遊曆了廈門、香港、新加坡、槟榔嶼等地,并深入渤海灣、遼東等地進行實地演練,大大增加了他的見識。次年,劉步蟾以優異的成績成為福州船政學堂的首屆畢業生。光緒元年(1875年),劉步蟾擔任“建威”号艦長。1880年,清政府在德國伏爾铿造船廠訂購了兩艘鐵甲艦,即後來的定遠号和鎮遠号。1882年,劉步蟾等人被派往德國驗收并協助駕駛這兩艘鐵甲艦。1885年,劉步蟾帶領“定遠”等艦順利回國,并被任命為“定遠”艦艦長,授予參将職銜,随後晉升為副将,并榮獲強勇巴圖魯勇号。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黃海海面遭遇,并展開了激戰。在這場戰鬥中,劉步蟾指揮“定遠”艦英勇作戰,毫不退縮,始終堅守在戰場上,并成功重創了日本艦隊的旗艦松島号。

海戰結束後,劉步蟾因功被提升為記名提督。由于丁汝昌在海戰中受傷,暫時離艦養傷,劉步蟾代理其職務。在威海衛保衛戰中,二十一年(1895年)元月十一日,“定遠”艦被偷襲入港的日本魚雷艇擊傷,被迫擱淺在劉公島東部作為“水炮台”。由于進水過于嚴重,丁汝昌下令放棄“定遠”。當時劉公島的局勢日益惡化,為了防止“定遠”将來落入敵手,丁汝昌、劉步蟾于正月十六日下令炸毀“定遠”艦。

當晚,劉步蟾追随自己心愛的戰艦,選擇了自殺殉國,實作了他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時年43歲。李鴻章得知劉步蟾自殺的消息後,深感惋惜,并高度贊揚劉步蟾當年直言禦日之計的真誠與勇氣。清廷下诏:按照提督陣亡的規格,對劉步蟾從優賜恤,并世襲騎都尉加一等雲騎尉。這位一代海軍名将,就這樣與他所鐘愛的戰艦一同消失在保家衛國的海上疆場。

【3、丁汝昌】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廬江人。早年他參加了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他被迫随隊叛投湘軍,随後改隸淮軍,參與了對太平軍和撚軍的作戰,最終官至記名提督。1879年,他被李鴻章調至北洋海防任職。1881年1月,他率領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前往英國,接收并帶回“超勇”和“揚威”巡洋艦。1888年,他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在威海衛之戰中,他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的圍攻,但由于未得到上級的指令,他隻能在港内待援,導緻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在彈盡糧絕、援軍無望的情況下,他拒絕了日本将領伊東祐亨的勸降,選擇服毒自盡,以死明志,回報國人。

【4、鄧世昌】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鄧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他是近代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第一批海軍将領之一。1849年10月4日,他出生于廣東番禺的一個茶商家庭。1867年,他考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并于1871年被派往“建威”艦實習航海技術。187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獲得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嘉獎,被任命為“琛航”運船的副指揮官,次年又擔任“海東雲”炮艦的指揮官。在牡丹社事件日軍侵台期間,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是以獲得補千總的職務。

1880年,他被調至北洋水師。同年,他前往英國接收“揚威”巡洋艦,并回國後擔任“揚威”艦的指揮官。1887年,他再次前往英國接收“緻遠”巡洋艦,并擔任“緻遠”艦的指揮官,同時兼任軍中副将的職務。在北洋海軍的指揮官中,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出國留學或實習經驗的指揮官。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時,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得“葛爾薩巴圖魯”的勇名。

在中日甲午戰争黃海海戰中,由于“緻遠”艦受傷嚴重,彈藥用盡,無法繼續戰鬥,鄧世昌表示:“倭艦主要依賴吉野,如能擊沉此艦,我軍便可取得勝利。”他意圖撞擊并擊沉日軍的主力艦“吉野”,但“緻遠”艦因日艦的攻擊引發魚雷爆炸而沉沒。鄧世昌決心與戰艦共存亡,是以在落水後拒絕救援,與愛犬“太陽”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的犧牲引起了全國的震動,光緒帝含淚寫下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清廷賜予他“壯節”的谥号,并按照提督的規格從優撫恤,并賜給其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同時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并追贈他太子少保的銜位,入祀京師昭忠祠。鄧家用這筆款項在原籍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為鄧世昌修建了衣冠冢,并建起了鄧氏宗祠。在抗日戰争期間,日軍侵占廣州時,因懾于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并未破壞鄧氏宗祠。

【5、林永升】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林永升(1853—1894.9.17),字鐘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是中國近代海軍的重要将領,也是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生。畢業後,他參加了中國近代海軍學校的第一次遠航實習,足迹遍布南北洋。之後,他擔任了福州船政學堂的教習,并因表現出色,于1877年被選為海軍留學生,赴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并在英國海軍裝甲戰列艦“馬那多”号上實習。

回國後,林永升在北洋海軍中屢獲升遷,曾任“鎮中”艦管帶,并于1887年赴英國接收“經遠”艦,後升任遊擊管帶。在甲午海戰中,他面對敵衆我寡的絕境,毫不畏懼,率領全艦官兵奮勇抗敵,直至“經遠”艦沉沒,他與全艦200餘名官兵一同壯烈殉國。清政府因其英勇表現,追贈他為太子少保,并高度評價他在海戰中“争先猛進,死事最烈”。

【6、聶士成】

甲午戰争中犧牲的“六忠烈”都有誰?

聶士成(1836—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出身農家,自幼習武。他最初随淮軍袁甲三攻打撚軍,後改隸淮軍,并因在平定太平軍、撚軍中的出色表現,被授予“力勇巴圖魯”的勇名,與王孝祺、章高元并稱“淮軍後起三名将”。

在中法戰争中,聶士成率軍赴台,并因功被授予山西太原鎮總兵。甲午戰争中,他随提督葉志超援朝,并在遼東大高嶺一帶擊斃日軍将領富剛三造,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後是以功被授為直隸提督。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改革陸軍軍制訓練新軍,聶士成所部改編為武衛軍馬步軍三十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聶士成率部鎮守天津,在戰鬥中,他腹部被彈片擊中,腸子流出體外數寸,之後又被子彈洞穿頭、胸部,血流遍體,最終壯烈殉國。聶士成以其英勇無畏、愛國忠誠的精神,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愛國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