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擇一事終一生,他們用工匠精神築夢新時代——“五一”國際勞動節,聆聽現代工匠們的追夢故事

作者:新疆網
擇一事終一生,他們用工匠精神築夢新時代——“五一”國際勞動節,聆聽現代工匠們的追夢故事

在納愛斯烏魯木齊有限公司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李新潼(左)和從業人員檢視生産線的産品包裝。(全媒體記者唐紅梅攝)

擇一事終一生,他們用工匠精神築夢新時代——“五一”國際勞動節,聆聽現代工匠們的追夢故事

在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煉油廠18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前,馬岩軍正在為徒弟講授裝置防腐相關知識。(全媒體記者李甯豔攝)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王豔紅 江斌偉 李甯豔 唐紅梅 史傳芝 王磊 劉澳雪)勞動鑄就夢想,奮鬥書寫精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廣大勞動者牢記殷殷囑托,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用工匠精神築夢新時代,奏響了一曲曲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本網全媒體記者采訪五位用匠心鑄就夢想的勞動者,聆聽現代工匠的追夢故事。

他用雞蛋練就鑽孔“絕世武功”

你能想象嗎?在保證生雞蛋完好無損的情況下,用鑽頭将0.2毫米厚的雞蛋殼與0.02毫米的雞蛋薄膜完整地剝離開,不僅雞蛋殼沒有裂縫,蛋殼下那層薄如蟬翼的膜也安然無恙。

很多人會說“怎麼可能做到”,但是,李吉文做到了。

李吉文是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教師。4月30日,記者在該校李吉文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見識到了他的絕活。

隻見他左手扶着一枚生雞蛋,右手操作着電鑽,沉心靜氣,心、眼、手、氣息協調一緻,鑽頭在雞蛋上反複打磨,不一會兒,蛋殼上磨出了一個小孔,而蛋殼下的蛋膜完好無損。

33歲的李吉文是自治區級大師工作室——李吉文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領銜人。在鉗工中水準幾近“天花闆”的他,為什麼要在雞蛋上鑽孔?

面對記者的疑問,李吉文說,這是為了提高專注力,掌握更好的刃磨、鑽銑方法,生産出更好更高精度的零件。

“工業化時代,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動化生産,但有些領域的零件對精度要求比較高,在數控機床達不到的情況下,仍然需要鉗工用手工打磨。”李吉文說,追求更高精度永遠是目标,在鉗工的計量機關裡,沒有毫米,隻有百分之一毫米甚至千分之一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六分之一或者六十分之一。

鉗工鑽孔的孔距必須控制在0.02毫米内,想要把技術練得爐火純青絕非易事。需要仔細觀察,反複練習,不斷總結。“好鉗工是一點點打磨出來的。”李吉文說。

正是憑借精湛的鉗工技能,從事技能教育教育訓練的李吉文,陸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新疆工匠”等榮譽稱号,還多次作為教練指導學生和企業技術勞工參加烏魯木齊市、自治區、國家級技能比賽,多次獲得獎項。他帶出來的參賽選手中,有的成了進階工程師,有的獲得了“開發建設新疆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号。

他用持續創新攻關助力企業發展

檢查裝置安全、檢視工藝參數、研究改進生産線……4月30日,在位于經開區(頭屯河區)的納愛斯烏魯木齊有限公司,生産科長李新潼奔走在洗潔精、洗衣粉和洗衣液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額頭上布滿汗珠。

每天,李新潼都蹲守在工廠中的房間班組,準備包裝生産線的前期資料,由他組建的技術攻關小組先後完成了洗潔精生産線自動旋蓋改造、閑置空壓機切換使用、除塵裝置優化等技術革新。

作為自治區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新潼在生産線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不斷創新,推動企業創造一個個發展“奇迹”。

很多人不知道,無磷洗衣粉、洗衣液、洗潔精這些常用的日用品,背後需要科技的支撐。傳統的洗衣粉生産原料中,助洗劑以三聚磷酸鈉為主,但該原料洗滌後的污水對環境有影響。

2008年,李新潼嘗試利用4A沸石原料替代三聚磷酸鈉作為助洗劑。白天在工廠中的房間熟悉原料,掌握生産工藝流程;晚上,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國内外洗滌技術資料,密密麻麻地記滿了20多個筆記本。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攻關,李新潼發現,4A沸石原料比重輕,難以和别的物料充分溶解。很多人勸說李新潼放棄,但他仍一遍遍嘗試。最終經過數十次磨合操作,無磷洗衣粉試生産成功,填補了新疆不能生産無磷環保洗衣粉的空白。2008年至今,李新潼先後開展或參與了20多個項目的創新。多個“新疆造”的洗護日用品牌走進千家萬戶。

2015年,以李新潼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如今,“李新潼創新工作室”已成為“自治區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如果每個員工都在崗位上精益求精地創新,就會推動企業不斷前行。”李新潼說。

他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蹲下身子,借助工具仔細觀測地下水位埋深、現場檢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等情況,以擷取更詳細的水文地質資訊;站在水庫施工工地,攤開水利工程部署圖和衆人分析水資源情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戶外記錄整理觀測的資料,在日複一日的積累中總結經驗……這樣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野外實地調查工作,是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金龍的日常。

1984年,周金龍在武漢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前夕,就遞交了支邊申請。他在申請書中寫道,“願意在新疆幹一輩子。”近40年裡,他長期工作在新疆水文水資源研究、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第一線。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組建并運作了一個師生人數超過30人的水文水資源研究創新課題組。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從我來到新疆的那一天,就紮根在了這裡。”周金龍說。

周金龍用腳步丈量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數次進入極度幹旱的羅布泊地區和高海拔的阿爾金山開展科研工作,冒着嚴寒酷暑帶隊完成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吐哈盆地地下水調查”課題的野外調查工作;主持建設了全國先進、西北地區領先的昌吉地下水均衡試驗場;若羌的紅棗核小皮薄口感好,知名度卻不如哈密大棗,他自籌科研經費超額完成南疆和田—若羌地區富硒農用地分布狀況。

他用“火眼金睛”讓公共汽車安全上路

4月30日,在烏魯木齊市公交集團經營二部維修工廠中的房間,13車隊安全技術隊長艾山江·卡地爾和537路公共汽車駕駛員宋建偉正在仔細地檢查公共汽車。

走下車,艾山江·卡地爾又鑽進地坑,檢查車輛的底盤、傳動軸、刹車系統以及天然氣系統……

“艾隊長檢查車輛時眼尖心細,很多細小的問題他都能發現。”宋建偉說。

2010年,從公交技校畢業的艾山江·卡地爾成為一名公共汽車駕駛員,每次進行車輛檢修時,他就跟在維修部技術員的後面,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隻要有我不懂的問題,就跟修理工學,後面每次修車不懂的問題一個個問,經驗也越來越多了。”艾山江·卡地爾說,安全重于泰山,公共汽車作為交通運輸服務行業中的一部分,安全問題絲毫不能馬虎。

正是憑借勤奮好學的鑽勁,艾山江·卡地爾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自學摸索出了修車的絕活,很多别人找不到的問題他很快就能破解。有段時間,車隊裡有兩輛公共汽車每天的用氣量非常大,但駕駛員始終找不到原因。艾山江·卡地爾就和駕駛員一遍又一遍地調試車輛缸壓,最後發現是因為駕駛員踩刹車的方法不對,造成用氣量大。

近年來,艾山江·卡地爾先後被評為烏魯木齊市勞動模範、自治區勞動模範以及自治區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号。

“我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曾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我一直将他作為我的榜樣,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艾山江·卡地爾說。

他靠“傳幫帶”托舉更多的人

4月30日,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石化公司“馬岩軍裝置防腐工作室”,馬岩軍正組織團隊與遼甯一家腐蝕控制專業公司展開面對面防腐技術交流。

要走一條新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走過去就有新天地。馬岩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馬岩軍數十年奮戰在生産一線,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和不斷地自學精進,用精湛的技術在公司煉化裝置工藝裝置腐蝕與防護方面不斷取得新成就,成為“新疆工匠”,中國石油技能專家。

裝置防腐是指通過合理的設計、正确的材料選擇及适當的保護措施,防止裝置受到腐蝕的一系列操作。對于煉化生産來說,裝置腐蝕不僅會縮短裝置的使用壽命,還會對安全生産和産品品質造成影響。馬岩軍每次遇到裝置腐蝕問題,都會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去考量,從裝置的選型、材料、結構,媒體的性質、溫度、流态逐一分析,找準問題發生的内在原因。

“裝置防腐不能等出了問題再想着治理,這樣幹防腐工作是治标不治本的。”馬岩軍說,他一直在探索“治本”的方法,37年深耕裝置防腐。

2019年,“馬岩軍裝置防腐工作室”成立,他推行煉油廠換熱器分類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提出冷換裝置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從裝置材質選擇、媒體腐蝕性控制、工藝運作操作上入手,逐年逐台治理。在工作室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煉油廠冷換裝置故障搶修次數明顯下降,僅此項每年節約近1000萬元。

除了練就高超的專業技能,馬岩軍還一直将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他人,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推廣防腐經驗及成果。

煉油廠機動科進階工程師王新棟一直跟着馬岩軍學習,在師傅的帶領下,王新棟不僅專業技能大幅提升,還連續兩年榮獲中國石油防腐工作先進個人。

王新棟說,師傅的15名徒弟已經出師,并成長為防腐技術骨幹,不斷為公司裝置管理專業注入新鮮血液。

“再過三年,我就要退休了,現在工作重心就是轉向技術傳承和人才培養。”馬岩軍說,工匠要甘為階梯,讓更多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不斷前行。

#烏魯木齊頭條#

繼續閱讀